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9.0
福楼拜 / 20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很庆幸到了这个年纪才读包法利夫人,因为如果更年轻时候读,单一化的评价体系会让我对爱玛的堕落不屑一顾。读之前就知道这是一个悲剧,所以不忍心读的太快看到结局,福楼拜的文字很有诱惑力,每读一段都觉得心被往下拉得沉下去,不敢一口气读完。比如爱玛和风月高手罗道尔夫的关系,后者就像是一个诱捕者,一步步布下陷阱,就等着爱玛像猎物一样落入。
爱玛的悲剧,不是因为她渴望爱情贪恋肉欲,而是因为她是一位没有自由的女性,就像是这本书的名称,爱玛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包法利夫人”的头衔,似乎她依附于包法利先生而存在。而书中她的三位伴侣,查理像木头人一样不能理解她,罗道尔夫只想得到她的肉体,莱昂只爱自己。在那个年代,爱玛没有机会得知自己不需要爱情也能存活。
福楼拜的文字字字珠玑,仔细斟酌每句话的存在都有必要,每个词用的都精确。即使只是一个小配角人物的形象也很出彩。在这个年纪真的读到好书之后,我才能理解好书好在哪里,经典为何成为经典。
18世纪海边小城的姑娘有一天欲望苏醒,发现自己是女同,跟随爱人去伦敦表演女扮男装的节目而走红,因背叛放弃事业,成为“男妓”,然后被富婆包养,最后和一个信奉马克思的女孩在一起。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所以我花了一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但是很多人说作者的文笔好,我倒是没感觉到。这本书对女性身份探索的意义远比文学意义大。读的第一本石黑一雄的作品,没有被前面絮叨的回忆劝退,反倒是很喜欢这种写作手法,和故事的主角一起回到那个没落的帝国时代。对事业的追求,造就了管家悲惨的事业,以至于他羞于提起过去,也造成了他爱情的悲剧。个人的悲剧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不值得一提,但是这种悲剧却如此真实,以至于整本书都笼罩在这种追忆往日的怅然中。有段时间由于工作经常坐地铁出门,一坐就是2个小时,这本书就是在漫长的地铁上读完的。这本书是1998年出的,听说很多孩子童年都读过,我是第一次阅读,没想到一本童书竟然让我在地铁上看得流泪。作者的心很柔软很细腻,这本书中有时代的烙印,比如两个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看报纸,出门要坐上海的老电车,但是情感没有因为时间久远而消散。很少看到有童书讲离婚这件事,这本书不仅摊开讲了,而且是和孩子平视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在故事中剖析孩子的心理,不高高在上,读完之后不难理解为何一本童书会畅销二十年。第二部也看了,但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一些。这样一个清新的书名,讲述的却是残酷的老年爱情。即使我还没到开始哀叹爱情消逝的年纪,读这本书时也会代入。作者幻想了一次从平淡婚姻中抽离出来和年轻时认识的男子幽会的场面,中年妇女谁不曾这样幻想过?爱情是被时间之手偷走了,还是在日常中消磨了,很难分辨。读的时候越发觉得,爱情是件很残酷的事,或者说时间很残酷。有几天为一些事忙得焦头烂额,想读一些轻松治愈的书,这本《山茶花文具店》就很适合,薄薄的一册,读完感觉像是看了一本镰仓旅游指南。它讲述一个开在镰仓海边的文具店的故事,主角波波是一名代笔人,也就是专门替人写信的职业。故事记录了平淡的日常,在友谊和工作中,波波达到了和自己的和解。虽然这本书的治愈功能于现实生活无用,但有时候还挺需要这种小学生文笔的糖水文学的。这部剧围绕小镇的一起谋杀案展开,剧情本身一般,但是凯特的表演,让整部剧有了可看性。我太爱这个角色了,她脸上的皱纹、她的人际关系、灰色的外套以及她处理一件事时的态度都如此吸引人,她对这个角色的演绎实在是很厉害。不知道如何刻画角色的编辑应该好好看看这部剧,因为它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形象是怎样的。一个角色生活的环境、说话的口音、外形、感情状态、经历共同塑造了一个人,这样角色才是饱满的,而不是悬浮的、浮夸的。毫不怀疑凯特会凭这部剧得奖,她太出彩了。很喜欢这部看起来轻松的剧,如剧名所说,这是一部讲述松隆子饰演的结了三次婚的大豆田永子和前夫的故事,理想化的设定,没有狗血的剧情,只是看着大家的日常生活就感觉很有趣。编剧坂元裕二一如既往地擅长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看着那些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但不会特意说出来的细节被拍出来,有一种挠痒正好挠对地方的感觉。如同坂元裕二以往的剧一样,金句频出,有时候我厌倦网上总是流传的日剧截图,但是放在剧中有前后文时,这些对话从主角口中自然地说出来,又觉得是哦,生活就是这样。总之,这是一部看起来会让人感慨活着也挺美好的剧。想知道天才编剧是如何创作的,所以特意搜索了坂元裕二的纪录片,看到他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一段话反复删减,意识到创作别无他法,只有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一个人无论创作出的是平庸的作品还是伟大的作品,都要经历头疼地磨练的过程,既然如此,不如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出乎意料,坂元裕二创作的转变是因为女儿出生,而且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为女儿准备便当,没想到他在工作之外还有这样的一面。中规中矩,勉强可以算公路片,两个男生颜值很高,风景很好,拍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