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朗读治疗的心理动力学(二)

——深层意义与目的

关于朗读在治疗中有什么作用?已在“朗读治疗的心理动力学(1):何为朗读治疗”中作了阐述。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究朗读治疗的深层意义与目的。

一,朗读治疗与无意识的关系

论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下何为朗读治疗?朗读治疗,是运用一切朗读活动的形式,包括读、诵、听、宣讲、演讲、即兴演说、角色配音、辩论等与朗读的相关体验作为手段,对人进行身体及心智的刺激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的目的。

正是,朗读的实用性功能,被延伸、被赋予了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朗读治疗。那么,朗读及朗读治疗的背后,是存在深刻的无意识含义的。

(1)朗读的心理投射反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把朗读,或朗读治疗用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团体活动中,它跟绘画治疗一样,整个过程会映射主体的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心理现实。如,绘画治疗的初期,一些成员会本能地呈现抗拒态势,以“我不会画”“我画不好”之类理由,防御对绘画体验的莫名紧张、焦虑等,随绘画治疗的持续,成员对绘画的感知、情绪、思维等心理现实亦发生着变化,可能仍有拘谨、顾虑,更可能有沉静、舒展等情感反映。

其实,任何行为表达都可视为投射性心理反应,如果某行为成为了惯性,它可能就是某人所依赖的表达方式.,而这一表达方式,或直接,或隐晦映射出人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隐晦性,或叫无意识的行为表达更多见。比如,抑郁的儿童,为何总是会以生病的方式表达自己?爱撒谎的孩子,谎言为何成了他惯有的表达?以投射性心理机制来讲,前者的“生病”是表征,或叫防御,心底的孤独、失落才是病根。后者的“撒谎”亦是一种表征,谎言背后是孩子无法表达的哀怨、恐惧。

朗读最可能映射的是人的自卑感,对自我表现(包括朗读、畅所欲言)的冲突心理,既想又害怕。如,常见的自恋型投射,担心这担心那,显然是把批评性超我、挑剔性超我投射到了带领者,或其他成员身上,以至于克制、压抑自己的表达欲。但别人并不是那样的。

团体活动中,朗读者投射出了什么样的自体客体,透过朗读相关体验的心理反映,提供给了大家分享、讨论的真实讯息,使主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看见自我、理解自我,这本就是朗读治疗的深刻目的。

(2)朗读治疗对无意识情感需求的连接。人大部分的心理问题,经研究都跟自卑自恋情结有关系。那什么导致了自卑自恋呢,大部分的原因,是跟人早期(0-5岁)缺损性的依恋关系有关。

朗读作为一种将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转化为有声语言(口语表达)的行为,假如排开朗读的技巧要求,那么朗读的原型是言语——说话、听话。人生命早期记忆中的言语越足够,他的感觉越富有。尽管那时人听不懂言语,但言语扮演着重要角色,犹如生命中的链接器,或刺激神经和心理发育的核动力。换句话,假如那时期的孩子,被迫处于孤单孤独,缺乏言语、及言语交流的环境,这无异于感觉剥夺,长大后多半是个少言寡语、拘谨内向的人。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发展心理学认为:人早期的依恋关系决定了人的情感,而情感,决定了言语,言语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因为富有情感的依恋关系,亦富有言语。也就是,人们早期所经验的看见、听见、听说、互言互语,是人获取安全感、情感连接的最早也最重要的方式。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团体中,朗读相关的心理体验,约等于我们早期抚养中的感觉刺激、情感链接。形象地理解,朗读治疗与无意识的动力关系就是:朗读,像我们童年的衣服,由代表向上的活力和快乐情绪编织而成;朗读治疗,像伴随我们成长过程或人生过程中的书籍,盛着滋养个性与心灵的食粮。人的过去,若能经验童年衣服的爱抚,现在和今后能拥有疗愈性的书籍,都是很幸福的事。

二,举两例子说明,朗读治疗的深层动力学意义

例子1,我的一个来访者M先生,能力超群,事业正蒸蒸日上,却因一次团体发言中突然断片,丢了脸面而落下了讲话恐惧,严重影响到他的工作。令他困惑不解的是,自己无论是大场面讲话,还是为人处世,算是久经沙场、游刃有余,怎会在团体的发言上失利,且像骨诺米牌效应似的,一发不可收拾的恐惧发言?

