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居:安大简《邦风·秦风·晨风》解析 | 中国先秦史
安大简《邦风·秦风·晨风》解析
子居
整理者在说明部分言:“简本《晨风》今存首章两句。《毛诗》三章,章六句。”[1]毛传以《晨风》为“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而《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访游禽于绝涧,作霸秦基;歌鸡鸣于阙下,称仁汉牍。”李善注:“班固歌诗曰:‘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焭焭。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复生。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激扬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诚。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列女传》曰:‘缇萦歌《鸡鸣》、《晨风》之诗然。’《鸡鸣》齐诗,冀夫人早起而视朝;《晨风》秦诗,言未见君而心忧也。”是鲁诗或韩诗以《晨风》为“未见君而心忧”,不以为刺,与毛诗不同。陈乔枞《齐诗遗说考》:“温与蕴通,当为‘郁’之假借。《云汉》诗‘温隆虫虫’,《正义》:‘定本作蕴。’《释文》:‘《韩诗》作郁。’可证也。《齐诗》异文盖作‘温彼北林’,魏曹丕诗‘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即用此诗语意,与《易林》‘雄雌相合’之说合,其义皆本之《齐诗》。”是齐诗说以《晨风》为“雄雌相合”,也与毛诗不同。《韩诗外传》卷八与《说苑·奉使》所记魏文侯与仓唐事被后世说《晨风》者频繁引用,论者多以二书记录的是韩诗说内容,但实际上书中体现的文侯并不熟悉《诗》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内容,该情况明显与《史记》所说“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索隐》所称“子夏文学著于四科,序《诗》,传《易》。”不符,这一点却很少有后人讨论。另外,《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吕延济注:“晨风,鹰鹞属,志逐鸟也,而贤人怀苦心将欲逐小人如鹰之逐鸟也。”此说不合于毛诗,而三家诗说至唐时仅韩诗说存,因此可知韩诗说有以《晨风》为国君蔽于小人,而“贤人怀苦心将欲逐小人如鹰之逐鸟也”之说。《后汉书·杨终传》范晔注引《益部耆旧传》曰:“终徙于北地望松县而母于蜀物故,终自伤被罪充边,乃作《晨风》之诗以舒其愤也。”记杨终拟《晨风》诗,《后汉书·杨终传》记杨终“习《春秋》”,又曾以书戒马廖而引《诗》:“皎皎练丝,在所染之。”李贤注以为逸《诗》,又《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正部》曰:“皎皎练丝,为蓝则青,得丹则赤,得蘖则黄,得泥则黑。”所引当是东汉王逸的《正部论》,是王逸也曾见过杨终所引逸《诗》,王逸所习为鲁诗,且唐时毛、韩二说犹存,所以杨终所引逸《诗》只可能是鲁诗,故言《晨风》为“自伤”、“舒愤”之说最可能为鲁诗说。至宋代,则朱熹《诗集传》卷六:“‘君子’指其夫也,‘钦钦’忧而不忘之貌。妇人以夫不在而言‘鴥彼晨风’则归于郁然之北林矣,故我未见君子而忧心钦钦也。彼君子者如之何,而忘我之多乎?此与《扊扅》之歌同意,盖秦俗也。”另立妇怨夫之说,之后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七:“秦人劲悍而染戎俗,故轻室家而寡情义然。妇人述己忧夫之切,怪夫忘我之多,而如何如何之词极婉曲而不直致,且犹有望之之意焉。故三章之意,重在后语,虽非复二南之风,然谓秦俗之尽变于戎,亦未可也。《扊扅》之歌见《风俗通》,百里奚为相所赁,澣妇能歌而不识其为妻,事奇而理不通,恐歌则有之,事未必然也。”承其说而怀疑《扊扅》之歌未必实有其事,清代李光地《诗所》卷二:“序说迂回,朱传以为妇人念其夫者,似之。抑味首章起兴之意,则谓鹰鹯之投北林,如雄者之依强国也。