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翠烟台山|少女时代的学生街,真的要拆了吗?

少女时代的学生街

作者:孟丰敏

时光总是短,只有少女的蓓蕾时光,可以淡淡地美着。深秋微寒的夜里,一曲遥远的闽剧,咿呀声中拉长了调,拉近了回忆。把那些老物件一样一样地摆出,把那些老路一条一条地重走,少女的时光恍惚回来,原来,照片里的回忆一直美着。

我少女时所住的地方很美,所在的街道叫施埔路,因周围学校多,学生常来施埔路吃饭、购物、逛街,故颜曰“学生街”。两辆小汽车并排宽的路面,南北走向,北边接着上三路,中段经过福建师范大学的后门,一路向北延伸到一座叫万里村的小村落里。路是没有尽头的,夕阳落到哪里,那一天的路就到哪里。

我女同学的家在那小村落里。小村落里有少数新盖的楼房,多数房子很古老,古老得像山谷。那时进小村必经一口水塘,水塘里常有浮萍和鸭子。水塘边是一大片的农田,一年四季都有人在辛勤耕种。如今看农民耕种,是都市人的奢侈之事。那时福州的夏天不太热,我喜欢傍晚时分去看女同学,能看见满田野里的瓜果蔬菜,颜色丰富得令人兴奋,还有田边小土坡、小土墙上开的各种野花在淡日里可爱地笑着。那田野新鲜而美丽的颜景,刻印成童年夏天的一幅水粉画,仿佛夏天永远只该如此的景致。

从我家到女同学家的距离不短,步行要不少时间,靠近万里村的道路也不好走,若傍晚去了,回家晚了,便不敢独自步行回家。后来父母给我买了辆自行车,我就可以常常骑车去看她。那时很多人家只有上班的父母才骑车。孩子如有自行车多数是淘汰下来的又丑又老的车。所以,一个少女骑着一辆红色的新车在学生街上来来往往,就像明星出场,总能成为备受瞩目、羡慕的对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家搬来之前,学生街一点也不热闹,甚至是偏僻的地方。街道常常是空荡荡的,偶然会有一些小摊贩在空地摆摊,平时最热闹的地方是靠近上三路的街头有一家餐馆,早上卖锅边、稀饭,中午和晚上也做生意,但客人早上的多些,因为福州人喜欢早上吃锅边,即使不在店里吃,也会买回家给孩子吃。而中午晚上生意惨淡,那时居民经济不宽裕,也没有在外就餐的习惯,所以那家餐馆经营的时间也不算太长。

当时学生街上的杂货铺也只一家,那家店里卖的水果罐头是我当时最喜欢的食品。印象深刻的是每次阿嫲(奶奶)来看我,就会去买梨罐头给我,也喜欢把罐头当作贵重礼物送给她的亲戚朋友。那时见朋友、看病人,这的确算是份见面礼。到90年代初期,阿嫲再送我水果罐头,我已经不稀罕了,因为在华南女院读书的表姐在学校学会了做各种西式糕点。每次她来看我就会带西式糕点来,我喜欢得不得了,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那糕饼里裹挟的香浓花生味。

到了春节,因为学生街的街道宽敞,没有汽车鸣叫来往,大家喜欢集中在街头放各种鞭炮,所以鞭炮声、欢笑声在空旷的上空传得遥远而响亮,甚至掩盖了电视里的春晚笑声。十分怀念安静的学生街、在街上慢慢安心踱步的老阿嫲,让一切都很优雅、安好。

学生街最值得我怀念的是我家楼后的老建筑。我家住在长长的学生街的中段。父亲单位的宿舍楼算是附近所有楼中最高的一幢。我家楼层不高不低,从朝南阳台和我卧室的南边窗口往外看,视野真是非常开阔,正对着的是一大片的小树林一样的风景。在这片浓密的绿荫里隐蔽着一座座红色的漂亮老建筑。

我小学四年级随父母第一天搬进这房子时,看到外面的美景,仿佛小孩子偶然翻开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惊艳得心慌意乱、目瞪口呆、终生难忘。我不知道这世上竟有那么多漂亮的房子是藏在小树林里的,而且每栋小房子都有小花园、漂亮的外廊、晒月光的小阳台。离我家阳台最近的是一栋豪华的老建筑,有一户卧室窗户很特别,五六片菱形玻璃五颜六色的。清晨阳光照耀这七彩玻璃窗时,一道道耀眼的虹光发散在晨光间,又在树叶间穿梭,令每一个有阳光的早晨都充满了无限的美丽和诗意。

凝望这座老宅发呆成了我少女时每天的习惯。几乎每天早晚都对着它,不论喜怒哀愁时,不论看书、听歌或冥想时,我一定对着它深深凝望。这座老宅前的正向大台阶有十级,一级宽敞得可以同时容下六个大人。台阶左右两边沿各设有花盆台。老宅有前后花园,老宅左边有一口水井。我闲暇时就喜欢倚靠卧室窗户,播放音乐,然后看戏一般俯瞰那些居民在老宅的大阶梯上来来往往、互相问好,给花浇水。

