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感悟
腹股沟疝的手术,经历了一个从普通疝修补术,到无张力(人工补片)疝修补术,再到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演变过程。微创的兴起,点燃了外科医生的激情,成为引领医学发展的风向标。于是乎,大家趋之若鹜,一哄而上,没有谁愿意在时代的浪潮下掉队。自己通过近几年开展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有一些小小的感悟。我们在常规开放(开刀)做疝修补术的时候,对于较大的疝囊,于疝囊颈部离断后,其远端就旷置在阴囊内,断端只需充分止血,残端疝囊口敞开,日后残端疝囊分泌的少许液体可经组织吸收。过分地游离疝囊,反而容易引起创面渗血,有可能导致术后阴囊血肿,得不偿失,通俗一点,叫出力不讨好。同样,对于大疝囊的病人,腔镜下的手术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疝囊的处理与之类似,只需把疝囊与精索和输精管分离开来,在内环口下方将疝囊离断即可,简单省事,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尤其是对于一些病史长、疝囊与精索粘连严重的病例,一味地、固执地追求完整剥除疝囊,只能增加出血和副损伤的机会,不是明智之举。当然,对于一些小疝囊,则另当别论,尽可能完整剥离。腹股沟直疝亦然。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部分病人术后出现阴囊积液,原因有以下几点:1.剥离的手术创面较大,术野渗血渗液流至远端疝囊或疝囊完全剥离后的阴囊内,这是最常见的原因;2.腹腔内的体液经关闭后的腹膜缝隙流至阴囊内;3.残端的疝囊自身分泌的液体;4.术后局部用沙袋压迫不完善,隔着腹壁从外边压迫腹膜前的创面未免有隔靴搔痒之嫌,比不上开刀疝修补术后局部压迫更直接、更确切。近来,我们采取术中阴囊内置引流管的方法,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腹膜分离完毕、精索去腹膜化完成之后,术野充分止血,在准备放入补片之前,将分离钳经内环口伸入残端疝囊,钳尖顶住疝囊的底部,并在其指示下用手术刀刺破阴囊皮肤,分离钳尖端穿过组织至体外,夹住事先备好的引流管(我们一般采用较细的接负压引流球的引流管)导入阴囊,引流管的末端在内环口以下,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拔除时间视引流量的多少而定,一般3~5天。“倒刺线”的应运而生给腔镜手术带来很大的便捷,很好地解决了因腔镜下不能用手直接牵拉缝线以束紧组织的难题。缝合,在开放(开刀)手术中是再基础的技术也不过了,然而一旦通过长长的器械,在体外操作,缝合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还是很拿捏人的,单纯缝合针方向的调整,也就是“转针”,就是一件别扭的事,缝合的过程很磨叽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曾尝试使用不做任何改动的1/2弧的缝针缝合,也用过人为握成尖部与体部成钝角的“雪橇”状的缝针,最后,演变到干脆把针完全掰直,用直针缝合。由于在腹腔内矫正弯针的方向即“转针”总是力不从心,把针掰直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既往缝合的方法,我们习惯于通过转动手腕带动持针器,使缝合针顺着其弧度穿过组织。而将针掰直后则不再需要调整针尖的方向,缝合腹膜游离缘时,可以采取穿串的方式,针不动,而将腹膜夹住往针上穿,可以将上下两片腹膜连续穿过数次,一并拔针,节省了缝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无论选择哪种形状的缝针进行缝合,全凭个人习惯,只要得心应手就好。腹膜前间隙的分离(所有的操作均在腹横筋膜后方进行)范围,要求内至耻骨联合,外至腰大肌和髂前上棘,上至联合肌腱上至少3cm,内下方至耻骨梳韧带下3cm,外下方至精索去腹膜化6~8cm。在剥离腹膜时,其范围的大小与人工补片的大小很难做到量体裁衣、大小完全吻合。分离的范围小而补片大,则铺补片时,弄得补片皱皱巴巴,费时费力,很是闹心。不得不再次分离,扩大范围,补片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操作。不如索性把范围分离的尽量大一些,补片能充分地展平,即便某些部位补片边缘未到达分离的界限,通过生物胶的粘合作用,补片便很好地固定于组织,缝合腹膜后,补片也不会移动。助手(扶镜手)需根据术者分离术野时的需求,适时地旋转镜头,或推进镜头拉近画面,以获取最佳的视觉效果。不用言传,便能意会。读懂手术的内涵,领会术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