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石画为诗当赞抗“疫”人(一) || 作者 陈百库

疾风知劲草,石画为诗当赞抗“疫”人

(一)

作者    ‖    陈百库

作为一个在兰州的会宁人,我如果将自己比作是树上的一片叶子,那兰州就是树的枝,而会宁就是树的根。叶子有了树枝的依托和庇护,又怎会忘记对根的情意。新冠病毒这个可恨的瘟魔突袭武汉以来,疫情的不断变化让人揪心,我也一直牵挂着故乡会宁的亲人和父老,关注着有关故乡会宁在防疫抗疫方面的消息。

会宁人王彦成担任甘肃援鄂抗疫前线总指挥

王彦成(右二)看望队员

会宁籍援鄂医疗专家安彩霞荣获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从我收集整理的一些资料中,得到了许多能让人引以为骄傲的感人行动。2020年,甘肃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是在兰州的会宁人王彦成。他靠前指挥,每周都到各医疗队工作医院和驻地巡察,团结带领全体队员做好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在保证队员安全的前提下,用心用情把医疗救治做到最好,很好地履行和担当了甘肃援鄂医疗队前线总指挥的职责和重任。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第四批医疗队队长安彩霞代表医疗队员表态,将敬畏生命,崇尚生命,履行医者誓言,加强规范化诊疗,确保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将队伍整整齐齐带出去,安安全全带回。这是个显得有些文静内敛的女子,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会宁籍治疗儿科病专家,当她于危难之间受命担负如此大任,当时引起了我更多的关注和期望。2021年,在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个美好时光,当看到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急救中心副主任、儿科主任医师、甘肃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安彩霞同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报道,便让所有的关注和期望都有了最完满的答案。王彦成作为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医疗救治组组长,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也曾在会宁县翟所乡卫生院和县卫生局有过一段工作的经历。安彩霞是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成就突出已享有盛誉的医疗专家。两个人都是在我省卫生医疗最高阶层工作的会宁人,都是在最危难时刻担当大任,都不惧风险、不辱使命,除了让感动和引以为荣,我也在我想,应该是会宁人最具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奋斗自强、勤奋智慧的精神,锤炼造就了这两位会宁人能够临危受命担当大任的胆识、才华和勇气。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护士长王宏玲出征援鄂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护士长王晓靖在抗疫一线

读了工人日报记者康劲2020年2月15日的报道,《会宁籍护士长“鏖战”火神山  父亲辞世姐妹俩含泪奋战“疫”线》,却让人有了一种悲壮慷慨之感。报道说,有这样一位工会主席,退休20年隐居在乡下会宁老家,深居简出。老人叫王惠清,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靖远矿务局(现为靖煤集团)担任工会主席。他勤勤恳恳、心系职工,为此曾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而姐妹俩都是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的护士长,姐姐王晓靖对疼痛护理、特别是干细胞免疫细胞的临床护理很有经验;妹妹王宏玲对急诊护理很有专长。在疫情突然袭来的这样一个危机时刻,病中的老人将两位女儿送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姐姐王晓靖鏖战在火神山“红区”,妹妹王宏玲奔忙在解放军940医院的发热门诊。不久之后,这位80岁的老人就溘然长逝,亲戚邻里们都说,“这是不让孩子们有牵挂啊”。当面对至亲长辞,姐妹俩却只能也依然含泪奋战在“疫”线,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她们说:“医护多一个人在岗,患者就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机会。”每当想起父亲,姊妹俩心里就在流血。她们真的想飞奔回家送慈父最后一程,但这场战争还需要她们继续奋斗,还有很多患者需要继续救治”。她们说,不能在抗“疫”战场撤退,相信父亲在天有灵,会支持她们这样做的。这是会宁人厚道忠孝的优良家风所熏陶和培养出的优秀子女,这也应该体现了会宁人骨子里的那种善良、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吧!

会宁三勇士王俊珊、陈佳媛、何燕驰援武汉

会宁县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 陈佳媛

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护师  何  燕

而当会宁三勇士王俊珊、陈佳媛、何燕驰援武汉,又引发出一系列的感人情节。作为会宁县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的陈佳媛,“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以专业的业务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奔赴一线,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简单的出征仪式后陈佳媛即将出发,丈夫王博在不远处默默的注视着她,眼里是满满的不舍与牵挂”。陈佳媛以会宁人的朴实安慰道:“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愿大家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都能够脱去口罩,看见彼此的笑容”。还有在2019年12月,刚刚获得二甲医院护师的何燕,当得知自己有资格成为志愿者,便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并积极备战出征。“为战胜疫情,我愿随时听候调遣。”这是一向坚强乐观的何燕对自己,对家乡许下郑重承诺。何燕的丈夫闫勇是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的眼科大夫,早上还在手术室进行手术的他,紧赶慢赶的终于在妻子临出发前见到了她,就细心地为妻子加油打气并鼓励她:“医护者就应该义无反顾的走在最前面,你要不辱使命。”当一声令下,就披上白色战袍;当一声需要,就变身钢铁卫士;生而平凡,也有普通人的离合悲欢,却敢与死神抢命。应该说在会宁还有许多这样勇毅担当、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花木兰”。而何燕的领导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俊亮的临行寄语,显示出一院之长的领导有方,既有关怀照顾也有鼓励期望:“何燕同志,响应号召,奔赴武汉,我们医院要积极的配合政府,解决好她家属各方面的困难,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另外我们也反复叮嘱何燕要认真的完成各项任务,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做好防护,希望她能够平安的归来”。在会宁有许多这样能身体力行传帮带的院长、校长、局长,造就出许多方面的很有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应该是会宁的一种良好传统。