老宅前的花园里有一棵非常高大的龙眼树,住着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到了夏天却老是飞出一种会放出奇臭怪味的虫子,扑向我们的衣服生卵。母亲和那些居民都非常讨厌这种虫子。这种虫子的俗名大概叫“臭大姐”吧。因为“臭大姐”太讨厌,于是每年初夏一到,大家就把龙眼树修剪得很矮小,后来龙眼树的枝叶也变得稀少,再后来似乎不怎么生长了。这树和人的依存关系便是如此,你爱它,它就长得好,你厌恶它,它也就自卑枯萎死了。

福州人有漂洋过海闯世界的习惯。90年代末,附近老宅里的很多居民出国了。我那时胆子逐渐大了,敢到小树林后面的几幢老宅子里去参观,得知他们多数是华侨,祖辈也多数在国外,留下这些后裔照看这些老宅。到2000年时,这些私人老宅大部分已经拆除或改造了,唯独距离我家最近的老宅没有被拆除。老居民说那是某使馆领事的私人别墅,大概家里经常要开舞会,所以才会有如此豪华的建筑格局。

90年代中后期,学生街开始热闹起来。这周围有很多职业中等学校、专科高校,还有著名的福建师范大学。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经济富裕了,学生的购买力也强了,书店、音像店、文具店和各种小商品店铺、饭馆抢滩在此,学生街日渐变得拥堵不堪,而施埔路的地名几近被人遗忘。这么多店,我最喜欢的是对着师大后门的两家店。一家是书店,一家是音像店。我如今书架上的许多八十年代版的书都是在那家书店买的。我在音像店也买了不少磁带、CD,曾经很喜欢和音像店留着络腮胡子的老板聊音乐。他经常推荐店里的新音乐给我。那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去作曲。我还曾在学生街的一家文具店门口意外地遇见了著名的孙绍振教授,看到他对我淡淡的一笑,而后彼此擦肩而过,从此难以忘怀。

因为学生街的人流量大了,靠近上三路的街头也日渐形成一个早市。我母亲那时从家门口出来没几步远,就开始沿街一直逛到程埔头菜市场,一路东挑西捡,回到家后总要说一句:“学生街一路什么都有了,明天不去市场买了。”

2000年8月,一场异常强大的台风来袭。我清早骑车出门上班,学生街上风异常得大,吹得我的自行车左摇右摆,简直不能骑了,就在我想要下车时,发现阳光新村门口竟然还有一个老太婆摆了一盆鱼在卖。我好奇地看着鱼,暴虐的台风就把我连人带车一起倒进了鱼盆里。这实在是太诙谐的一幕,车最后倒在老太婆怀里,我非常滑稽地坐在鱼盆边上,结果赔了老太婆一笔钱,鱼也没要,灰心丧气地牵着车继续上班去了,心里恶狠狠地想:老太婆台风天卖鱼,就是“姜太公钓鱼”吧?

2000年后,学生街从施埔路延伸到了隔着上三路的马路对面的程埔头。上三路是东西走向,新中国成立前原名望耕路,由此名可知这一带原来都是农田。施埔路和程埔头是南北走向,间隔上三路,形成了十字街道。

当时上三路和程埔头下段有很多农田,附近的居民很多是农民,依然习惯农家生活,种菜、养鸡鸭自给自足。程埔头下段有一家菜市场,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这里有一片菜田,清晨阳光照耀下,偌大的一片农田望去竟像一片浮动荷花的池塘,尤其在这城郊处,房屋高高低低,翠绿的田地夹在中间特别怡神养眼,每次经过,这农田上的美好晨景真使人喜欢。另外,总有一群鸡在田埂上悠然地走来走去,或者喔喔叫着跑着,仿佛是看护菜田的主人。这生动活泼的情景真叫人感到生活是如此有趣味。

走过菜田有一家破落的锅边店。每天早晨经过,我都会习惯性地瞄几眼锅边店。这锅边店其实是店主的家。这房子简陋破落得让我觉得可怜。几片木板架的两间联排木屋,木板已黑得快成炭了。木屋外有四根细木条支撑起一个开敞的小棚,棚的一角用红砖头围起一个火炉灶,灶上架一个黑色的大铁锅,便可以煮锅边了。棚里有一两张简易的木桌、木条凳,棚外的马路边还有一两张木板桌凳。女主人每天起早贪黑地煮锅边,炸油条等,主要供给那些比她还早出门上市场卖菜的摊贩。锅边供应时间一般到九点,那时九点已不早了,上班上学的都在七点多已经就餐完毕,所以九点时锅边店基本不再煮新的锅边了。而如今,九点才开门营业的店铺很多,所以如今的锅边店也都要十点半了才停止早餐供应。

锅边店旁边有一条斜坡,往斜坡上走就是桃花山,也就可以去著名的马厂街了。从施埔路到程埔头的学生街,经过三十年的商业经营,变得异常繁华,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街、小商品街、吃货天堂,在福州的名气甚至超过了福州市中心最热闹的东街口,在整个福建亦盛名远播。

