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创始人29岁身价40亿,成为最有钱90后

这是一个非凡的故事,但却也是一个最接近普通人的真实故事。2020年,刚好是聂云宸的创业十年。十年,惊鸿骤变。

2010年,专科刚毕业的聂云宸受乔布斯的影响决定开手机店卖手机。可好景不长,2011年,电商崛起,山寨机涌现,线下的手机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聂云宸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方向。

2012年,他带着开手机店赚得的20万元资金,在广东江门江边里小巷开了第一家茶饮店“皇茶RoyalTea”(即喜茶前身),以原创芝士奶盖茶为主打产品。

2016年“皇茶”正式改名为“喜茶”,在全国拥有超过50家门店,同年8月获得IDG资本和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联合的1亿元A轮融资。

2018年4月,喜茶再获4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黑蚁资本、龙珠资本。同年11月,喜茶新加坡的第一家店正式开业。仅一周时间,喜茶就在狮城掀起了新一轮的疯狂排队的热潮。

2019年,喜茶又获得由腾讯、红杉资本领投的第三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90亿元。

2020年3月,喜茶完成第四轮融资,由高瓴资本和Coatue(蔻图资本)联合领投,投后估值跳跃到了160亿元,暴涨近8成。

到如今,喜茶已在全球49个城市拥有超过500家门店,线上用户超过2600万。喜茶成立八年至今,聂云宸一直专注产品研发与品牌塑造,确立了“HEYTEA喜茶”的品牌使命。

打造“年轻化、科技化、国际化”的中式新茶饮,用“中国制造·灵感之茶”的品牌符号革新中国茶文化并带向全球,更赋予新茶饮都市社交的属性。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都是百炼成钢

2018年,喜茶在广州的一家店,仅一天就可以卖5000杯喜茶。这个数字在行业里绝对是第一名,没有人可以做到,星巴克也做不到。要知道再在创业前期,聂云宸用了半年的时间,独自沉浸在茶的世界里,精心研究奶茶。同时用心研究与开店有关的所有事情,一切都从零开始。

对于喜茶开店所有的文案和设计图,他依然坚持参与终审。不是单家门店,而是全部。“我只在意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最大的事就是品牌战略,最小的事就是细节,小到一些横幅、装修、文字细节”,聂云宸曾说到,“对于我们而言,追求的永远是better而不是different。”

要知道,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势必会用实际行动去把事情的细节做好做极致,而上天自然也回馈他应得的结果。这个就像是一万小时定律,你开头是没有方向的,一个外行。是决定了做这个茶,然后才去研究。

任何事情只要花时间、工夫研究,总会有方向的。从江边小巷无人问津的小店,到遍布全国各地遭资本争抢,喜茶仅用了短短四年。

这让大超想到一个数学名词——指数增长。它指的是,当你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假以时日,突破临界点后,就能迅速成长起来。任何一个行业,要想成为高手,必然要经历一个蓄力期。

只有在一个领域中持续深耕、持续发力、不断死磕,才能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在强敌林立的市场中厮杀、搏斗,杀出一条血路。所有突然的牛逼,背后都是玩命的死磕;没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都是百炼成钢。

创新,造就喜茶引擎动力

最早的奶茶店经常开在学校门口,只要几块钱一杯。老板从各个装着不同粉末的桶里,舀出几勺茶粉和奶精,再倒入矿泉水搅拌,一杯奶茶就完成了。这种使用廉价原材料勾兑的方式,被称为奶茶的“粉末时代”。

然而在大家都是用粉末冲奶茶的时候,喜茶就已经用上了鲜茶鲜奶。不用粉末,这是喜茶成立的初心。

当奶茶进化到现在,很多“新式茶饮”已经和喜茶一样,使用正片茶叶来萃取。一般奶茶店使用的茶底,无非是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市面常见的茶叶品种。喜茶则在走“原创路线”,再一次领跑!

在研发上不完全依赖供应商,做了很多“自主实验”。比如在贵州,喜茶拥有自己的茶园,花5年以上改良茶树种植土壤,与大学、研究机构一起合作培育新茶树品种。这就是喜茶贵的原因。因为你喝到的,永远是最新颖的口味!为了让客户喝出“恋爱的感觉”,它的创始人为此也绞尽脑汁,最终研制出具有“口感丰富、层次分明、记忆深刻”的喜茶。

单就一杯“芝芝桃桃”就用了三种不同的桃子:一种用来榨汁、一种用来做果肉、另一种则用来调制颜色,最后再配上口感醇厚、略带咸味的奶盖,就变成了一杯“有恋爱感觉”的茶饮,这就是无法复制的“独门秘方”!