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李俊亮

其实在我的故乡会宁还有很多这样美好动人的人人事事,我还可以列举很多,如当年镇守边关的名将,会宁人郭虾蟆,在金国破亡后仍困守会州孤城三年,和蒙古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为忠心报国投火自焚所表现的那种忠烈之气;自己的衣食尚且不足的会宁父老乡亲,却以最大的能力和热情支持帮助会宁会师的红军将士,那种最朴实最动人的大爱真诚;在会宁这片热土自古就有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庭乐供、亲邻乐帮、领导乐抓、化苦为乐、代代相传的一种优良学风;以郭富山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种草种树,绿化家乡的事迹为代表的大干苦干作风;“我也长有两只手,不愿在城里吃闲饭”的“王大娘”之志;促成教授、博士、名医、名师、名匠、部长、省长、将军、企业家、实业家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的奋斗向上之气;孝敬长辈、夫妻相敬、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的那种淳朴的家道乡风;身在远方,心系故乡、回报故土的那种“赤子”情怀;还有很多,我都无法一一列举。这样一些美好动人的人人事事,如果将其总结提炼上升为一种“会宁精神”,则可长久传承,可否能够有待研究。

会宁紧急动员医务人员驰援省城兰州抗击疫情

会宁县50名医务人员驰援天水抗击疫情

会宁驰援兰州天水抗击疫情的医疗队黑夜出征

当新冠肺炎毒魔向陇原大地突然袭来,秋染大地人却空,辜负了美好山河。警报:在抗“疫”最前战线医护人员不足,这一情况时刻牵动着会宁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据会宁融媒记者报道,10月26日会宁县分两次选派110名医务工作者支援省城兰州的疫情阻击战。病毒无情,天使有爱。全县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响应号召,积极申请、踊跃报名,从开始人员抽调、物资准备到集结出发,只用了仅仅3个小时时间。11月1日,会宁县50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核酸采样队赶赴天水,支援天水市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其中会宁县人民医院30名,会宁县中医医院10名,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8名,郭城驿镇中心卫生院2名。援助抗疫队伍不顾黑夜奔赴战场,天亮前就抵达天水市,迅速投入核酸采样工作。每一次接到指令,会宁县都第一时间集结医疗队,火速运送医务工作者奔赴现场。会宁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护士长李军霞说:“我主动报名,自12点接到通知,我们马上赶到医院,医院也为我们准备了防护用品,我老公也亲自送行,我感到非常激动,我有信心战胜疫情早日归来”。会宁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赵雪飞说,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理应义不容辞,我也是这次抗“疫”队伍的领队,觉得压力特别大,但我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我的队伍,做到“零感染”,坚决完成任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天时间三次支援,组织严密、人员积极、行动迅速、保障有力,充分展现了会宁人的良好形象,也为全省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出会宁力量。

会宁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护士长  李军霞

会宁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  赵雪飞

会宁白衣卫士执甲逆行出征,带给人一种感动,而《出人出车!会宁9人爱心车队支援兰州“疫”线》,带给人另一种感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这样报道这件事:“待在家里能为抗疫做些什么?”“医务人员回家可能不方便,咱们接送他们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统一了方案——组织爱心车队赴兰州支援抗疫。让我们也记住这9名会宁爱心人士的名字,他们是:丁勇、王鹏、贾学军、杨尚成、杨建龙、杨进、杨克乾、彭国祥、李龙。10月28日一大早,经过前期和有关部门衔接,他们一行9人各自驾车从家乡会宁来到兰州,在做好个人防护后,投入到兰州的防疫工作中来。得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业务用车较为紧张的情况后,他们立即来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开展爱心志愿活动,接送医务人员做核酸检测,运送物资。接送医护人员,在早晨五六点就要接到医院,晚上八九点才送回,医护人员一忙就是一整天。“医护人员很辛苦,有的一上车就睡着了。”丁勇告诉记者,这让他们很感动。他们就积极给医务人员送饭,送一些防疫和生活物资。再说说会宁县甘沟驿镇五十里铺村疫情防控网格员张效礼,他以《甘肃会宁大爷花式防疫顺口溜》,又一次给人带来一种感动,老人以独创的防疫顺口溜在家乡进行防疫抗疫宣传,经会宁电视台报道后,已在微信网络上广泛流传,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会宁9人爱心车队支援兰州“疫”线

无论是以那一种方式,会宁勇士的抗“疫”行动,都展示和彰显着故乡会宁人的精神风采。除了无数次的感动,我也坚信在抗“疫”之战中,所有会宁所作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冲破阴霾的一种强大力量,勇士们的每一次逆行,都在播种胜利的希望,都在开启成功的窗户。

作者简介:陈百库,号百石屋主人,甘肃会宁籍,居金城从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中石协网专栏作家,甘肃省黄河石协会副会长,“大皮鞋赏石文化部落”特邀赏石专家。觅藏黄河石二十余年,专注黄河石文化研究,发表赏石文章百余篇,提出“黄河石乃灵石”和“黄河石,龙之石”的赏石理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