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唱麒麟
【往期回读】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参阅】卞阿根 | 唱麒麟
之所以常常怀念童年时期的春节,是因为除了跟随长辈拜年,可以收到一些炒花生、炒蚕豆及糖果一类的吃食以外,还可以观看到舞龙灯、舞狮子、荡湖船等民间表演。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唱麒麟。
所谓唱麒麟,就是几个人合伙,沿村挨家挨户,在人家门口唱麒麟小调,既乐己,又乐人,还可赢得房主的欢心,换取年糕之类的回报。这样的一帮人中,要有专门敲锣打鼓的,要有嗓子好一点能唱的,还要有背着筐子接受房主馈赠食品的。讲究一点的班子还带着竹篾制作的麒麟,表面糊上五颜六色的花纸,或绑在身上,或拿在手里,随着人走路的节奏,摇头晃尾的,其憨态挺逗人笑的。
唱麒麟有固定的调子,千篇一律,雷打不动。唱词却随着情境而改编,随编随唱,既贴近房主的家境,又迎合房主的意愿,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常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增添了新年的喜气。
例如,他们来到一家门口,看到高高的草堆非常气派,就顺口唱起来:“锣鼓一打闹吵吵,老板家的草堆实在高,两头恰似元宝翘,中间还有洼洼腰。”看到一家新砌的房屋,立即开唱:“锣鼓一打闹吵吵,老板的华堂高又高,前门牡丹报富贵,后院梅花报春晓。”看到人家刚办过喜事,他们乘势锦上添花:“锣鼓一打闹吵吵,大红灯笼挂得高,今年添人又进口,年尾就有孙子抱。”有人在春节过大寿的,他们也顺应人家的心意唱道:“锣鼓一打闹吵吵,老板福大寿又高,儿孙绕膝乐融融,又有麻姑献寿桃。”
唱麒麟的最佳时间,一般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那段时间,庄稼人都比较悠闲,且那年头的娱乐活动非常少,既无电视,更无网络,唱麒麟便成了人们难得的一种乡土文化的享受。新年伊始,人们总祈求吉庆如意,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即使家境比较窘迫的人家,也愿意图个好兆头,毫不吝啬地捧出几个馒头放进唱麒麟者接受赠品的专用筐子里。
唱麒麟受到老百姓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古来就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对一个家族来说,延续香火可是件大事,于是民间对麒麟就情有独钟。即使子孙众多的人家,也把唱麒麟的班子来到门前当作一种荣耀。
据说,麒麟小唱里也准备了一些“坏词”,用来反击少数不尊重民间艺人的不自重者。如果在谁家门前唱了这些“坏词”,这家要倒霉一年,但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唱“坏词”,即便遇到个别难看的脸色,甚至关上大门表示不欢迎,这些民间艺人也表示理解与宽容,唱几句无关紧要的“淡词”,就赶往下一家去继续他们的表演,且不受情绪影响,保持着表演的幽默与欢乐。
当年,我们还是八九岁的孩子,专往人堆里钻,爱凑热闹,随着唱麒麟的人群走过一家又一家还不肯止步。除了听听有意思的唱词,也常常把眼光聚焦在那专用的食品筐里,看看有哪些好吃的,甚至看得馋涎欲滴。一次,几个要好的玩伴曾私下约定,长大后也组织一套唱麒麟的班子,为自己挣一些吃食,也为家里减轻一点粮食的负担。但后来生活逐渐好转,同伴们稍大一些就外出学手艺或外出求学,唱麒麟的也越来越少,我们当年幼稚的计划再也没有人提起过。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