从人都是自恋的角度看,每一仪式化行为,都可映射我们内在固恋的、不可丧失的自体客体。M先生是极自负的男人,他实际上的两大症候——情景讲话恐惧、抗拒亲密关系的后面,有两个无法丧失的自体客体:一是他母亲眼里的体面儿子,或叫完美自我;另一个是敌视并远离母亲的独行者,或叫叛逆自我(因篇幅局限,省略细节资料与分析)。

M先生通过心理分析、演讲团体活动的参与,逐一发现了自己真正害怕的东西...正是那些自我发现、理解,给了他继续发现、改变自己的动力,他锲而不舍地参与团体活动、展露自我...终于能够放下(专业性语言,就是哀悼)固恋的自体客体,实现着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例子2,著名主持人董卿,她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讲到:“人们看见的是我很厉害的一面,这都源自从小受父亲苛刻的教育‘必须吃苦以超越别人’,这也造成不好一面,比如我经常会感到自卑,别人都认为我已经做到很好了,但我还是不安全,觉得自己要比别人好很多、高出很多,心才踏实...对工作,我是拼了命的”。可见,董卿的成长中,无意识内化了“严苛父亲-超人”,从她超人般的能力、成就,以及她的那番话,令人很能理解:已经够好的她,为何要拼命工作?原来,是受她内在无法丧失的超人自体客体的驱动。

举上面两例子,是想说明,人内在无法丧失的自体客体,是双刃的。伤口,或情结本有好处,会让你变得更有活力,这也正是人们“拼命”的原动力。同时,还想说明两点:反思力,表达力(语言表达,或言说、诵读能力)所发挥的深层疗愈作用。

如:M先生,在出现“情境发言恐惧”病症时,他选择的直面、反思,参与团体演讲的治疗性投入...而修通了自己的情结。董卿,她虽很自恋,也就是她存有无法丧失的超人自体客体,但这,却一直是成就她自我实现的动力,她对自己喜欢的每一项工作的投入,都少不了文字、语言、思想、表达等力量的连接与呈现,从精神分析视角看,她的伤口或情结,在她一路付出的过程中被转化成了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等等,简单讲就是升华。

三,朗读的“自性化”功能

某个角度看,朗读是一种艺术的或美学的途径,小时候我们背三字经、诗歌、散文时,就感觉朗读出来特别舒服,朗读出来更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心理动力学告诉我们,经验特别多的舒服,就有特别多的心理满足、特别好的主体感受。

美国荣格分析师Romanyshyn著的《受伤研究者》,李孟潮就这本书做了精彩演讲,我读(演讲稿)后不仅受益匪浅,还发现作者很看重朗读、朗读治疗的意义。他说,“研究和治疗肯定不是一回事情。研究的确是教育领域的工作,但教育经常会有治疗效果,虽然它不是治疗。”这给我的启迪是:朗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方式,但朗读蕴含治疗效果,虽然它不是治疗;大型《朗读者》节目的魅力也并不仅在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精彩吸引人,同样深具治疗性,虽然它不是治疗。

Romanyshyn还说:“感受你作品节奏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把它诵读出来。每写作一段要念出来,体会你作品的节奏、韵律。我们在研究做完后,可以放一段时间,再读一读,读时感觉一下你的情绪是什么,感觉好不好”。

