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杨修妙解蔡邕题
作者/田 华
〔成语中的华阴故事〕(五)
杨修妙解蔡邕题
华阴可谓人杰地灵,尤以关陇望族的杨氏一门为最。
各位读者都十分清楚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个学识渊博风流倜傥,评点诗文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恃才放旷根本不把那群迂腐文人放在眼中的杨修么,他也是我们的华阴乡党。
杨修的祖上累官,其高祖父杨震曾祖父杨秉祖父杨赐以至到了他的父亲杨彪,都是东汉时期具有才华学养的名儒,可谓世代书香门第。在这种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里,杨修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小时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才华,尤以对汉文字的拆卸再构解析和猜度,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机率都达到了令他人不可望其项背的高度。
杨修是175年生人,到196年刚满二十一岁时,就被举为孝廉从此踏上从仕之路。起初做为郎中(相当于今天的司局长级别)走动于朝中。
古代朝廷官员郎中属员外级,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编外干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不像丞相、尚书、侍郎之类的官阶而受职数限制约束。其一般性职责是分掌各司事务,如护卫、陪侍、谏议等等,以备主官的临机使用和差遣。杨修当时所任的郎中职责大概属于第二第三的陪侍和谏议之类,主要是跟随陪侍在丞相曹操身边。
对于初仕的杨修来说,在郎中任上还是谨慎勤奋的,况且又兼丰富的学识,每遇询问闲话对答如流,颇得曹操赏识,很快,被改任丞相府主薄。主薄是主官属下掌管文书机要的佐吏,相当今天的秘书长之类。但据各类文献看杨修这个主薄不只是这些,好像还和曹丞相府中的大总管一样,凡丞相府中的一应支出收入和家佣管理等均由杨修司牧。南朝宋人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校笺》中就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的记载。从这句“总知外内”四字不难看出,杨修不只仅仅是秘书长,更兼了丞相府大总管。而且,那么多的繁冗事务,杨修却举重若轻,料理得井井有条,让府内一应事务“事皆称意”,真是难能可贵。这段时间,杨修与曹丞相之间虽偶有一些龃龉,但总的来说相处还是不错,曹到哪里修亦跟到哪里不离左右。
于是,就有了杨修妙解蔡邕题刻的故事趣话。
有一次杨修跟随曹操外出,恰好从曹娥墓前经过,曹操遂有意去坟上看看。因为东汉末年,上虞县的贞烈孝女曹娥投河寻找被水淹溺身亡的父亲遗骸,被当地百姓广为流传,所以,曹操也想趁此路过之机去其坟上吊唁;于是翻身下马系好马缰便与杨修来到曹娥的墓前。二人站立坟头默哀之后就读了曹娥的碑文。这篇碑文全文不足400字(实际只有374字),文辞华美,语句舒畅,极尽的描述了曹娥的淑丽窈窕,渲染了曹娥投河寻找父尸的过程,旌表了曹娥的孝道操品,在不足400字的碑文中引经据典,就援引了“哀姜哭市,杞崩城隅”(就是孟姜女)“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和“抱树而烧”等多则典故。而撰写此文的作者邯郸淳也还才是一个刚刚年届13岁的少年。读毕,曹操不禁为如此妙笔妙文而赞不绝口,随即转至碑后发现原来在碑阴处还有八个大字竖着,这让曹操又是一阵惊讶,一时竟不解这八个大字的真正含意。
原来,曹娥本是上虞县(今浙江绍兴市的一个区)的一名年仅14岁的少女,因其父在端午祭祀屈原的活动中淹死在江中,她为了寻回父亲的尸体就投进了滚滚奔涌的江水之中最后也被江水淹死。但这件事很快就在上虞被传扬了开去,而且越传越神竟然有了一些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了封建社会里的“孝女”典型。这事被后来担任“上虞长”的度尚得知,遂决定为曹娥立碑用来教化风尚教化县众。邯郸淳时为度尚的门生年仅13岁,度尚为了给邯郸淳一个一试锋芒展露头角的机会,就把撰写碑文的差事交给了他,邯郸淳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后就将一篇洋洋洒洒的碑文一挥而就,赢得众多儒生的赞誉。碑立之后,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之父)路过上虞时特地去看此碑,因时近傍晚暮色较重,蔡邕只能凑近边看边用手摸认读了个大概,但依然被邯郸淳这精妙绝伦的文彩所感动,于是,蔡邕就在碑阴处竖着题写了两字一组的八字来。这八字的内容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之后,蔡邕还用匠作了镌刻。
看到这八个字后,曹操一时难以领悟,即问杨修可否解其意,修拱手揖礼后答,此乃辞语谜面,我已解出。曹操见状急予制止说,你暂不必道出,容我再行思考。说罢二人就离开坟墓骑马登程,当行至约30里外之时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就对杨修说,我也解开了,你不妨先说出来听听看。
杨修见主公要自己道出辞语谜底时,便说,“黄绢”者,即带有颜色的丝也,如此“丝”与“色”组合不就就是“绝”字么,而“幼妇”,乃少女也,“女”字旁加一个“少”字是什么字,还不是个“妙”字么,那么“外孙”二字又作何解呢?噢,女儿的孩子不就是“外孙”吗?那么女儿的“女”和女儿的“子”组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好”字么,至于这最后的“齑臼”二字,“齑”者粉也末也,而“臼”乃是接受或盛粉末的容器么,那么,是什么粉末呢,无非就是姜呀蒜呀韭呀花椒和辣椒之类的辛辣类之粉末吗?,既然是盛辛辣物品的容器,那么“受”字的右旁加上辛辣的“辛”字,不就成了个“辭”字么。如此连起来读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听罢,捋髯称好说,卿之解正与吾同!二人说完又打马上路了。只是各位读者请注意,咱们现在的“辞”是简体字,辞字的繁体结构一边是受,一边是辛,写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即“辭”,在这个繁体“辭”中,左边那个部首就读接受的“受”。
其实,当他们二人在曹娥墓地看到这八个字的时候,杨修的大脑就进入了对这八个字的拆解重构解析的高速运转之中,可以想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拆解与重新结构,也不知道他的大脑想象是何等的丰富。但人们只知道杨修解答的速度要比他的主人曹操快了三十里路程。
这是杨修妙解蔡邕题的故事。
有了这个故事,我国成语词典中又多了一条“绝妙好辞”的成语词条。
应当说,曹娥碑从碑文(邯郸淳)到书法(现在的曹娥碑文书法出自宋代王安之婿蔡卞之手)到蔡邕的八字辞语谜面,以及碑石的匠刻,都是上上等的文化艺术品,而杨修与曹操对八字谜面的解读更是文化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到现在为止,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千八百多年,杨修作为解读蔡邕“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题刻的第一人,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而绍兴上虞区的曹娥碑依然在曹娥庙前矗立着,它那华美的碑文,遒劲锋利的书法,耐人寻味富有情趣的辞语谜面,永远被后世文人墨客所称颂,已经成为绍兴上虞区的一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
有人说,读曹娥碑的最好方法是诗意的阅读艺术的想象,这种诗意与艺术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是精神上的享受。它闪耀着理性与哲学的光芒,摒弃了世俗的杂念与喧嚣的扬尘,其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气质与风采。
杨修之所以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解读蔡邕的碑刻题书之谜,是因为他广泛涉猎百子诸家,博览群书,精通汉文化和汉字结构与蕴义的必然结果。故,让我们怀念杨修,敬畏文化,敬畏文化的力量给人们心灵带来一把打开未知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