意当日游士有入秦取卿相者,而家室讽之,故百里大夫之妻亦曰:今日富贵,忘我为也。”弥补了《诗集传》在首句起兴解释上的严重问题,维护其说不可谓不力。然而,清代崔述《读风偶识》卷四:“《晨风》之诗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亦似初尝有功于国,而后为人所间,不得见于君者。故序以为弃其贤臣,朱子虽疑晨风为妇人念夫之词,然玩其词意,未见其必然。而百里奚非秦人,《扊扅》之歌不见于经传,恐未可以是概秦俗也。”仍然认为《诗集传》并不合诗旨。笔者认为,以《晨风》诗景论,如果将“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指为“游士有入秦取卿相者”则必然与“未见君子”句矛盾,“未见君子”的前提只能是预计会见到君子,而如果“游士有入秦取卿相”那么预计会有较长的时间不能得见才是合理的,“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虽然很象后世妇怨之辞,但此前的“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则完全不能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相应,故妇怨夫之说虽近人情,但确实并不合于《晨风》诗旨。除这些主流诗说外,宋代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晨风》,贤者不忘其君也。晨风宜止于林者也,今晨风鴥然疾飞,虽鬰然之林,晨风不止焉。鹰鹯赋性刚烈,常有向风图南之意,北林虽郁,亦非其所止也。贤者易去难止,犹晨风之疾飞也。人君思贤者之未见,心怀隐忧,庶几可来,如之何其相忘于度外也。始之相忘,犹可说也,忘之实多,此真相忘矣。钦钦,言其虔恭不解之意也。山有栎,隰有驳,犹国有贤,不如是不足以为国,作是诗者非敢自谓君子,犹曰隗始之意也。吾旧臣也,忘我若此,君子其肯来哉?”明代陆化熙《诗通》卷一:“《晨风》,兴只取晨风有归而君子不归,不必牵合。末二句是直言不当忘,非疑词也。久而不返,便是忘之,日积一日,便以为多,紧根忧心说。”明代万时华《诗经偶笺》卷四:“雍州无郑卫浮靡之习,故其民多深厚之思,《晨风》之歌是也。‘如何如何’,无限忖度;‘忘我寔多’,无限怨报,却无限含畜,然不须说向富贵上去。物有所托,人无所依,《晨风》之兴也。物与地相宜,情与事相系,山隰之兴也。”皆于毛传外立说,也颇有可参。至于清代,如果说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卷四:“康公承穆公之业,不能用群臣之策,进言者少,不知自反,反责群臣有问无答,作为是歌,霸业稍贬矣。”虽不合于先秦文献,但于《晨风》诗本身尚可自圆其说,则牟应震《诗问》卷三:“《晨风》,刺不省耕也。《终南》曰:‘寿考不忘’,此曰:‘忘我实多’,可以观政矣。首章言当耕之时,次章言乏食当补,末章言民曾顺输于君,君尤当加惠于下也。”乔松年《萝藦亭札记》卷一:“《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亦周民念君之词。”只能说匪夷所思了。关于《晨风》诗旨,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一言:“今与先君相应,先君谓穆公,今谓康公也。文十三年《左传》:‘绕朝赠晋士会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此即康公忘弃旧臣之事矣。《后笺》云《传》文两之字相承,明指贤者而言,思谓穆公思之,忘谓康公忘之。《笺》以忧心为思贤与传同,至‘忘我实多’则谓假穆公之意责康公之忘已,此泥于《序》文忘字之故。其实《序》言忘穆公之业,乃作诗大旨,非即指诗中忘字也。《笺》释经忘字,本与《传》异,《正义》强以郑说述毛,殊失毛旨。”已经意识到“康公忘弃旧臣之事”与《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之言存在对应关系,但却未将《晨风》诗直接与绕朝对应。实则秦康公时,被疏远的名臣于先秦文献所记即此绕朝,《左传·文公十三年》:“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即其事,绕朝既然说“吾谋适不用也”,自然与秦康公关系已疏,《韩非子·说难》:“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为绕朝不平,马王堆《春秋事语》更详载其事:“晋献公欲得随会也,魏州余请召之。