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夸了我五年,却从来没有给我加过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作者:大胡桶子,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好评差评是否有参考价值#上了微博热搜,原因是职业差评师的恶意差评。
一个职业差评师可以决定一家外卖商户的生死,怎么说呢?
刷一条差评的价格是6元,而删掉一条差评却要几千元。外卖店一旦遭到职业差评师的攻击,不仅销量巨减,还要花几万元去删十几条差评,那可是白花花的利润。
哪一家外卖店能经受得住职业差评师几个月的轰炸呢?
对商品的评价本应该是作为购物参考,现在却变成了一份暴利职业。
“好评差评”正困扰着外卖从业人员,正如微博上的那句话: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外卖商户困在差评里。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被“好评”困扰着。他入职公司五年了,每年都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可是却一直无法升职。
后来,他不得不怀疑这些“好评”是不是水分太足或者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很多职场人特别在意这些“好评”,将其视为职业之路走得好坏的评价标准,却没去关注这些评价的真实性。
看来“好评”正在困扰着职场人。
01 自我感觉良好,错误打标签
《非你莫属》中,有个大专毕业的小伙子,在海底捞当服务员,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场上应答也是稚嫩未脱,却要找一份餐饮管理层的工作,要求月薪6500元,还得保证休息时间。
当老板们问他零经验怎么会想从事餐饮管理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人。”
涂磊赶紧制止:“别说自以为的东西好吧!”
可很多人就很喜欢“自以为”,人是极其善于自我评价的动物,而且还是往好的方向,也就是会“自我感觉良好”。
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这个效应指的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通常能力欠缺的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自己的错误行为。
两人还分析道: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极端自负。
职场自负是最要不得的,自负的人有着错误的自我认知,总觉得自己能力超强,同事和领导的正常相处,他们也会觉得是对自己的“好评”。
盲目地自我感觉良好,容易误导自己,从而无法理性地自我评价。
02 自我设限,无意义的精益求精
《三十而已》中,钟晓芹的工位真的就像是叮当猫的口袋,应有尽有。同事找她借针线、借坚果夹子,让她修理监控器,咖啡机坏了还非她不可,她就是同事眼里的“万金油”,颇受同事们的好评。
而这样一位“优秀”员工,入职公司已经五六年了,却一直无法升职。
物业通知电梯坏了,前台堆积了很多快递,主管想找人帮业主送快递,最先想到的就是钟晓芹。也就是说,钟晓芹在领导的眼中,只适合打杂了。
钟晓芹这样的员工,在公司里只能算是“酱油员工”,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夯实核心技能,而是浪费时间在追求无意义的“好评”。
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如果职场人向错误的方向精益求精,就会一直徘徊不前。
要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很简单,哪些好评有用,哪些好评无用,需要职场人正确地区分。
错误的评价不能催人奋进,只会让人迷茫。
03 把认可当器重,职场举步不前
《演员请就位2》中,郭敬明为了鼓励新人,将一张S卡发给了毫无演技的流量明星何昶希。
这让现场很多人深感不满,李诚儒怼他说:“40个演员8张S卡,这里涉及到公平公正,以及对演员演技的肯定,而不是随性而来的。”
郭敬明的解释是:何昶希这种类型就是他选择男演员的标准。
后来,在拍摄《画皮》时,何昶希饰演王生,一直无法正确的表达情绪,在卡了无数次之后,郭敬明受不了了发飙说:“这是最简单的情绪表达,一个最简单的哭戏,你跟我说好难,作为演员说出去会被人笑话的好吗?!”
在这里,我不是呼吁公平公正,而是职场中有些领导就是有这样。他们赞赏、表扬、认可下属,仅仅是出于鼓励的心态。
何昶希得到的S卡,相当于是公司给员工发了一张“优秀员工”奖状,算是对员工的认可,而能不能升职那就得另说了。
职场中,认可和器重是不一样的。
领导的认可,只能说明你的能力合格,能完成手上的工作。而器重,你就不能只是合格,而是要能力突出,能够掌控全局,领导才能放心地委以重任。
但很多人就止步于“认可”,被云烟雾饶的“好评”遮住了双眼,才无法取得突破。
04 多年好评却无法晋升,怎么破?
(1)正确自我认知,不断精进
世界级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再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而无意义的“好评”让职场人连“反弹”的机会,在“好评”中迷失自我。要想职业有突破,就要先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横向领导力》中说职场人要用第三立场,即站在“看台之上”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个好的球员在球场上要做的不仅是踢好球,而是要想象自己站在看台上,俯瞰整个足球场。双方队员正在做什么,哪里有缺口,你要怎么补位,从哪里突破防线,你要一清二楚,而不是只盯着脚下的足球。
职场人要有“看台之上”的大局观,才能跳出别人的眼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的突破口,不断精进。
(2)专注创造价值,避免无效浪费
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四象限法则: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三象限不重要不紧急,第四象限紧急不重要。
《三十而已》中,钟晓芹整天在处理第四象限紧急不重要的事务,而这种活儿,最没有价值了,每天疲于应付这些事务性工作的,被称为“职场工具人”。
为了不成为职场工具人,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第一象限重要紧急和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在重要的业务中锤炼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
职场人也可以利用四象限法则将日常工作分类,依次处理,避免浪费精力。
(3)复盘自身储备,提升岗位匹配性
新媒体从业人员小敏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2016年,她报名了一个知识IP大本营,她坚持每天将知识点整理成笔记晒群里,老师说她有总结意识。
之后,她转做写作训练营,学员都很满意,为了回馈学员,她组织了“春节三天乐”,让社群又活跃起来。老师表扬她:知道如何有效激活社群。
第三次,她做私域流量运营,更关注系统和人。老师说她开窍了: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从员工思维转化为生意人思维。
第四次,她在编制PPT时遇到难题,就去翻看讲迪士尼方面的书,老师说她开窍了:懂得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了。
第五次,她在群里解读老师的观点,到后来学员开始期待她的解读,老师说她开窍了:懂得运用复利思维了。
从学员到运营官,老师对小敏的每一次肯定,小敏都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认真复盘自身储备,不断提升核心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与岗位的匹配性。
职场人就应该看清领导好评背后的实质,到底是对能力的肯定,还是出于鼓励。用真正的实力去匹配货真价实的“好评”,才是取胜之道。
虽然领导和同事的评价会可以作为职业好坏的一个参照,但职场人不能将职场评价视为圭臬。
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将职业之路引向持续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