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线上学习?不想跟风浪费钱,先问自己4个问题

近期和几个朋友聊天,发现在家工作一阵子后,大家都有想参与线上课程自我进修的意愿。除了能「自我提升」外,也希望在未来职涯发展上多一些选择、或至少在履历表上多一个认证记录。

同时间,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厂商推动跨国界的资讯交流,让线上学习这个领域有越来越多训练机构及资讯平台加入,有些更打破了许多以往较为僵化的线上学习模式,让环境变得更多元、并逐渐开始以使用者的需求为核心。

简单来说,由于线上课程厂商和师资的「百花齐放」,如今几乎各式各样的课程,都能在线上找到资源。对于学习者而言,网上也有许多资讯分析各学习平台的资源多寡、课程类别等等,供学习者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平台。

然而,资源的多寡与「持续学习」的意愿,未必呈现正比:

跟风后产生弃课潮──线上学习的挑战

近期笔者身边有许多朋友,因为疫情关系减少外出,觉得不如在家参与线上课程自我提升。他们认真比对了各家网站、自我激励一阵后冲动付了钱,却在上了前几堂课后,慢慢地发现一些问题:

例如,上了前一两堂课后,就发现不是自己原先所想像的课程内容或授课方式;或者,因大多数人都在家中上课,过程中较容易被其它事物影响──不管是手机里朋友发来的讯息、网上跳出吸引人的影片,或是与家人的对话,都让学习者的专注力逐渐降低。如果又遇到不太能理解的部分,刚好课程平台讲师未能及时回复,也只能先得过且过地继续下去⋯⋯。

如果是长时课数的课程,很多学员更可能因无聊或动力不足,就此「弃课」了── 据与几家线上课程平台的交流,平均付费学员的完课率仅有两成。甚至有其中一个线上训练厂商指出,业界平均只有5%完课率。

综合考量不同规模、诉求的线上学习平台间出现的差异,目前市场上各线上课程的「弃课率」,应至少有七成以上。

先不论网上学习平台厂商多么重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提供多么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等。大多数的学习者多会注意课程上得好不好、收费是否合理、平台是否知名;却少有人从自己的「性格特质」和「需求状况」进行评估,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线上学习」这种学习模式?

毕竟学习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及型态,线上课程并非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因此建议读者朋友在加入线上学习的行列前,不妨先做一些「自我评估」。

以下就来聊聊,到底哪些个人特质及需求,较适合线上学习:

一、线上课程带来「自由」的学习情境,但你「自律」吗?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不同,对事情的专注程度也不同。以往在参与实体课程时,因参与的学员和讲师同在一个共同营造的情境,因此就算无法全部时刻都专注于课堂知识的吸收,但至少会将此时的关注焦点放在课程进行上。

但对在线上课程的学习,很容易因为隐藏在电脑后的非实际接触感,而更容易被周遭环境影响而失去专注度。而有些课程标榜随时可上学自主学习,但现实上能养成定时按进度完成线上课程的人,大约只有三成不到。若是自律度不高的人,就非常不适合采用线上学习的课程。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自律型人格」呢?请先试问自己以下问题:

.对于自己规划的时程,最后的执行程度是否很高?

.对于已承诺的事项,能否无论如何坚持完成?

.是否常常激励自己,往设定好的目标前进?

如果你的答案都为「是」,那么你很可能是可以享受自由、也能自律前进的线上学习者。

至于对非属「自律型」的人来说,也可以尝试将一段固定时间,作为不能随意调整的学习时段,以养成短期的习惯。也可以渐进式加深线上学习的比重,如一开始只选短时数2 小时,再尝试2 周的课程,适应后再参与长达数月的认证课程等。好让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能逐渐适应线上学习的环境。

二、喜欢和人互动交换新知识?还是从新闻、书籍、影片自我充实?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擅长从「人际互动」中获得资讯,例如在学生时代听老师讲解后、就能很快地理解重点;或在职场上将与别人进行的对话,快速归纳为自己的知识。

相反地,某些人则对互动的反应不强、倾向独自思考,他们往往对编制好的资讯、文件、影片有比较高的理解能力,能在听过或看过后快速掌握主旨。

对「线上学习」而言,后者往往比较能够习惯这种学习模式。因为他们在面对线上课程中常见的影音档案及资讯整理方式中,能够快速转换成自己较习惯的学习型态。

若你属于「较习惯从互动中学习」的人,可以在挑选课程时,格外留意平台是否提供专人回覆学员问题,以及回覆是否及时等。若是更严重的「一看到书或影片就想睡」,建议还是以研讨会、实地学习或工作坊这类的学习型态为主吧!

三、学习的内容,最好是「近期就能实际应用」

有些人总说自己「健忘」,常常记了什么没多久就忘记了。事实上这对人脑来说很正常──学习过的东西在脑中会先成为基模,但这些学习的轨迹若短时间内没有使用的需求,人脑会把资源拿来记忆「对生存更有帮助的事情」。

因此,只是靠短期学习背诵下来的新知识,没办法立刻影响及建构新的思维模式;但如果学习的课程内容,是因为「个人生存所需」,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会让脑内快速地将学习到的东西与所需的资源相互建构。尤其是经过自己实际体验或应用后的知识,较容易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因此建议在线上课程的选择上,以「实际上立即有需求」或「自己有强烈意愿学习」的课程为主,较能对学习者产生帮助。

四、确认学习的「知识类型」,配比合适的「学习型态」达到综效

最后来聊聊线上学习的课程类别。就课程属性来说,属于「硬知识」型的课程比较容易因有步骤或正确答案,而被学习者吸收。例如软件操作、财务课程基础、生物化学知识等⋯⋯,这类型的课程也因为较具逻辑性的课纲,比较适合使用在线上学习。

而「软实力」的训练,或技能知识应用类型的课程,如管理领导、创意发想、简报培训等,由于不见得有「标准答案」,同时也更着重在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上,因此较适合在工作坊、实习、座谈交流或非正式的社群交流中自我成长。

此外,还有些课程必须「亲身」至特定情境、使用特定器材,或需要获得直接互动的感受等,例如医疗人员的实习课程,音乐、艺术鉴赏,心灵成长等⋯⋯。这些也较不适合于线上课程中进行。

只有「学习型态」受限时间、地域限制,但「学习」没有设限

最后还是要提醒所有朋友,若确定自己想学的知识适合以线上方式进行,个性也适合线上教学模式,接下来除了慎选课程外,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了什么「目的」而学习──驱动力,才是影响学习成效的最关键因素。

若只因跟随线上学习的趋势,却没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反而会被学习型态给框限住。线上课程的确能提供人们不受限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机会,但不是只有参与学习平台或训练机构开的「课程」,才是学习。

因为「学习」本就不受限时间、地域限制,不同的「学习方式」,只是带领我们自我成长的各种途径──最终,能让你积累人生历练的所有过程,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为什么可以考虑在日本买房

安倍的四大皆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