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是喝露水的,而尘世的文艺青年终究要卷入生活的柴米油盐
庆山,文艺的那一碗面
遇见吧啦作者:牧柔
图片:网络
最近读到庆山新出版的《镜湖》中的一些小段落: 人与人何必奢谈理解和评论,不践踏对方已经算是基本善意。不需要界定和审判他人,如我们这般凡夫俗子很少可能真正了解到真实,只要保持基本善良,不去故意伤害谁,也不需要对他人的言论流露出反应,这种反应里有自己的心魔。读后,内心十分安宁。
其实,我一直有关注她的微博。安妮宝贝,后来改名“庆山”,有人说她给人的感觉是碎碎的饼干,因为句子够短,文章够碎。可不知为什么,她总让我想起清汤寡水的一碗面。安妮宝贝被骂了很多年,嘲讽了很多年,十年后还是一样的套路,海藻头发,光脚穿鞋,棉麻衣物。但她保持沉默,这隐忍真叫人唏嘘。有人很喜欢,有人更讨厌,有人讨厌自己曾经的喜欢。对于她,我既不讨厌也不喜欢。
年少的时候有个同学很迷安妮宝贝,一年四季穿黑白棉麻,孤独寂静,几乎每天看到她手里拿着安妮的书。从她那里看到《莲花》,随便借过来翻翻,结果看不懂。我的性格阳光无比,感觉安妮的书压根不是我的菜。我怪怪地看着那个同学,觉得她的世界不是小可爱可以走进的,满是疏离和寂寥的眼神。
回想往事,很多人之所以会厌恶曾经读安妮的那个自己,会因为很难相信自己会曾经迷恋她。但年少隐晦抑郁的歇斯底里在安妮的书中找到了莫名的共鸣,就如同那个年代的人喜欢听朴树,青春期里的迷惘失落需要一个出口,而安妮的书是他们最好的知己,在彼此手中传阅,被大量的句号,词语惊艳到,也疏离到一种虚无缥缈的地方。
安妮宝贝的文字素净,有点像一碗清汤面。偶有葱花点缀,那是美的词句,吃面的人从中读出孤独的心情,继而放空。
书里写了不少隐晦的情事,止于唇间,掩于岁月。早期的作品,容易让人颓废,或者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棉麻,银镯,迷幻,干净的男子,清水养花,迷情的酒吧,长发女子坐在二十几层楼窗边抽烟,情欲是水流过身体不留痕迹,生命是一场幻觉。大城市里跳艳舞谋生的女郎,或者追求心的朝圣之路,西藏墨脱,藏族小孩纯真透彻的眼神。《八月未央》可圈可点,清新寡淡不失韵味,把温暖和遗憾拿捏的恰到好处。从她前期的作品也能看出未来作品的走向。那时候觉得不需要理由的爱情,最纯粹,女主没和男主最终在一起,她嫁了个物质富足温暖体贴的男人,此后很多她的作品女主归宿大抵如此。嫁给一个宋姓男子,物质富足,过完妥帖无忧的一生。从《七月与安生》到十年后的《莲花》,再到她自认为写得最好的长篇小说《春宴》,这本书更像一艘船,是告别也是开始,是她风格转变的一次征程。
如果说以前的汤底太过寡淡,在岁月的温炙下,她的这碗面有了浓郁的回味感。父亲过世之后,她改名“庆山”,文风一改颓然,散发的是通透的禅意。她很擅长兼收并蓄各种文化因素,比如中国古典文学的隽永、日本俳句式的浅而美、欧洲的田园小清新。女儿的出生亦为文风的多样增加了色彩,在刺骨的荒原里,在西藏蜜汁般的阳光下,她到处带一本笔记本,随意写写琐碎心事。而注重细节美和刹那间的感受,零散的片段勾勒出一个女子的春夏秋冬,很适合心绪安静时拿来看几段。她在微博记录了自己的旷达日常。2007年诞下了女儿,后来带女儿去西藏,摘山间的花朵,向藏民要一碗茶,端坐一下午。她学了灵修,回答读者的提问,文字清醒自持,似乎和自己的一个和解,在岁月的芬芳下晒干了以前的抑郁,缓缓变得明媚。总觉得爱安妮的人应该都喜欢穿达衣岩吧,棉麻材质,素净的底色上面是印象派的花朵,似乎都是文艺派和情调控,花一天时间在丽江或者大理发呆,在凤凰烟雨里赴一场花事,夜雨中在咖啡的氤氲里缓缓拿出安妮的书,轻轻翻过一个夜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将她的写作称作“显影着一个阶层”以及“拓展或延伸着某种都市知识女性书写的线索”:“那个穿白棉布裙的年轻女人手臂上的疤痕,那个隐匿在网络之中、穿行与都市丛林中的薇安,间或会显现或遭遇底层社会或文化不可见处的血迹。在一份毕竟缘自张爱玲式的物恋与自恋之间,在一份悲凉与颓废之间,安妮宝贝的作品,展现了一脉中国大陆版的世纪末的华丽,一份灰烬间的火光的弥留。”
也有人说,文艺的女孩子精明起来特别精准。21岁那会儿,刚成名的她就从银行职员辞职,这条路并不舒坦。但尝到了甜头后,开始义无反顾。和路金波的合作也让她风头一时无二。你以为遁世的女人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早已踏入红尘。她像自己故事中的女人一样嫁人生子,找到了一个物质优渥的男人,在广阔的农场晒太阳,吹风,也在那里诞下一个婴儿。如果读者像她书中之前所说进藏,估计也会穷困潦倒。文艺需要资本和底气,庆山的模式不是每一个文青可以复制和模仿。她说自己一直没有技巧方面的引领,从银行柜员出走,任性地将那个年代的心情记录。喝冰水,光脚穿鞋,去很远的地方放逐低低落落的心事。
从安妮到庆山,不过是名号的改变,但清泉石上流出来的文字如淘涤过一样,那份对尘世的冷静悠长,如漫步秋山,遇见山对心灵的皈依。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我相信庆山也是。后期的作品,成熟了很多,或者不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不再迷茫。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路。这是时间心性的沉淀。读她的书的也许你会觉得自己与世格格不入,厌世,避世,负能量爆棚。庆山的书,那只是一种思想的引导,而真正在于的,是自己。
仙女是喝露水的,而尘世的文艺青年终究要卷入生活的柴米油盐。从叛逆到妥协,从表露到隐藏,人到中年,庆山很接地气,文风愈来愈朴实。我是这几年才真正开始读庆山,一些文字带给我平和。或许,真正主宰我们态度的是时间,我们已不再是过去的自己,生活的阅历和现实让我们以不同的心境去读,有不屑亦有安宁,正像她在书中说的那样:你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不用做主。他需索美,你即是美。他需索欲望,你是欲望。他需索爱,你已是爱。他需索隔离,便自此不相关。不必试图去改造自己或他人。你所能做的,当一面清静的镜子,时时擦拭干净。让对方照出自己的影。影子走了,你还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