《经济学人》杂志将喜茶喻为“中国的星巴克”。对此,聂云宸反问道:“为什么一定要做成星巴克?说不定可以比星巴克更好!”这里有谦虚,也有傲气。

“为什么要按照星巴克的风格?星巴克是工业风,它是咖啡的那种文化,喜茶说不定可以摸索出一种茶饮年轻化的风格。它应该有一种禅意在里面,有激发灵感的感觉在里面,喜茶就是一个灵感的产物,一个原创的产物。”聂云宸解释道。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喜茶在一次又一次领跑奶茶届!

仰望成功,亦可允许接受自己的平凡

当大部分90后还在交房租、还花呗,躲在城中村吃猪脚饭,为工作和生计苟延残喘的时候,有的同龄人已经赚到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同样是8年深漂,有的人还租着老破小的一房一厅,有人已攒够了新房的首付;同样是学生时代创业,有的人赔光了所有本钱,聂云宸打造了价值百亿的喜茶王国 ......

最老的90后才刚满30岁,大多数人觉得要求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做出成绩是件苛刻的事,是的,但作为90后特例的聂云宸真是太成功了!

韩寒曾说过:“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是的,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哪有什么输在起跑线和被同龄人抛弃之说?路不只一条,终点也不只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跑道和时区。不管是叱咤职场的商业精英,还是穿风过雨的外卖小哥,每一个认真生活的平凡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有一首小诗说:“纽约时间比加州早三个小时,但加州的时间并没有变慢......世上每个人也是有自己的发展时区。”人生是没法比较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时空坐标,脱离时空坐标去谈问题,都不过是刻舟求剑。既无需嫉妒别人的少年得志,也不用羡慕别人的大有所为。

不必比较,不必焦虑,按照自己的节奏认真前行,就绝不会被生活辜负。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与其因为所谓的“人比人焦虑”而浮躁,还不如脚踏实地生活,做想做的事。同龄人暴富的故事,我们用来激励自己就够了。

结束语:年少时,总瞧不起平淡,认为那辜负了人生。生活就应该肆意飞扬,永远如少年一般,有着百舸争流的意气。然而大多数人的生活,最终都会回归到柴米油盐和万家灯火上。

生活的真相,永远是残酷的,聂云宸只是个例,大多数人都终将平凡。但有一种人,应该获得尊重,这种人就是知道了生活的残酷,依然在努力认真生活的人。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焦躁不安,不如脚踏实地。

这家超市靠什么打跑沃尔玛,有能赚钱又有口碑?让小编与您分享一下这家德国奇葩超市的故事。

作为欧洲经济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不少跨国企业觊觎的对象,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市场。

然而进入德国后,沃尔玛却举步维艰,仅仅8年就兵败如山倒,在2006年7月,最终宣布全面退出德国市场,亏损上亿美元。

打败沃尔玛的,是一家低调的德国本土超市


阿尔迪(ALDI)

阿尔迪不仅赢下本土保卫战,还转守为攻,进军沃尔玛的老巢——美国,并且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到2014年已拓展了1300余家门店。而在全球,阿尔迪也已进入了17个国家,分店近万。

这种扩张并不是简单粗放的,实际上,阿尔迪顾客的忠诚度相当高,固定顾客比例高达37%。德国人的食品消费支出中,平均每4马克就有1马克进了阿尔迪。

还有调查表明,阿尔迪是德国最值得信任的食品商店,是德国第三大最受欢迎的品牌,甚至超过了奔驰,仅次于西门子和宝马。

打跑沃尔玛,又能赚钱又有口碑,阿尔迪靠的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三个字——“做减法“!


只卖最爆款

人们似乎认为,一家超市的商品种类应该越多越好。比如沃尔玛就是这样,一家门店的单品数量可能达到2万以上。

然而阿尔迪很奇葩,它只专注于700种最常被购买的商品,每个品类只选择最爆款的明星产品。比如,消费者在别家超市里可以找到16个品牌的番茄酱,但在阿尔迪只有1个品牌。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1、顾客没有选择的焦虑

人类的心理天然有选择困难症,当只有一个选择时,就少了很多无谓的纠结。

2、单品销量增大,成为价格谈判的优势

阿尔迪与供应商签订的每份合同金额都不少于50万欧元,大部分合同期限长达10年。供应商当然喜欢这种订货量大又稳定的伙伴,愿意提供更高的折扣。

不做广告

一般的企业都会把投放广告作为增加曝光度、吸引购买的手段。

可阿尔迪偏不!

它们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不设公关或新闻发布机构的大型跨国企业,每年广告投入只占营业额的0.3%,几乎不做任何形象广告。

阿尔迪的超市每周会刊出一张八开的《阿尔迪信息报》,上面列出了下周要上架的廉价商品,放在超市入口由顾客自取。

阿尔迪认为,不做形象广告意味着可以把省下来的广告成本再让利给消费者!