然而,听说学生街要改造了。我觉得挺好的,因为如今的学生街实在是一条挤得不像样的人潮沟渠,堵得我快乐回学生街老家成了奢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好回忆,已彻底被这里五花八门的地摊货、乱七八糟的场景涂鸦得面目全非,还有呛人的油烟、噪音,真让人怀疑什么是学生街?它还适合青春干净的学生吗?只能算是边郊集市了吧。

我记忆中那条开满书店、文具店、音像店的学生街,充满了文艺气息,很多学子从此走过,一脸的青春阳光。而如今,变成吃喝二货天堂的学生街,我相信孙绍振教授再也没兴趣从此经过。我们也就不可能第二次偶遇、重逢在学生街了,惊喜的是今年深秋,我们偶遇在了学生街附近的马厂街,那条有梦的、留着林徽因身影的福州最美的老巷。如果可以,希望学生街能恢复成原来干净、文艺的模样,适合师生和文人行走,也算是对福州历史老街的一种爱护和美好纪念。

本文摘自《流翠烟台山》。

马厂街  康山里支路(梦园小巷)

很遗憾,住在学生街时,没有拍过一张学生街的照片,

更没有留下一张上世纪学生街的照片。

(0)

相关推荐

  • 红桥区估衣街 锅店街

    一 "先有一条街,后有天津卫".这条街指的就是:估衣街,到清代中叶时.它已成气候,为当时天津卫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 二 估衣街的兴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1.周围的河运码头多 ...

  • 安徽渔梁坝被誉为“江南都江堰”

    若是去安徽歙县旅游,有一个地方必去,那就是被人赞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坝.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 ...

  • 《流翠烟台山》:改造前后的学生街景对比。学生街应打造为福建学府街区,提升它的人文价值内涵

    少女时代的学生街 文图:璎洛 深秋微寒的夜里,一曲遥远的闽剧,咿呀声中拉长了调,拉近了回忆.把家里那些老物件一样一样地摆出,把那些老路一条一条地重走,少女的时光恍惚回来,原来,一直淡淡地美着. 我少女 ...

  • 《流翠烟台山》之东南大都会

    东 南 大 都 会 作者:孟丰敏 烟台山在近代最受瞩目的重要原因是,五口通商后,从福州出口的武夷红茶主要囤积在海关埕即今日仓山区海关巷一带的茶叶大楼内.当时的鸦片帝国怡和洋行在此建了六座茶叶大楼,还有 ...

  • 《流翠烟台山》林森,在全国报纸广泛宣传《与妻书》

    <世上如君有几人> 作者:璎洛 幕后英雄,功在国家 在长年的政治生涯中,林森一直是在做幕后工作,早期策划宣传运动,协助孙中山完成革命,中期讨袁.募捐.护法等,后期忍辱负重,成功协调好国民党 ...

  • 《流翠烟台山》之林森公馆

    <世上如君有几人> 作者:璎洛 林森公馆,大义长存 林森公馆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七星巷2号.据林森研究者发现,林森与"北斗七星"有奇特关系.林森出生在闽侯县凤港村七星厝,祖 ...

  • 《流翠烟台山》:林森,世上如君有几人(二)

    <世上如君有几人> 作者:璎洛  英雄如钢,此情如玉 看林森一脸的失落,母亲不好意思地如实交代,原来是接到他的结业来信,怕他结业后开始上班没空回来结婚,担心他的未婚妻等急了,又希望他早日成 ...

  • 《流翠烟台山》:林森,世上如君有几人

    <世上如君有几人> 作者:璎洛  英雄如钢,此情如玉 她站在窗口看了又看,梅坞的梅花开了,每条小径上春天的万蕊被晴雨抹成一片蒙眬多彩的烟雾,这里一点红那里一丝绿. 探梅婉转盼君归,她背诵着 ...

  • 《流翠烟台山》:诗恋烟台山公园

    题记: 福州的烟台山与山东省烟台市的烟台山,在明嘉靖年间,皆为抗倭寇而在峰顶设烽火台,因此山名与烽烟有关. 烟台山在历史上有多个名称,初名天宁山(宋明时期大名鼎鼎),因山上有天宁寺,后多次出现别称,比 ...

  • 《流翠烟台山》:世态百相观井路

    世态百相观井路 作者:孟丰敏 清朝时,观音井的路有多窄呢?在当年的传教士笔下,它和三坊七巷的坊巷差不多,只能容两个身材瘦小的人通过.如果我用一个电影画面来讲述它当年的情景,就是这样的: 路弯弯的,狭隘 ...

  • 《流翠烟台山》之烟台山之最、烟台山十景

    烟台山(琼花乡)风光片 烟台山之最 从晚清到近代,烟台山在各行各业中分别诞生了中国第一.福建第一.福州第一,比如晚清中国最大的妇女儿童医院马高爱医院(福建第一家医院).中国第一个妇女代表许金訇(中国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