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玉丨诸病皆可从肝论治
当今时代,由于激烈竞争、精神紧张、心理障碍以及人际关系不和等因素而罹患的病症日渐增多。由此,中医的内伤七情致病学说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肝主疏泄功能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先生在精心研究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诸病皆可从肝治”的理论。
一、对肝主疏泄生理病理的认识
先生认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一门科学。藏象经络乃建构中医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础,而脏象学说的特点又突出表现为以五脏为中心,内联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外应自然环境、四季五方的整体观念。五脏以贮藏精气、调控精神情志为其功用。通过五行的联系,五脏之间发生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共同维持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周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
先生指出:五脏六腑,肝最为要,内伤杂病,肝病首当其冲。肝主疏泄,人体男精女血之藏泄、情志之畅达、气机之协调、血与津液之输布运行以及饮食物之消化吸收,皆赖肝之疏泄、条达。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而肝足厥阴经下起自足上至于头,与许多脏腑器官相联络:起于足大趾端,循阴股,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注肺中,上布两胁,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不仅导致肝经所过部位胀满疼痛,而且气滞日久,影响精、血、津液的输布运行,则致血瘀痰阻,进而导致癥瘕积聚、乳房肿块、月经不调、阳痿不举等病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协调脾胃气机升降,促进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作用。且心肝之血互养,肝肾精血互化,肝肺气机协调,肝肾疏泄有度。若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见脘腹胀痛、呕吐泄泻之症;若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肺降不及,则见气逆而咳;扰动精室,影响肾藏,则致遗精梦泄;伤及心血,扰及心神,则为失眠多梦。
二、对肝失疏泄的独特认识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古人云“肝无虚证”意在强调肝之疏泄失职,为病最多。先生提出:太过不及均是病。肝之疏泄失常,亦不外太过、不及两端。疏泄太过者名日肝气逆,以气病为主,因气属阳,易动易升,故逆乱而为患,以“胀”为特点。疏泄不及者,名曰肝气郁,郁在血分,因血属阴,主静故也,凡郁结而为患,以“闷”为特征,于妇人多见月经失调诸证。因此,肝逆与肝郁,有阴阳动静之别,不可混淆。需要说明的是,两者亦可相互转化,如肝郁在血分,若血瘀日久,必生郁热,热可助气,肝郁可以转化为肝逆。且气之与血,一阴一阳,一体一用,密不可分,肝逆与肝郁,均可兼及气血,不可不谨察。
肝气逆者,有上逆、横逆之别。上逆者多有头痛耳鸣,横逆者肠胃受之,症见脘腹痛、泛酸、喛气等。治宜“疏肝”,疏者,疏其正道也。犹大禹之治水,不可因水之太过而废疏通之法。肝为刚脏,肝气逆用药不能一味降肝,若一味降肝遏其条达之性,反会激其反动之力,同时还应考虑到肝之“体阴用阳”特性,过度疏散又易于劫伤肝阴更不利于肝复其常。方用《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达肝气;陈皮理肝脾胃之气,先安未受邪之地;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通调肝血;白芍、甘草柔肝止痛,并防止柴胡劫伤肝阴。全方可畅气机、消胀满、柔肝木、止疼痛。以治胁肋胀痛,头痛目痛,脘腹疼痛,痛经等多种胀痛之证见长。
肝气郁者,为郁结而不得散越之意。治宜“舒肝”。木郁不达,则血行不畅、脾土失健,当健脾和营。方用《和剂局方》之逍遥散。方中柴胡、薄荷舒肝解郁,兼有升阳散火之力,以治郁热;当归、白芍和血柔肝,以解血分之郁;茯苓、白术助土德以升木,取肝脾同升之意;佐以甘草,以缓肝急助中土。全方可舒肝气和营血,健脾土。常用于治疗肝脾郁结之胸胁疼痛,月经不调,以满闷疼痛为特征者。
病例
病例1:患者,女,61岁,因胃脘胀痛月余,于1996年5月13日求治于先生。患者平素性急,复因用药不慎及与人争吵,致胃脘胀痛不已,服用中西药,罔效。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刻诊:胃中灼热,攻胀疼痛,连及后背,生气及饮食后加剧,伴口干泛酸,纳呆食少,形瘦体倦,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干,脉弦细数。证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生白芍9克,柴胡6克,川芎9克,炒枳壳6克,人参10克,炒白术9克,青竹茹6克,炒栀子6克,炒川连6克,淡吴萸4克,炒川楝子6克,砂仁6克,甘草3克。水煎,分两次温服。6剂后,泛酸止,胃痛大减,唯大便质稀,晨起即泻。原方去川黄连、吴茱萸、竹茹、栀子,加川厚朴6克,炒山药9克,沉香6克。继服6剂,胃脘疼痛消失,大便自调,身觉有力,纳食正常,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因情志刺激,肝失疏泄,加之用药伤胃,肝旺胃弱,肝气横逆犯胃,肝胃气逆所致诸症。治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和胃除胀,加左金丸、竹茹、栀子清热和胃,佐以人参、炒白术、砂仁益气和胃、扶土抑木,川楝子行气止痛,共成疏肝清胃、理气止痛之功。
病例2:患者,男,42岁,1999年5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隐痛,反复发作10余年。疼痛与进食无关,伴恶心,精神疲惫,牵及右胁、背部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证属肝郁胃弱,治以舒肝解郁,和胃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9克,炒白芍9克,柴胡6克,云苓9克,人参10克,炒白术9克,香附9克,郁金6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日1剂。二诊,药后胃脘隐痛大减,精神明显好转,仍时有恶心,右胁、背部不适时作,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青竹茹、广木香,加川朴6克,青皮6克,水煎服3剂,日1剂。三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要求续服巩固疗效。上方去川朴、郁金、青皮,继服6剂,诸症愈。
