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泰州往事回忆-渔场纪事(一)坐船
每到暑假,我就会去渔场了。
母亲带三个孩子,也确实不容易,孩子们放暑假,总会让我们三个孩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去渔场,这样也减轻一点母亲的负担,当然了,同时也增加了大姐的负担——大姐在渔场“插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伟大领袖在文革中的号召。既然刘少奇们被打倒了,知识青年(其实知识不多)也就该有新的去处了,别老在城市里打打杀杀的了。
去处有两个:插队或插场。插队就是到农村去,安插到生产队去。插场就是安插到国营农场。
大姐插场,泰州北边的渔场。
泰州号称里下河门户,也就是说,泰州以北,就是里下河洼地了。里下河地区,最早都是海洋,成陆历史也就几千年,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十年九涝,正是养鱼的好地方。于是建了个“万亩渔场”,简称“渔场”。
一放假,就兴奋的盼望着去渔场。
常常天还没亮,我就醒了,等着去渔场。要么母亲带着我,要么大姐带着我,去轮船码头。
轮船码头在西仓,要走很远很远的路:走过市革会前的烧饼店,烧饼店的人已经开始做烧饼了;走过大林桥,豆腐店前已经有人在排队;到了轮船码头,天快亮了,闹哄哄的人们在拥挤着上船……。
除了西仓,还有个地方也能坐船到渔场,叫“580”,在杨桥口往北,可能是海陵路580号吧,这个代号,给人以神秘感,好像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去往渔场的船有三条:一号船,二号船,三号船。一号船最大,三号船最小。 我经常坐的是三号船。
现在从泰州市中心到渔场故址,碧桂园附近,开车大概只要20分钟。那时候却要步行又坐船,费时半天。但对于我这个小孩子来说,这半天是非常开心和兴奋的!
上得船来,我会找个靠窗的座位,目不转睛的观赏沿岸的景色:缓缓后移的河岸,拍打着船舷的浪花,高高的打着补丁的船帆,甚至还能看到拉纤的纤夫……更不要说那温暖柔和的风,轻扬迷离的雾,纷乱嘈杂的雨……我总是贪婪的看着这一切,小小的年纪,就已经能够感受这尘世之美……。船行走在通扬运河上,这条百年前还行走着一队队运盐船的人工河,如今显得有些落寞,有些凄凉。
呜——”,船拉响了汽笛,我知道,渔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