乃令君佯囚己,斩桎踰□□□□□□□。晓朝曰:‘魏州余来也,殆□□随会也,君弗□也。’魏州余果与随会出,晓朝赠之以策,曰:‘□□吾赠子,子毋以秦□□人,吾谋实不用□。’□□□与吏□□闻之曰:‘□□□□□赠亡人以□□□□□□□□□□□□魏州余□□□□□□□□□□□□□□□□□□矣果□不□□是以二子弗知畏难而□□□□晋邦□□□□谋而晓朝得之,椁其心也。二子畏其后事,必谋危之。’□□会果使谍谗之曰:‘是知余事,将因我于晋。’秦大夫信之,君杀晓朝。”除“晋献公”为误书外,余者多可补《左传》所未记,且《春秋事语》记“绕朝”为“晓朝”,而“晓”、“朝”、“晨”同义,故《晨风》诗很可能即晓朝所作,言飞鸟可以有非常多的选择,而诗中特言“晨风”非常可能就是因为这是晓朝自况。推测到秦康公中期之时,晓朝已因直言数谏被秦康公疏远,如此理解则与鲁诗《晨风》为“自伤”、“舒愤”之说、韩诗《晨风》为国君蔽于小人而“贤人怀苦心将欲逐小人如鹰之逐鸟也”之说皆可相合。若此推测不误,则《晨风》当即作于春秋后期初段的秦康公中期,即公元前614年左右。
【宽式释文】
矞彼晨风,蔚彼北林……
【释文解析】
□
(鴥)皮(彼)㫳(晨)風〔一〕,
整理者注〔一〕:“
皮唇风:《毛诗》作「鴥彼晨风」。此句前有分章号,当为《晨风》首句。「
」,疑从「如」,「穴」声。《说文·鸟部》:「鴥,鹯飞皃。从鸟,穴声。《诗》曰:『鴥彼晨风。』」《释文》:「鴥,《说文》作『鴪』。」「
」「鴥」谐声可通。《韩诗》作「鹬」。宋绵初云:「鹬,《字书》作『聿』,疾飞貌。木华《海赋》:『鹬如惊凫之失侣。』与『鴥』字异而音义同。」(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四五五页)”[2]所说“
”字,原字形作“
”,当是从穴从虍从𠮛,《玉篇·甘部》:“旨,支耳切,美也,意也,志也。𠮛,古文。”脂部、质部密近,故“
”疑即“䆷”字的异体,可读为“矞”,《礼记·礼运》:“凤以为畜,故鸟不矞。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郑玄注:“矞、狨,飞走之貌也。”《释文》:“矞,字又作獝,况必反。”《玉篇·㕯部》:“矞,余出切,出也;又况出切,飞皃也。”因为“矞”为飞貌,所以可加鸟符作“鹬”,《韩诗》的“鹬”当即来源于此,穴、矞相通,典籍习见[3],故从“矞”、“鸟”的“鹬”又可书为从“穴”、“鸟”的“鴪”、“鴥”。《尔雅·释鸟》:“晨风,鹯。”郭璞注:“鹞属。《诗》曰:鴪彼晨风。”邢昺疏:“舍人曰:‘晨风,一名鹯,挚鸟也。’郭云:‘鹞属。’陆机云:‘鹯似鹞,黄色,燕颔,勾喙,乡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鸠鸽燕雀食之。’”郝懿行《义疏》:“《说文》:‘鹯,鷐风也。籀文作𪇮。”又:‘翰,一名鷐风。’《诗》作‘晨风’,假借字耳。《诗》疏引舍人曰:‘晨风,一名鹯。鹯,鸷鸟也。’陆玑《疏》云:‘鹯似鹞,青黄色,燕颔句喙,向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鸠鸽燕雀食之。’按:‘鹯、隼’声相转,《诗》‘鴥彼飞隼’与‘鴥彼晨风’,独此二文言“鴥’,《说文》“鴥,鹯飞儿’,可知鹯即隼矣。鹯皆巢树,亦能穴土,故赵岐《孟子》注:“鹯,土鹯也。’《西山经》云:‘北望诸舭,鹰鹯之所宅也。’”今人或有指实“晨风”为现代动物学中鸟类某一种属的情况,例如同是据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诗经动物释诂》指“晨风”为燕隼[4],《汉语动物命名考释》则指“晨风”为白尾鹞[5],二说皆无确据,实际上即使是《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描述,也没有证据能证明就是对应于先秦的“鹯”,而更可能是陆玑以自己最常见到的“鹯”中的一种来指代了所有的“鹯”。《新序·杂事四》:“宋康王时有爵生鹯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乃愈自信,欲霸之前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之,曰:‘威严伏天地鬼神。’