按:本证系肝郁而致木不疏土,故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其中逍遥散舒肝解郁,更配香附、广木香、郁金以加强理气行滞之力,加人参以健脾益气,以达培土制木之功;二诊加川朴以降气和胃,更加青皮增强舒肝理气。诸药合用,肝气舒,脾胃和,诸症愈。
病例3:患者,女,50岁,1998年2月26日初诊,患者头胀痛反复发作20余年,每年冬天发作频繁,以头巅顶部及双侧太阳穴为甚,伴双目涩,耳胀,时耳鸣,胃脘胀闷,头胀痛甚则伴恶心,大便偏稀,舌红苔白厚腻,脉弦弱。证属肝气逆。治以疏肝理气为主兼以散风燥湿化痰。处方:生白芍9克,柴胡6克,川芎9克,炒枳壳6克,藁本6克,菊花6克,蔓荆子9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砂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3月2日复诊头痛大减,诸症亦明显减轻,上方加人参10克,水煎服3剂,诸症基本已愈,续服6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病例4:患者,男,56岁,1999年3月19日初诊,头胀痛反复发作10余年,时伴头晕,闭目则舒,甚则伴恶心欲呕,纳呆食少,体倦乏力,时烧心,泛酸,睡眠易醒,舌红苔白厚腻,脉弦细。此为肝逆头痛,治以疏肝理气为主,处方:生白芍9克,柴胡6克,川芎9克,枳壳6克,人参10克,炒白术9克,香附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姜半夏6克,天麻9克,砂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3月23日复诊头胀痛大减,诸症亦有所缓解,上方去姜半夏,加郁金6克,生龟板12克,水煎服6剂诸证痊愈。
按: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临床多从外感、内伤两方面辨证论治。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先生提出:头痛以胀痛为主是病在气分的发病观点。因“肝者将军之官”,因此,结合临床实际及肝之生理特性,先生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治疗肝气逆所致头胀痛,方用白芍敛肝、收肝、软肝,柴胡疏肝,两药相伍,既敛肝逆之气,又不违其刚脏之性,同时,白芍之酸敛、收、软防柴胡之疏散劫肝阴之弊,而柴胡之疏散又防白芍收敛碍肝用之偏;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因其“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祛一切风,调节一切气”(《本草汇言》);因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取枳壳、陈皮均为降胃气下行,泻脾土之壅滞,胃气下行则有助于理肝气之横逆,此亦是土中泻木思想在头胀痛治疗中的具体体现;香附疏肝理气;针对肝气逆之兼症不同,酌情配伍祛风热、散风寒、清肝热、降肝火、平肝潜阳及滋阴等药物,收到了明显的临床效果。
病例5:患者,男,36岁,遗精半年,于1996年6月25日初诊。曾有手淫史,半年来梦遗频繁,渐至心动即遗,甚至一日数遗,苦恼至极。伴见神疲肢倦,心情抑郁,头晕腰酸,少寐多梦,夜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火扰精室。治以舒肝解郁为主,佐以清心泻火。方选逍遥散合三才封髓丹化裁。处方:当归9克,炒白芍9克,柴胡6克,人参10克,炒山药9克,生地黄9克,女贞子9克,炒栀子6克,芡实9克,煅牡蛎12克,砂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6剂,温服,日1剂,并嘱其多做文体活动,按时作息。6剂后,遗精次数明显减少,1周仅梦遗1次,惟小便涩痛,上方去牡蛎、砂仁,加篇蓄6克、淡竹叶3克、茯苓9克。继服3剂,尿涩痛止,未再遗精。守方续服6剂,病告痊愈。
按:遗精多由肾失封藏所致,但此例则为肝郁火旺而发。因其年轻气旺,所思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伤及肾阴,阴虚火旺,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多梦。故以白芍、柴胡、当归舒肝养血,人参、生地黄、女贞子益气养阴,加牡蛎、芡实安神固精,栀子、篇蓄、淡竹叶、茯苓清心泻火、利尿通淋,共成其功。
病例6:患者,女,33岁,1995年3月14日初诊。月经量少、经期延长半年余。B超示: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大1.2cm×2.0cm。月经如期,惟经来量多色深,夹有血块,行经期延长至10余日,伴经前乳房、小腹作胀,脘闷纳呆,口中泛酸,舌暗红,脉弦弱。证为肝郁气滞,治以舒肝解郁、益气养血。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9克,炒白芍9克,柴胡6克,香附9克,陈皮9克,党参15克,炒白术9克,郁金9克,生阿胶6克(烊化),炒山药9克,砂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6剂后,胃胀、泛酸大减,惟活动后腰酸乳胀,大便质稀,去陈皮、山药,加茯苓、煅牡蛎、三棱,12剂。腰酸乳胀减,月经如期而至,色、量、经期如常,复查B超:子宫正常声像图。原方3倍量,加熟地黄、川芎各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g,日服2次,以善其后。
按:子宫肌瘤,临床多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药治之。此非治本之法,须知妇科癥瘕积聚与肝疏泄功能失常关系极为密切。本例患者,月经不调归因于癥积阻胞,癥积之成由于气血郁滞,而气血郁滞则本于肝失疏泄。先生严守中医学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旨,以柴胡、白芍、当归、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以治其本;党参、白术、山药、陈皮、砂仁健脾益气,阿胶养血止血,少佐三棱、煅牡蛎行气破血、软坚散结兼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理气化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