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印"韭菜包子
"一颗印"韭菜包子,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喜爱。"一颗印"韭菜包子,是选早春阳畦里露天生长的头刀韭菜,长约5寸,半为白根,半为青叶,精选洗净后,切成六、七分长的拌馅,另选陇西名优特产——火腿的肥瘦相间、表皮红紫处,切成四四方方印章般大小肉块,即"一颗印"。包时先放入已拌好的韭菜馅,再在中央嵌入"一颗印"腊肉,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因腊肉肥脂和腌制调味在蒸熟过程中自然浸入菜馅,嫩韭的鲜味又渗入腊肉,吃起来香味扑鼻,越嚼越香。作为春令小吃,韭菜不仅有利尿、温补之功,且韭菜与"久财"谐音,含有长久发财之意;加之腊肉还有补亏生气之效,并一颗印与"一颗银"亦为谐音,寓有吉祥进宝之兆,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当地各方人士的惠顾和青睐。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韭菜已可以长年供市,在十冬腊月,都可以吃到一颗印韭菜包子。可各家饭庄卖包子,仍恪守着长期以来留传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既不论斤,也不讲个,而称"幅"。一"幅"八只,幅、"福"同音,八、"发"同韵,讲究了一个"发福"。所以,陇西人不只自己爱吃一颗印韭菜包子,也好用它招待贵宾。
"一颗印"韭菜包子还与明末清初陇西名士王了望有一段渊源,是因为它的原意是"救才"包子。王了望系明巩昌府陇西人,父母早逝,由亲友抚养成人。他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通事明理,所作诗文,名扬故里。29岁时曾遭株连,含冤入狱。传说他在押期间,狱吏敬其人品,仰其书法,多有向其索求字画者。可狱中仅有供犯人招供用的笔墨纸砚,却不准犯人带进印章等物什。王了望也想借自己的书法作品向世人昭示胸中积愤和换取狱中较宽松的环境,就是苦其没有印章难成上好之作。一日用餐,忽见饭中有一块肉皮,便沉思良久,喜上眉梢。不几日,他乘夫人探监送饭之机说,下次送腊肉包子来,肉不可过熟,一定要切得印章般大小。时值春令,新韭刚刚上市。夫人自然依其吩咐做了。
王了望见了夫人送来的腊肉包子,迫不急待地掰开便吃。不过,他把包子中可用的方正腊肉一一捡了出来,然后咬掉指甲作"刻刀",在那红紫柔韧的腊肉皮上刻了名号,再染上自己的鲜血为印色,盖在所书条幅上,便成了完整的佳作。岂知,狱吏贪婪,得一条幅尚感不足,硬要凑成八条屏--"全幅"方为满意。可怜一代书法大家,身处囹圄之中,为求狱吏宽待,也从长远谋划,就一一满足了他们。这便是后来卖一颗印韭菜包子讲究一幅八只的来源。兹后,王了望便在狱中奋笔疾书《冤辩》,经狱吏暗中帮助,转呈巡按御史魏荣。魏大人见此奇文,感叹道 :"狱中何地也,尚作此等语,其为人何如?怜才君子,自当别照!"先生由此而得释。
王了望出狱之后,思虑再三,自有一番感概。每与夫人谈起,总要提及一颗印韭菜包子的好处。夫人更念丈夫得洗冤狱,全凭了魏大人怜才和巡按御史一颗印镇住了谗言诬陷的小人,故又深了一层意思,将韭菜包子称为"救才"包子。
后来,王了望在福建同安知县离任后,周游大江南北,广交社会名流,进行了大量文字学、史学和书法研究,尤其草书成为中国书坛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家。其晚年回陇西后,每至春令,总要邀约陇城的文人雅士,一起品尝一颗印韭菜包子。久而久之,一颗印韭菜包子便作为陇西的春令小吃之一,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