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陶晗菲: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本科生导师指导风格模型构建
关键词: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本科生导师指导风格;模型构建
摘 要:随着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不断普及与改革,对于导师风格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以本科生为对象的研究与模型构建也越发值得重视。导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类似于企业中的领导对于下属的指导,因此,以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导师的指导风格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实践性。
本科生导师制是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创新中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正在形成,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1]导师制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而想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导师的指导风格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方式主要由领导的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及员工成熟度三个因素决定,随着员工成熟度由低到高,形成一个生命周期,既考虑了领导的特性也考虑了员工的特性。同样的在本科生导师制度下,导师指导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关系导向及学习任务导向两个方面,与学生的成熟度,即学生的学识与能力也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将以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本科生导师指导风格模型。
一、理论基础:员工成熟度、工作行为、关系行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又称为“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 Leadership Theory),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曼于1966年率先提出,后由赫塞和布兰查德于1976年进一步发展完善。[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以四分图理论为基础,同时吸取了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认为领导方式主要由领导的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及员工成熟度三个因素决定,并随着员工成熟度由低到高形成一个生命周期[4]。以此,把基本领导方式划分为命令式、说服式、参与式、授权式,对每一种员工的领导方式根据员工的成熟度划分。这一理论既考虑了领导的特性也考虑了员工的特性。
图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简图
资料来源:梁勇.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及简图[J].管理工程师,2000(02):11.
第一象限:员工处于M1级成熟度(指员工对完成任务无能力或不愿意),领导者采取命令式的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
第二象限:员工处于M2级成熟度(指员工对完成任务无能力但有意愿),领导者采取说服式的任务行为、关系行为并重的领导方式。
第三象限:员工处于M3级成熟度(指员工对完成任务有能力但不愿意),领导者采取减少任务行为,增强关系行为的领导方式。
第四象限:员工处于M4级成熟度(指员工既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又有意愿),领导者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授权式领导。
截至目前,学者们对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持肯定态度,认为该理论在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与潜能、实现领导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作为西方管理学和领导行为学的一种典型理论已被证明具有广泛的实效[5],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领导者正确识人、待人、调人、用人、激励人的人本思想[6]。
二、构建依据:学生成熟度、学习任务、师生关系
(一)理论启示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需灵活运用四种领导方式引导员工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并使其最终能够独当一面,实现共赢。导师也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大学期间有所成就。但是,企业领导的指令目的与学校导师的指导目的不同,同时公司下属这一群体与本科生这一群体也是有所区别的。导师与领导的维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关注侧重的点有所差异,领导可能关注的是员工的绩效、职业成长等,而本科生导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在维度划分上,可分为学习任务和师生关系两个维度。此外学生成熟度与员工成熟度存在一定相似性,学生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对指导效果也密切相关,因此保留成熟度这一维度,但其内涵有所不同。
(二)模型构成要素选择
1. 要素1选择:师生关系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关系行为是指领导向双向沟通方式和部署讨论工作计划[4]。这种关系发生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处模式。从ZSTU经济管理学院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导师的需求并不局限于学业方面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希望导师在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情绪、人生规划等。这也意味着本科生导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引导其形成正向价值观,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之间需构建合适的关系模式。
2. 要素2选择:学习任务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工作行为是指领导者用单项沟通方式向下属交代工作计划和完成任务的要求[4]。对员工来说,其核心任务是工作,但对于学生来说,其核心任务是学习,导师一般会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学习。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任务,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素养,为今后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本科生导师应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帮助其增强思辨力、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学习任务这一维度是导师指导中必须关注的一个维度。
3. 要素3选择:学生成熟度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下属成熟度是对于员工而言的,是指下属用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组合[4],即员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承担责任意愿以及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的向往等。而对学生而言,成熟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的水平,在大学期间,学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是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讨论导师指导风格时学生的“不成熟→成熟”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随着学生成熟度的提升,导师的指导风格也可以相应进行转变。
三、模型建立:任务与关系的高低四象限类型划分
参考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模型,以师生关系导向与学习任务导向为导师指导风格的两大维度,构建四分图,同样将学生的成熟度划分为“高、较高、较低、低”四个层次。该模型将导师指导风格的两大维度与学生的“成熟→不成熟”维度相结合,形成导师的指导风格模型,如图所示:
图2:本科生导师指导风格模型
根据上文所选择的三个维度,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将导师的指导风格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A-低关系高任务-父型(威严型),相对于关系导向更重学习任务导向,通过安排具体学习任务,来督促学生提高专业素养。这种导师指导风格适合成熟度低,学识和能力相对不足,并且对于学习和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自觉地完成一些事情的学生。
B-高关系高任务-母型(托管型),既重关系导向又重任务导向,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比较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人际交往、未来规划等。这种导师指导风格适合那些成熟度较低,对于学习和人生规划有一定的想法和目标,但并不是非常明确,想要去完成一些事情但能力不足,常常出现拖延症的学生。
C-高关系低任务-友型(引路型),相对于任务导向更重关系导向,像朋友一样去开导学生,给予精神支持,在学校方面给学生的要求较少。这种导师指导风格适合那些成熟度较高,有一定学识和能力,对于学习和人生规划有较清晰的想法和目标,能够自主地去完成一些事情,但偶尔也会偷懒或迷茫的学生。
D-低关系低任务-兄型(点拨型),更多地选择让学生自由生长,对学生学习方面要求较少,师生关系方面也只是弱连接。这种导师风格适合成熟度高、比较自律,对于学习和人生规划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对于自己在每个阶段的有相应的发展目标,并且能够自主地完成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追求全方位发展的学生。
[1]张彦平. 中国人的心理误区[M]. 北京: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2015: 10.
[2]宋德发. 好导师的三种风格[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11): 15-18.
[3]柴建军, 禹志明.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内涵探析三步曲[J]. 南方企业家, 2018(02): 107.
[4]梁勇.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及简图[J]. 管理工程师, 2000(02): 11.
[5]葛伟丽.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应用[J]. 福建质量管理, 2015(11): 15-16.
[6]李鹏飞.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人本思想[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08): 1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