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亚菲:戏里戏外总关情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戏里戏外总关情
作者 | 苟亚菲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都是老戏迷,豫剧可谓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时光,所以对于豫剧一直有种特殊情结。
童年时,袅袅炊烟下,红砖青瓦,绿树环绕的老院子里,奶奶在屋里做些琐事,我和弟弟院里来回追逐打闹,电视里总是播放着豫剧,豫剧仿佛是生活的背景音乐。每周五晚上更是锁定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吃晚饭和看戏两不耽误。
在农村,红白喜事都离不开豫剧的旋律,在我的老家朱集一带,现在依然有唢呐班演奏着《抬花轿》里的精彩唱段去新娘家里迎亲的场景,“出嫁日唢呐响上下欢喜”的旋律一响,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喜庆祥和,欢快热闹。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院子里石榴花开得火红的时候,朱集街上就会开始一年一度的“小满会”。起会的时候,街东头路南边高坡处会有一个戏台子,戏台子下边挤满了人。爷爷奶奶会牵着我和弟弟,沿小路穿过麦田、小河还有那树影斑驳的林荫小道,去赶会看戏,奶奶在看戏的空档,寻着吆喝声在会上买些布料,夏季的衣服。爷爷则准备一些劳动工具,为马上到来的麦忙做准备。我和弟弟手里拿着汽水,糖糕,花稀糖儿,心里也甜丝丝的。
现在想来,“小满”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果蔬清香和丰收意味的节气,再加上豫剧的大气磅礴、韵味悠长。怎叫人不铭记20多年前那风吹麦浪飘香的季节和那人群热闹熙攘,戏曲嘹亮高亢的盛会呢?
幼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播下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明白那耳熟能详的家乡戏里,蕴藏着诸多人生的哲理。
它能引领世风,淳化民风,教人明善恶。豫剧里的人物,大人物,小人物,全都善恶分明。包拯总是正义的化身,寇准是忠臣,杨门多良将,忘恩负义陈世美,白脸奸臣数王强……所有形象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家乡还有句俗语“逮不住奸臣不煞戏”完美诠释了“善恶终有报”的世间因果关系。这些仿佛都在提醒着人们,要赤诚坦荡,要正直善良。
豫剧里有大爱。这大爱,是爱国,爱家,爱我们脚下的土地,爱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家国情怀。“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是穆桂英的气节与担当。“满怀的忠孝心烈火一样,替父亲去从军不容商量”是花木兰的勇气和决心。“为救孤舍去亲生子,为救孤忍辱含垢十六年”是程婴救孤的坚韧与顽强。这些唱腔,大多充满力量,又苍劲悲壮,强烈的感染力,令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给观众留下的是如清泉一般川流不息的精神,滋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豫剧里还有真性情,也不乏接地气的幽默感,有家长里短的热气腾腾,更有“热桌子凉板凳铁砚磨穿”的刻苦励志。在抑扬顿挫中唱着遥远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它春风化雨,绵延不绝,沁透在每一位用心观赏它的人的灵魂深处,它和风容与,弦歌不辍,连接起了中原大地上祖祖辈辈共通的记忆。
如今多数时间忙于工作,忙于生活,但偶尔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渺远的乡音,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幕幕遥远的往事,又回到了童年绿树盈动老院子里,又走到了小满盛会油墨重彩的戏台子前……(全文完)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