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历护士,才是护理行业中沉默的大多数

01

我是个二本生。

前几天,“二本生”这个词又被推到了大家茶余饭后热谈的话题之中。

5天前,《新周刊》发布了一篇名为《沉默的二本学生,才是基数最大的打工人》的文章,阅读量瞬间突破10W+。

二本学生没有一流院校的名校光环,也没有当地院校的招聘优待。人们总是在关注985,211的学生,却看不见这群从读书到工作,都默默无闻但却是职场上中流砥柱的一个庞大的群体。

幸运的是,我所读的是护理专业。

在这个还是以专科人数占多的行业中,二本学生,虽然没有名校光环,大概率不会成为护理部重点的培养对象,但至少在医院里面也还说得过去。

这两年护理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

人人都是研究生,大家都是北大协和、中南复旦出身。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我不如别人”的焦虑感。

02 

但比我更焦虑的,可能是340多万的中专和大专护士。

截止2019年,我国在注册护士有445万。

其中,51.9%的大专护士,24.9%的中专护士,占总注册护士的76.8%

当我以为,周围所有的护士都是本科学历时,其实本科学历的注册护士只占到了23%。

更让人吃惊的是,研究生只占了微乎其微的0.15%。

看到这个数据,我发现自己有可能已经陷入了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因为自己周围大多护士都是本科生研究生,就以为世界就是这样。

但世界远不止于此。

03

这两年在各种护理会议中,谈及到我国护理队伍的学历比例时,常强调:

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为70.9%,注册护士的主体已从中专为主,转变到已大专和本科为主。

我觉得这句话里,有两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是本科及以上的护士比例还远远不足,单独说出去不如70%这个比例“说明问题”。

第二个信息,护士的学历越来越高了,这是好事。但是,这是不是在强调现在中专护士,甚至是在不远的将来,大专学历的护士,都要被淘汰了。

其实,本来大家各司其职挺好的。

很多人确实因为经济原因或者天赋原因,但是读不了那么高的学历。

研究生背景的护士,可以去搞科研高教学,本科和大专背景的护士可以专注临床实践,中专护士可以在初级医疗场所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实践。

这件事有点像是分级医疗,大家看小病家门口就能解决,看大病再去综合三甲大医院。

但是大家总是不放心,头疼感冒的,也一定要跑到大医院去看。这就导致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问题。

有学历分级是件好事,不用逼着所有人去读书,够用就行。

前两天,一位专科学历的小伙伴在群里哭诉,她说别人都是本科生研究生,自己就是个专科,感觉找工作无望了。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的环境是不是对专科生太苛刻了。所有的专科生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专升本,成人自考。

因为不读没办法,处处受限。

 04

提升学历,确实是一件好事。

学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对一个人初始衡量和评价的重要判断因素。

学历背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甚至是这个人所匹配的社会资源。

我还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毕竟寒门学子如果能一路读研读博,基本上就能帮自己上升一个社会阶层了。

提升学历,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容易的方式了。

拥有好的学历背景,其实就是比别人赢在了起跑线上。

若是一个出身复旦的护理研究生,和一个普通职专的护士,站在你面前。

我相信每个人对他们的评价都不可能相同。

我们是自带偏见的,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05

我实习的时候,会和其他学校的护理实习生被分在同一个科室工作。

那个时候,就会有带教老师给我们敲警钟,

“你们本科生,很多时候真的不如人家职专的,工作做的又快又好。”

每个人都觉得,本科生就是应该在所有的方面都比专科生厉害,研究生更是应该无所不能。

但是,各有所长,不是挺好的吗?

谁也没有比谁高级,每个人都可以开开心心的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应该就是最好的事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