这无不令人感觉到,朗读、诵读具有的神秘力量,或许就是声音节奏、韵律里的宝藏:美感、幻象、遐想、创造力。

荣格心理学也是如此,认为:读书或研究都需要带入感觉,带入情感。带入感觉情感的第一种方式是使用意象;情感功能在操作时,眼前和心中会出现很多意象。另外情感功能在作品中呈现,是一个诗意的、美学的过程。

那么朗读,无疑是能够体验多层面诗情美感的方式;朗读治疗,也无疑是适合提升主体感受、实现自性化的途径。

又如,你默读一本书的时候,一种遐想体验会经常自动地浮现,你在诵读文字,或观听朗读时,一种或欣快、心跳,或感动,或惆怅等情感会油然而生。我们年复一年的默读书、诵读、遐想体验,会让你逐渐发现自己的倾听、读写、表达力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内在变得更富于遐想、更敏睿。比方,我对李孟潮《受伤研究者》近10万字演讲稿的默读+朗读了七八遍,每一次都有新感觉,新收获。这就是类似于沙盘或绘画治疗中经常见的,一个自性化的过程。

由此可说,朗读相关体验的过程中,所渐渐、所层叠冒出的新视角、新感受、值得探索的反思性问题,以及对它们的欣赏、分享...都是自性化旅程中的风景。朗读治疗的心理动力学场域,使主体作为自我发现的需要在等待着被觉知,这也正是朗读治疗(朗读、倾听、感受、探索、成长)的深层目的所在。

点击左下角“
(0)

相关推荐

  • 对“自体”的再认识:一种自体关系心理学的视角

    自体和客体是一种对应的存在,要理解自体,需要先理解客体,从普通意义上来说,客体是指自体外的一切事物. 客体这个术语是弗洛伊德引入的,在<性学三论>中,他对性倒错有一番研究.他发现人们可以和 ...

  • 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很丧?打破人格发展限制,让2021变得不同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顺遂,是否能攀上成功的高峰,与自身人格的发展关联极大.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小公爷齐衡身份高贵,才华与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好.这么一位前程大好的俊朗男子与五品管家小 ...

  • 熊玲:朗读治疗的心理动力学(三)

    --朗读治疗指导策略 前两篇文回答了:什么是朗读治疗,朗读在治疗中有什么作用,以及朗读的深层动力学意义,本文将对朗读治疗如何开展.运用等方面,予以指导策略的考虑. (一)朗读治疗要求 1,基本要求 ( ...

  • 熊玲:解读神经症现象之二:选择不能的焦虑

    人是情感性动物,其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复杂的情绪情感.在多种负性情绪里,焦虑是人体验最多最频繁的情绪.焦虑,分现实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现实焦虑是人的一种有焦虑指向(客体)存在的正常焦虑,其焦虑随现实问题 ...

  • 熊玲:焦虑症的分析与治疗【修订版】

    (注:本文选自我的<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系列课程) 治疗焦虑症,严格意义上是对焦虑现象做探析,最终做到对焦虑的重新理解.精神动力学治疗焦虑症,主要以释梦,分析移情.阻抗等技术手段,探析人格 ...

  • 熊玲: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二)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 (二) (2)被自我的观念强迫 强迫症患者是反感理性的理性主义者.反感理性是无意识的,它源于早期家庭的严厉与控制及应试教育环境下,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形成的敌视强权和敌视理 ...

  • 熊玲:青少年攻击行为——暴力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熊玲:青少年攻击行为——暴力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 治疗风寒湿痹二良方

    第 1807 期 作者 / 程宝书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 ...

  • 熊玲:吃亏是什么

    熊玲:吃亏是什么

  • 熊玲:不打电话可以吗

    熊玲:不打电话可以吗

  • 熊玲:自我被谁伤害(下)

    --论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四) (续 前) W的故事和梦,也阐明了抑郁症的心理动因之一,是早期理想自我因爱的"断乳"而受损.自我好与不好的价值定位,早在过去就设置了.也可进一步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