骂国老之谏臣者,为无头之冠以示有勇,剖伛者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王乃逃儿侯之馆,遂得病而死,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反为祸。臣向愚以《鸿范传》推之,宋史之占非也,此黑祥,传所谓黑眚者也,犹鲁之有鸲鹆为黑祥也。属于不谋其咎急也。鹯者,黑色食爵,大于爵,害爵也,攫击之物,贪叨之类,爵而生鹯者,是宋君且行急暴击伐贪叨之行,距谏以生大祸,以自害也。故爵生鹯于城陬者,以亡国也,明祸且害国也,康王不悟,遂以灭亡,此其效也。”可证刘向以“鹯”为“黑色”而非陆玑所说“青黄色”,所以由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来推定“晨风”本身就缺乏可信度。“鹯”当如郝懿行所言即“隼”,《诗经·小雅·采芑》:“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诗经·小雅·沔水》:“鴥彼飞隼,载飞载止。……鴥彼飞隼,载飞载扬。……鴥彼飞隼,率彼中陵。”皆是与《晨风》相当的句式,因此“晨风”对应“飞隼”非常自然。“鹯”别名“晨风”,则当是“隼”的缓读,“隼”为心母文部字,“晨”为禅母文部字,秦晋方音“风”读如“分”,“分”为帮母文部字,《周礼·秋官·士师》:“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辩读为风别之别。救荒之政十有二,而士师别受其数条,是为荒别之法。”《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郑玄注:“故书‘别’为‘辩’,郑司农云:辨读为风别之别。”《卜筮要诀》:“天地否,分地观。”“风”书作“分”,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七:“风别犹分别:《周礼·少师》注:‘别,故本作辨,辨读为风别之别。’荒辨注亦引之,今山西及旌徳皆谓风如分,古有此音。”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声相近而讹”条:“秦晋人读风如分,东如敦,蓬如彭。”故秦人读“晨风”如“晨分”,与“隼”只是缓急之别。辰、专相通[6],专、鹯同音,因此可知“鹯”、“隼”、“晨风”皆是在记录同一类鸟的名称时读音略异、用字有别而已。鹰、隼究竟有什么区别,先秦典籍无明文,后世诸书所说各异,只是自南北朝起逐渐有以大、小为别之说,如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一:“鹰鹞……下遥要反,顾野王云:似鹰而小。”卷三十六:“鹰鹞……下余照反,顾野王云:‘鹞似鹰而小。’《广雅》曰:‘鶗鵳、鹬子、笼脱,鹞也。’案:鹞子,鹰鹯之类也,异名甚多。”卷七十七:“鹰鹞……下音曜,顾野王云:鹞似鹰而小。” 《文选·张衡〈西京赋〉》:“奋隼归凫,沸卉軿訇。”薛综注:“隼,小鹰也。”《汉书·翟方进传》:“见不善者诛之,若鹰鹯之逐鸟爵也。”颜师古注:“鹯,似鹞而小,今谓之土鹯。”而《艺文类聚》卷九一引《诗义问》曰:“晨风,今之鹞。”引《诗义疏》曰:“隼,鹞也。齐人谓之题肩,或曰雀鹰,春化为布谷,此属数种皆为隼。”引《庄子》曰:“鹞为鹯,鹯为布谷,布谷复为鹞,此物变也。”(此条见今《列子·天瑞》)严格而言,鹰非一种,所以比鹰小这样的描述实际上缺乏客观性,故鹞、隼、鹯皆难以确指,现代动物学中鸟纲隼形目中鹰科与隼科的区别并无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与先秦两汉所说鹰、隼对应。清代陈乔枞《齐诗遗说考》:“《易林·小畜之革》:‘晨风之翰,大举就温。’又《豫之咸》:‘晨风文翰,随时就温。雄雌相和,不忧危殆。’……鴪为疾飞,故以大举言之;温与蕴通,当为郁之叚借,《云汉》诗:‘温隆虫虫。’《正义》云:‘定本作蕴。’《释文》云:‘韩诗作郁。’可证也。此诗‘郁彼北林’,《周官·函人》注引作‘宛彼北林’,宛与菀同,亦郁之叚借,疑齐诗异文作‘温彼北林’,故《易林》言‘大举就温’又言‘随时就温’。就犹集也,‘就温’者犹《国语·晋语》云‘集菀’耳。又按魏曹丕诗:‘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即用此诗语词意,与《易林》雄雌相和之说相合,其义皆本之齐诗。”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九:“‘《说文》:“鹯,鷐风也’、“鷐,鷐风也。