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艺术两面性
画家徐渭,虽然从小天资聪颖,聪慧过人,二十岁中秀才,当时高中秀才的人是凤毛麟角,徐渭九岁为举子文,十二岁能赋辞章。但是,自幼天资聪颖,超群的艺术天赋,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并没有给徐渭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考乡试,考八次都未中举,二十六岁丧妻,只能从迁出岳父家,以教书糊口,四十一岁患上精神病,在精神失常的状态下杀妻,坐牢七年,重获自 由之后,晚年大儿子不孝,只能靠卖一些字画艰难度日,但是廉价到却只能换一些食物勉强度日,他只能提笔自嘲“数点梅花换米翁。”在巅 峰之作《墨葡萄图》中,他逸笔草草,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囊括了他一生跌宕起伏,孤独不得志的一生。
徐渭是明朝大才子,著 名的文学家、军事家、戏剧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徐渭出生在文风极盛的浙江绍兴府,其文学成就极高,其书画、戏剧都受到后世人的极力推崇,甚至开创了明末清初新风气。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面目之奇异,用笔之大胆,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绝 无 仅 有。他的书法远以魏晋为筑基,近宋明大家。传世的作品,多以草书为主,老笔纷披,点画狼藉,笔画忽粗忽细,笔触忽干忽湿,字距行距密无空隙,满眼望去,如疾风暴雨,铺张席卷,摄人心魄。字里行间没有出规入矩的法度,只有徐渭叛世逆俗、疏狂孤傲的宣泄。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认为“书法第 一,诗第 二,文第三,画第四”。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渭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对权贵从不献媚,也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据说有人来访,他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徐渭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微宽裕,便不肯再,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
徐渭认为,从上古至今,并非少数几个人才是圣人,自君主以至治一曲一艺的人,凡是有利于人类的人,都是圣人,庄子所谓“道在瓦砾、在屎溺”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马医、酱师、木工、铁匠,都是圣人。只是因为人出一思、人创一事,如此积累千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又经历千万年,天下才得到大治,历史不是由个别圣人,而是由千百万圣人创造出来的。徐渭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因为触及到普通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所以比王艮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更进一步。
徐渭酷爱书法,他的书法虽采各家之长,却又有取舍,他主张学习古人,但坚持书法中一定有自己的笔意,“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又曾言“笔态人净媚、天下无书也”“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必非高书”等等,都体现了他习古的态度及个人的艺术主张。
徐渭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 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