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被救出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一直不说

古往今来,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例如《三国志》中记载的曹冲称象,曹冲称象时年龄多大,原著中记载道:“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骆宾王,在七岁那年,就写下了一首《咏鹅》,根据《宋史》的记载,同样是七岁,宋朝河南光山一带,司马光砸缸,闻名满九州。

司马光,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根据史料记载,其天资聪慧,从小便对《左传》爱不释手,七岁那年,便能背诵《左传》,为人处世刚正不阿,勤奋刻苦,常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来自诩,在政治上,他与王安石曾经势均力敌,在文学和史学上,其留下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被后世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出生在名门望族,自称是西晋时期,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人,其祖上三代皆为官,是官宦世家。

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自然是家喻户晓了。故事的大致雏形为:司马光七岁那年,在汴京、洛阳一带,发生了一件让人们争相传播的新闻,一群小孩在司马光家院子中玩耍,院子里有一个大水缸,其中一个小孩失足掉落缸内,缸高水深,眼看小孩就要溺水而亡,小司马光急中生智,往缸壁砸石头,凿出大口,缸内的水倾泻而出,而落水的小孩,也被救出。

年仅七岁,因为这件事情,司马光的名气在当时的社会大增,也因为这件事情,司马光后来得到了举荐,取了尚书的女儿,步入官场。总而言之,因为“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名声大振,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被记入《宋史》中,千古流芳。

如今,无论是“曹冲称象”、还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被收入到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我们从小便感叹司马光和曹冲的聪慧和稳重。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小学老师介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却不提及被救出的那个小孩呢?

根据坊间传说,那个被救出的小孩,也就是司马光的邻居,名为“上官尚光”,根据坊间说法,上官尚光后来考取了功名,步入官场,为了报答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还在家乡,建立了一个亭子,名为“感恩亭”,已作纪念。

那么,为何当年老师不提及司马光砸缸之后的后续,不介绍被救的小孩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相比于司马光的名气和地位,上官尚光显得微不足道,既然微不足道,就不必提及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上官尚光这个名字与其故事,主要记载在其族谱中,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则被记载在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为正史。在正史中,也没有提及被救的小孩,至于上官尚光,是否就是被救的小孩,答案还不确切。

而小学语文教材,讲究的是精确,既然正史没有记载被救的小孩,出于尊重历史,出于稳健的考虑,小学老师也就不多介绍被救的小孩是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