从鸟,晨声’、‘鴪,鹯飞貌。从鸟,穴声。《诗》曰:鴪彼鷐风。’‘鴪’与‘鴥’字同,但有左右转易之别。齐韩毛皆作‘晨’,则作‘鷐’者《鲁诗》‘亦作’本也。《周官·函人》,郑注引《诗》‘宛彼北林’,‘宛’与‘菀’同,亦‘郁’之借字。《史记·仓公传》‘寒湿气宛’,即‘气郁’也。韩毛作‘郁’,齐作‘温’,则作‘宛’者亦《鲁诗》也。”《齐诗遗说考》所引《易林·小畜之革》“晨风之翰”句,除陈氏已言的《易林·豫之咸》作“晨风文翰”外,《易林》的‘大过之豫’、‘大壮之震’、‘夬之蛊’、‘巽之大过’、‘既济之泰’亦皆作“晨风文翰”,“翰”本为“长羽毛”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翰墨,寒岸反。《尚书大传》云:‘翰者,鸟兽长毫毛也。’取以为笔,故谓能书为笔翰。”卷十八:“染翰,寒岸反,或从毛作㲦。《考声》云:‘兽毫毛也。’可以制笔,故云㲦墨。《周书》曰:‘文㲦若彩鸡。’言文章绮焕也。笔能桥奋,故呼笔为摛㲦。”卷八十三:“操翰,……下寒干反,《考声》:‘鸟羽也。’《说文》亦天鸡羽也。从羽倝声,传从翕作翰,俗字。”《文选·陆机〈拟青青陵上柏〉》:“冉冉高陵苹,习习随风翰。”张铣注:“翰,羽。”故“晨风之翰”即“晨风之羽”,“晨风文翰”即“晨风文羽”,《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岂可谓其借翰于晨风,假足于六驳。”以“翰”、“足”对言,亦可证此。现代动物学中鸟纲隼形目的鸟类飞羽多与身体颜色不同,很少有全身仅一种羽色的,故“文翰”仍不足以用来确定先秦时所说鹰、隼究竟有何差别。
炊(鬱)皮(彼)北林〔二〕【五十五】
整理者注〔二〕:“炊皮北林:《毛诗》作「郁彼北林」。「炊」,从「欠」,「火」声,与「炊爨」之「炊」当是同形字(《说文·火部》:「炊,爨也。从火,吹省声。」上古音「火」属晓纽微部,「郁」属影纽物部,音近可通。”[7]所说“与「炊爨」之「炊」当是同形字”的“炊”疑即“尉”字异体,《太平御览》卷七一二引《通俗文》曰:“火斗曰熨。”《广韵·未韵》:“《风俗通》曰:火斗曰尉,俗作熨。”虽然不能确定“火斗曰尉”究竟《通俗文》还是《风俗通》所言,但是所说斗形与欠形相似则是确定的,郁、尉二字同音,《晨风》此处可径读为“蔚”,《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卬州而愉敖。”之“蔚蔚”《文选》即作“郁郁”。关于《晨风》的“郁彼北林”句,毛传云:“郁,积也。北林,林名也。先君招贤人,贤人往之,驶疾如晨风之飞入北林。”郑笺:“先君谓穆公。”孔疏:“郁积而茂盛者,彼北林之木也。北林由郁茂之故,故晨风飞疾而入之。以兴疾归于秦朝者,是彼贤人;能招者,是彼穆公。穆公由能招贤之故,故贤者疾往而归之。”孔疏并认为下句是“本穆公招贤人之时,如何乎穆公未见君子之时,思望之,其忧在心,钦钦然唯恐不见,故贤者乐往。今康公乃弃其贤臣,故以穆公之意责之云:汝康公如何乎? 忘我之功业实大多也。”不难看出自毛传起就割裂了“鴥彼晨风,郁彼北林”句与其下的“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到孔疏更是以首句为“疾归于秦朝者,是彼贤人”,次句为“穆公未见君子之时,思望之,其忧在心,钦钦然唯恐不见”,三句为“汝康公如何乎?忘我之功业实大多也”,首章一共就三句,按孔疏理解就要三换视角,三换时空背景,精神分裂莫过于此,风诗起兴之句,多是对应后文,《晨风》也当如此,所以孔疏当不确。《毛诗复古录》已指出“北林谓秦北园之丛林”,所说当确有很大可能,北园又见《秦风·驷驖(四牡)》,地在雍北,可参看笔者《安大简《邦风·秦风·驷驖(四牡)》解析》[8]相关内容。毛诗、韩诗的“郁”,齐诗作“温”、鲁诗作“宛”,前文所引王先谦已言,对于此字,毛传言:“郁,积也。”郑笺无说,孔疏解释为“郁积而茂盛者,彼北林之木也。”这里的问题只在于,毛传是训“郁”为“积”而不是如其他诗篇那样训为“茂”或者训为“盛”,而说草木积聚也远没有说草木茂盛合理,所以孔疏在“郁积”后加上“茂盛”来过渡到“彼北林之木也”并不自然。且在另一方面,林木越茂盛,则鸟类越难以疾飞,如果将“郁”字按孔疏理解为“茂盛”,那么首句的“鴥彼晨风”与“郁彼北林”实际上也并不协调。所以,笔者认为,《晨风》这里训为“积”的“郁”,实际上不当理解为形容草木茂盛,而就当读为“郁积”的“郁”,理解为阻滞不畅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杜预注:“郁,滞也。”