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③书写能力,指书写成文的能力。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创作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诗词字句凝练方式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诗、品诗、写诗,是一种雅兴。古典诗词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又该怎样写出具有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的诗词来,令众多的诗词爱好者孜孜不倦,苦苦探寻。古往今来,诗评家的评语,选家的注释、解读,无疑对我们欣赏古诗词,诗词创作,了帮助。但是,这只是外力,真正读懂古诗词,写出具有古典诗词同样的意蕴美,确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许多诗评家本身并不写诗,因此,许多诗评只是隔靴搔痒,未必恰如其分。最可信的,还是诗人的切身感悟之言,因为那是他们自身实践的经验之谈。基于此,许多诗人以诗论诗的句子,倒是值得仔细玩味的。我们都知道,一首诗词是由字、词和句子组合而成的,精准、传神,是对字词的最基本的要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应该是这样的:由字词组成句子,由句子构成整首诗词。字与词虽然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在整首诗词中:却是基础材料。字词的精准、传神,才能形成灵动的句子,而由灵动的句子组成的整首诗词,这才构成完美的艺术建筑。诗词讲究炼字、炼句和炼意,在这方面,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以诗的形式论诗的好句子,仔细品读这些诗句,对于今人而言,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诗词,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关于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诗句,作者是唐代的卢延让。原诗是这样写的: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卢延让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一生共参加了25次进士考试。但这人很勤奋,肯下笨功夫。他一生也写了许多诗,但都没有太大影响。唯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不仅在当时受到好评,也颇受后人的称道。
为了寻找一个恰当的字,把自己的胡须都念断了几根。诗句虽然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炼字的重要性。对于动词的运用,古人是很讲究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经典名言。宋人张先写过《天仙子》,其中有“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王国维认为这个句子的精彩之处,全在那个“弄”字上,一个字用好了,整句乃至全诗都会灵动起来。看来,炼字,是写诗的功夫之一,而且还是重要的功夫。对于字词的锤炼,对全句乃至全诗至关重要。古诗词中的许多名句都是极好的例证。如宋代宋祁的《玉楼春》中的“缘杨烟处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字,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等,无不体现了炼字的功夫。很可惜的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有一个动词用的非常好,但为历代诗评家所忽略,很少提及。这就是“摇”字的应用,在诗的末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微风轻拂,满江的树影在摇动,诗人不说树影在晃动,而说情在摇。一个摇字,摇出了全诗的境界。二、关于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杜甫的名句,出自《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的首句。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己经50岁了,基本上可以说是他一生写诗的经验总结。杜甫说他自己的性格有些孤僻,其实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写诗,最注重句子的锤炼,不达到语出惊人的程度是不肯罢休的。可见杜甫对炼句是相当重视的。杜甫诗中的精彩句子实在是太多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等等,真是佳句迭出,这与他注重炼句功夫是有很大关系的。
一首诗能不能够打动读者,句子的作用至关重要。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一首诗全诗语句平平,立意也谈不上高、深、新,但却有一个精彩的句子,就能把全诗拯救。后人记不得他的全诗,却能记住这个精彩的句子。
例如王之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贾岛的“鸦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连慈禧还留下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名句呢。
炼意之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是陆游写给儿子诗中的一句“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陆游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只注重辞藻的华丽。到中年的时候才逐渐领悟到,写诗应该注重宏大气势的营造。所谓宏大,我们可以理解为诗的立意的宏大,不要小家子气。最后他还告诫儿子:你如果真的要学写诗的话,那就把功夫下在诗外。
如何写出立意高深的诗来?陆游认为,光靠辞藻的华丽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生活,要有自己的思和想。而这些都是诗外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