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慈禧打算迁都洛阳,如果成功会怎样?

众所周知,我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了四个——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其中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无疑是最有底蕴的。清朝末年,实际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曾打算迁都洛阳,结果却没能成功。就像历史开了个玩笑,洛阳又一次离国都那么近,却又擦肩而过。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秦岭余脉与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北有邙山,东有嵩山,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脉,北临黄河,伊水、洛水穿境而过。处在群山环绕中的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古人称其“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是天下形胜之地。

洛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关中平原的西安很像,是四塞之地,号称“小关中”,北有孟津关,东有成皋关,南有伊阙关,西有函谷关,易守难攻。故而夏、商、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共十三朝曾先后建都洛阳。

北宋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有意迁都洛阳,利用洛阳易于防守的地理优势去冗兵之弊,但因赵光义等势力反对而未能成功,继位的宋太宗就不再提迁都的事。由于失去幽云十六州的屏障,都城开封无险可守,北方游牧势力的骑兵可以很快兵临城下。倘若北宋迁都洛阳,后来的靖康耻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北宋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洛阳失去了北宋时成为国都的机会,一直等到清朝末年才等来了另一次机会。清末列强入侵,吓坏了慈禧。慈禧认为京师(北京)靠近渤海湾,英法舰队随时可以从天津登陆,实在太危险了,就想迁都至别处。

慈禧的理想迁都之地是洛阳,1899年她密令河南知府文悌对洛阳状况进行勘察,公开说要准备在洛阳为光绪皇帝修建一座行宫。

文悌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他对洛阳调查后给慈禧上书说:“从防御角度看,洛阳易守难攻,万一天下有变,向西可去西安、成都,向南可去湖广、两广,战略空间较大。但是洛阳太小了,京师的内城就能装下九个洛阳县城,不知道在哪里建行宫合适。而且河南经济落后,很难提供那么大的开销。”

还没等慈禧拿出明确的态度,八国联军就打进了京师。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一溜烟逃到西安,迁都洛阳的事也顾不上了。如果不是八国联军入侵,以慈禧的强势以及对洋人的惧怕,迁都洛阳的事有很大的概率能成。那样的话,洛阳将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有人可能会说,洛阳面积太小,资源不足以供给作为都城的需求。实际上,清末铁路已经逐渐开始发展了,从江南调运钱粮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朝廷,修建北京至汉口的芦汉铁路(京汉铁路前身)。铁路在河南境内跨过黄河的时候,选择了郑县,成就了后来的郑州。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失去了铁路时代的发展契机,逐渐没落,丢了省会地位。

古都洛阳同样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慈禧决定迁都洛阳的话,芦汉铁路可能会经过洛阳而不是郑州。一旦成为都城和铁路枢纽,洛阳的前途无疑是十分光明的,这样可能就没有郑州什么事了。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前进的路还得继续,相信经过努力洛阳也一定会发展得很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