《吕氏春秋·达郁》:“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高诱注:“郁,滞,不通也。”故《晨风》的“郁彼北林”当即理解为阻滞于北林,意指贤臣怀郁于北林。贤臣为谗佞阻蔽,则被君主疏远,不得自白于君,所以有下句的“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与此相应,安大简的“蔚”、鲁诗的“苑”,同样可以有此义,《淮南子·俶真》:“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高诱注:“蔚,病也。”《淮南子·本经》“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高诱注曰:“苑,病也。”齐诗的“温”则很可能原作“昷”,可读为“愠”,《诗经·小雅·车辖》:“覯尔新昏,以慰我心。”《释文》:“慰,怨也,於原反,王申为怨恨之义,《韩诗》作‘以愠我心’。”可证尉、愠相通,愠有忧怨义。《诗经·陈风·防有鹊巢》:“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毛传:“悄,忧也。”《尔雅·释训》:“悄悄,惨惨,愠也。”郭璞注:“皆贤人愁恨。”郝懿行《义疏》:“愠者,《说文》云:‘怒也’,与‘慰’同,云‘安也,一曰恚怒也’,《诗·车辖》传:‘慰,安也。’《释文》作‘慰,怨也’引韩诗‘慰’作‘愠’,愠,恚也。是《说文》慰字义兼韩、毛,慰、愠声相转也。悄者,《说文》云:‘忧也’,《诗·柏舟》传亦云:‘悄悄,忧貌’,忧、愠义相成,悄、惨声相转也。惨者,《释诂》云:‘忧也’,《诗·抑》正义引李巡曰:‘惨惨,忧怒之愠。’兼诂训为说也。戴氏震云:‘《诗》中惨惨皆懆懆。’按《说文》:‘懆,愁不安也。’从喿声当音‘七倒切’,《诗·正月》传:‘惨惨,犹戚戚也。’戚古音近造,与懆声合,是毛正读惨为懆。《北山》释文惨字亦作懆,《五经文字》‘我心懆懆’《抑》诗作‘我心惨惨’,是惨、懆二字古通用,懆、悄双声兼叠韵,于义又通,余详《释诂》。”《广雅·释诂二》:“愠,愁也。”《礼记·檀弓》:“愠,哀之变也。”《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懆,愠也,愁不申也,见《说文》。”故郁、尉、愠、苑,其义皆近。至于《易林》中所言“晨风之翰,大举就温”、“晨风文翰,随时就温。雌雄相和,不忧殆危”等内容,当是因为齐诗说近于谶纬,好附会阴阳四时、五行灾异等内容,所以在原诗基础上产生的异化解说。
[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12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12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3]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510页“穴与僪”等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4] 《诗经动物释诂》第14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
[5] 《汉语动物命名考释》第232页,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5月。
[6]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141页“蜃与槫”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7]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12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8]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xianqin.tk/2020/08/24/1059/,2020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