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一)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

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

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

2、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

A、平胃散

B、三仁汤

C、茵陈蒿汤

D、藿香正气散

E、甘露消毒丹

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

A、栀子、茵陈、黄柏

B、茵陈、炮姜、附子

C、茵陈、滑石、黄芩

D、茵陈、麦芽、川楝子

E、栀子、茵陈、大黄

4、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

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

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

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

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

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八正散的组成药物

A、大黄、炙甘草

B、瞿麦、萹蓄

C、木通、栀子仁

D、茯苓、猪苓

E、滑石、车前子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组成为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茵陈、栀子、大黄。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八正散的药物组成为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祛湿剂

细目一 概述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主要适用于湿病。湿证分外湿证与内湿证。外湿证是湿邪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证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以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3)祛湿药多伤津,所以辨治应当兼顾阴津。

细目二  燥湿和胃

1.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病证乃湿邪困阻脾胃,气机壅滞所致。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方中以辛香苦温之苍术为君药,燥湿健脾,使湿祛而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芳化苦燥之厚朴行气除满,且可化湿。厚朴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佐以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生姜、大枣、生姜温散水湿,且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合用尚能调和脾胃。诸药配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姜三片、枣一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风寒侵袭营卫,寒湿侵扰脾胃所致。治当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为君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同为臣药。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桔梗宣肺利膈;煎加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用为使药。诸药配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降浊。

全方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除湿治里为主;脾胃同调,以升清降浊为要。

运用:

(1)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 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细目三  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湿热蕴结,浸淫内外所致。治当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清利湿热,疏利肝胆,降泄浊逆,乃治黄之要药,为君药。湿热蕴结,故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逐瘀泻热,通导大便,推陈致新,导湿热从大便而去。诸药配伍,共奏清利湿热、退黄导热下行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主以苦寒清利,佐以通腑泻热,分消退黄,药简效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2.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所致。治当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方中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以薏苡仁、杏仁、白蔻仁为臣,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白蔻仁芳香化湿,利气宽胸,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佐以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半夏、厚朴行气除满,化湿和胃。诸药配伍,共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温初起, 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使用注意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3.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致。治当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方中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共为君药。车前子、瞿麦、萹蓄助木通、滑石清热利水通淋,共为臣药。大黄泻热祛湿,使湿热从大便而去;栀子泻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灯心利水通淋,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为佐使药。煎加灯心增利水通淋之功。诸药配伍,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4.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息,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俱为佐药。纵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5.连朴饮 《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6.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医学启源》

组成: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二钱、黄芩一钱、知母三钱、茵陈五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7.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苍术、姜汁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诸症皆由湿热注于下焦所致。法当清热燥湿。方中黄柏寒凉苦燥,其性沉降,擅清下焦湿热,为君药。苍术辛苦而温,其性燥烈,一则健脾助运以治生湿之本,一则芳化苦燥以除湿阻之标,为臣药。“苍术妙于燥湿,黄柏妙于去热”(《医方考》), 且二药互制其苦寒或温燥之性,以防败胃伤津之虞。再入姜汁少许调药,既可藉其辛散以助祛湿,亦可防黄柏苦寒伤中。

全方配伍特点:苦燥辛芳,寒温相制,长于下焦,药简效专。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病证之基础方。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临床本方常需加味或与其他方剂相合。若湿重者,重用苍术,或与五苓散相合以助健脾渗湿之功;热重者,重用黄柏,或加虎杖、栀子等以增清热之效;若为湿热痿证,可加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筋骨;若为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若为下部湿疮,可加赤小豆、土茯苓、苦参等清湿热,解疮毒。

(3)使用注意

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防败胃伤津及苦寒伤中。寒湿痹证不宜使用。

编辑:刘玄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 <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加草柏皮栀子汤. 又: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祛湿剂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湿分内外两类,外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症见胸脘痞满,呕恶泄泻,水肿黄疸,癃闭淋浊等.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 ...

  •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 ...

  • 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甘草炙, ...

  • 方剂学祛湿剂祛湿化浊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 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流连自可除. [组成]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

  • 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脾胃论>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组成] 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各五分 (各3g) ...

  • 方剂学祛湿剂化湿和胃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 平 ...

  • 方剂学——祛湿剂(二)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

  • 中医-方剂学-安神剂

    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方剂学-第十一章-安神剂深受出题人的喜爱,尤其是酸枣仁汤和天王补心丹经常在考试中出现,所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再次梳理一下这些方剂. 天王补心丹用于治疗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 ...

  • 方剂学消食剂消食化滞剂健脾消食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保和丸 <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组成] 山楂六两(18g) 神曲二两(6g) 半夏 茯苓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