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冬健教授:探讨如何最大化上大学的价值,为未来职场和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我是施冬健教授,20多年来从事两项工作:教育研究和咨询、执教985大学MBA/EMBA,教育代表作:《塑造精英二代》(清华大学出版社)。

父母含辛茹苦,孩子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却有多少人在假装读大学!沉迷电子游戏,逃课、挂科、退学,厌学甚至厌世,草根子弟挥霍父母血汗钱,没有一技压身毕业即失业……

人生差距在大学!期望本专栏的“大学生涯路线图”,能造福更多的大学生和家庭。

今天是第一讲,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探讨如何最大化上大学的价值,为未来职场和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案例:我颓废的四年大学

1987年,我以学校第一名考上华东工学院,踌躇满志。但是一入大学,就迷失了人生方向。对于一个未经世面的农村孩子来说,大学实在太好玩了,何况还没人管。相比围棋,画机械图、装配电路索然无味。于是乎,黑白越行越远,一盏盏红灯高高挂起。不学无术何以谋生?临毕业才开始上图书馆、上自习,焦虑未来的出路。虽说人生难免迷茫,虽说大学也收获了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见识,虽说后来又读了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三所顶级名校,但每次回顾大学生涯都引以为憾。

基于对自身及诸多负面案例的反思,建议大学生做好如下十件事:

第一件事:重塑价值观

北京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自杀)。

上大学之前,学习和人生都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考上大学了,学习和人生又是为什么呢?

大学第一课,应当是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意思。

第二件事:自主学习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小学截然不同。中小学是“喂养式”,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上课、完成作业即可。而在大学,老师的课时有限,师生关系远不如中小学紧密。一位负责思想工作的辅导员,通常要管理上百位学生,难以面面俱到。

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自己查资料,自己把握进度,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这是大学新生的第一课。

第三件事:结交良师

中小学阶段,老师掏心掏肺,紧盯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表现。上了大学,多数老师讲完课就离开。如果学生不主动,就失去了参与科研、和老师交流的宝贵机会。

大学老师,通常具有博士学位,在本领域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许多老师还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数老师是乐意指导学生的,大学生主动接触老师,除了功利价值(就业、考研或者留学时能获得一封有价值推荐信),更可以丰富学识、提升人生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