郑成功39岁猝死,临终前下令杀死妻子、长子和孙子,目的是啥?
这一段历史记载得很杂,我们只能从杂乱的历史中理出个条条来。
根据历史文献记录,郑成功是在1662年的五月初八疾病而亡,而且郑成功在死前说了一句话,我们把他原封不动地搬过来。
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不难发现,此时的郑成功已经抑郁寡终,更重要的是郑成功心中非常的生气,人一生气了就很容易冲动,而一旦冲动了,那就极有可能做出无法预估的事情。郑成功死亡的时间仅仅才39岁,而且他是自己抓破脸死的。
只不过根据大清朝的 《闽海纪要》和江日升《台湾外志》记载郑成功最开始的时候病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后来突然因为某些特殊情况导致病情急剧加重,所以也不排除郑成功是被人下毒杀害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做一个揣测,如果把这一点当做历史真实事件的话,多少有些荒谬。
但是郑成功真的非常特殊,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郑成功还能够骑马,还能够饮酒,甚至还能够看书。而后来突然之间就如同失了智一样,神志不清,病情急剧加重,这前后的转折差距太大,以至于让人产生了某种怀疑。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数据当中展现出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澎湖和他的乳母私通。这是一件非常恶劣的事情。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人的伦理慢慢地已经建设到一个相对比较齐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之下,不能说郑经大逆不道吧,可也相差不多。郑成功这个时候自然而然是勃然大怒,除此之外,包括但不限于满清帝国对于郑成功的多方压制措施,也就导致了郑成功的内外受挫,在这种情况之下做出某些极端行为,倒也在情理之中。
清朝另类版本的闭关锁国
大家都知道,在明清时期,帝国开启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给了其他帝国钻了空子,在这个时间里面,西方的欧洲国家短期之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更,不管是科举也好还是军力也好,都展现出来了突飞猛进的状态。
而当时的满清帝国竟然不动于衷甚至还认为西洋人全都是妖魔鬼怪,不值一提。大清帝国地大物博,自然而然不需要和西洋人做沟通。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清帝国其实已经慢慢地弱于西洋国家了,而清朝的闭关锁国的表现之一,其实也和郑成功有着密切联系。
这件事如果从头讲起的话,需要从顺治18年开始讲,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一直延续这么长的时间。一句话总结概括,那就是顺治18年的时候,顺治皇帝没了,这个时候需要册立一个新的皇帝,新的皇帝就是康熙。
而康熙皇帝当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心腹大臣,他的名字叫鳌拜。尽管康熙不喜欢鳌拜,鳌拜也不喜欢康熙,在最开始的那几年双方之间相安无事,因为康熙离不开鳌拜,而鳌拜也仅仅就是个傻大粗而已,他掌握着自己的权利,一心一意地为大清帝国做贡献,可是没有想到后来突然之间被康熙来了个一刀切,差点把自己的命给搞丢了。
但是鳌拜在早期的时候的确提出过一系列的建议,这些建议从康熙皇帝执政开始来看,应该也算是半接受半妥协了。那就是康熙皇帝直接拿了鳌拜的平贼五策,这其中就包括但不限于长达20年的迁界令。
关于这个迁界令的话,它所需要动用的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方方面面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嚼舌头跟子,如果把这20年的迁界令拿出来的话,没个10年8年估计我们也讲不清楚。简单说一句的话,那就是从山东开始一直往南沿续到广东,距离沿海的20里是没有任何人的,没有任何物的。简而言之,断绝了郑成功的财源。
那为什么说这种做法断绝了郑成功的财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台湾孤岛在那个年代除了拿一些钱财之外,好像也没有其他的可作为的方式。而且明清时期的船只,如果说能够飘扬万里也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要能够保证郑成功的部队来了之后,有一定范围的缓冲,就能够给清军带来极大的便利优先性。
郑成功军事受挫,地位、威望骤减
在之前的时候,郑成功永远都是自己说什么做什么手下就怎样随声附和,有很大的权威性,但是当郑成功和清军对阵的时候,步步犯错,在这种前提背景之下,郑成功手下的部分人士就已经有了动摇之心。而在这种动摇之心的加持下,无疑已经减少了郑成功的威望。郑成功自然非常气恼,可是万般无奈,自己并不想丧失主观决断权,只能尽最大可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内外交困,郑成功只能出此下招
后期郑成功忙于和清军做斗争,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一些细节的东西好像也就不再在意了。可是郑成功可以不在意,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不在意。自己的倒霉儿子竟然做出如此膈应的事情来,自然而然也就加剧了郑成功的厌恶之情。
只不过郑成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千算万算少算了一个环节,那就是时间。郑成功即便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也早已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