节省一切时间,那都是成本

在控制成本方面,阿尔迪表现出了刮肉剔骨的精神,他们不仅关注店租、人力、进价等,还对各种时间成本进行毫不留情地缩减:

1、公关时间

公司从老板到普通员工,一律禁止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浪费两三个小时,这都会增加到商品成本上”。

2、售后时间

如果有顾客觉得阿尔迪的商品有问题,阿尔迪肯定退货,哪怕是一瓶喝了一半的葡萄酒。因为阿尔迪认为,跟顾客纠缠会产生时间成本,而与投诉相关的部门和律师也将增加成本。

3、商品上架时间

阿尔迪的所有商品,都是用箱子堆在那里的,而且所有包装箱只有一半,露出半截商品,这样就不用花时间去切开箱子了。

少雇人,雇牛人

阿尔迪的连锁店一般只有四五个营业员,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业务忙时集中在收银台结账,闲时轮流理货、清理废弃包装。

当然,待遇也是不错的,年轻员工只要努力工作,不仅升迁机会多,薪水也很高。工作出色,升任小区经理的即配给公车;升任部主任的,年薪可达到20万马克,由此吸引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缩减人力成本,也不是单靠把员工培养成“特种兵”,有些做法则相当巧妙。比如,阿尔迪超市的手推车是收费的,每次25美分。

这并不是想从用户身上赚钱——这真不是钱——而是当顾客用完购物车后,只要将购物车退还原位,就可以拿回25美分。

这样一来,阿尔迪根本不需要人来管理购物车,只用25美分就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坚持不上市

你一定感到奇怪:品牌和效益俱佳的阿尔迪,为什么不上市呢?

实际上,阿尔迪从来不想上市。因为上市以后个人财富也许可以翻番,但上市意味着要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等打交道,每年要出各种公告、财报,这些都是运营成本,最终都会折算进商品价格,由消费者埋单。

别说上市了,有时候阿尔迪的稳健简直到了“反常识”的地步。

比如,他们从不举债经营,扩张都是用挣到的利润进行,风险很低。每年也没有年度计划,要有多少销售额、多少利润什么的,从来不说,做到哪里算哪里。

靠着这些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成本控制,阿尔迪的商品价格比号称“天天平价”的沃尔玛还要低15%—25%,比一般超市低35—40%,真正把看似矛盾的“质优”和“价廉”统一了起来。

喊着“做减法”的企业很多,可为什么像阿尔迪这样成功的总是少数?因为——真正厉害的,是做减法背后的价值观!

大多数商人之所以想省钱,其实是为了自己多赚钱。

而阿尔迪的股东,则是为了给顾客省钱,把自己的分红也省了!

省到最后就是省自己。成本降到最后,就是股东自己降低分红。这种成本,一般企业很难有决心去省。所以,一旦有企业这样做了,那竞争对手该是怎样的绝望。

这已不是商业竞争策略层面的问题了,而是价值观的问题。

一家企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它是由什么样的创始人建立的。

阿尔迪的创始人是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和泰欧·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他们成长于一个贫穷的虔诚天主教徒家庭。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德国百业凋零,兄弟俩继承了母亲留下的小食品店,出售最基本的民生食品。在那个战后生活贫困物质匮乏的时期,他们减少赢利、降低成本的大众化路线,赢得了很多民众的好感。

20世纪60年代,全球零售业的整合让两兄弟预感到了新型折扣零售的前景,于是,他们对已有的几百家分店进行改革转型,建立了仓储式廉价超市阿尔迪,并一直发展到了今天。

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和泰欧·阿尔布莱希特兄弟

兄弟俩坐拥巨大的商业帝国,哥哥卡尔还曾是德国首富,但他们为人却很低调,几乎从不出现在媒体镜头中,没有奢侈豪宅没有豪车,反而捐了很多钱用于慈善和癌症研究。

2010年,弟弟泰欧去世,2014年,哥哥卡尔也离开了世界。不过,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事作风,在继任的管理者们身上得到了传扬。

阿尔迪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朴素价值观成为了他们持续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拼命消费成为拼命赚钱的动机。

=======

在北京、上海等人流量大的购物中心里,人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家店:橙色的装修风格、U型的吧台设计、顾客围坐其间享用单人火锅——这家店有个特别的名字“呷哺呷哺”,闽南话即涮锅涮锅的意思,如此拗口的名字,创始人贺光启却有自己的逻辑:“越是难念的名字,顾客越是记得住!”

自1998年在北京创办第一家“呷哺呷哺”以来,从开始长达5年的不景气,到2016年4天一店的增长速度,直至在全国扩展至31城、640家门店;年入27.58亿,净利润3.72亿,贺光启及他的团队坚持了19年。

可以说,“呷哺呷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已成为“地标性火锅店”,在“呷哺呷哺”长期积淀下来的情感,已成为北京当地人,以及北漂一族记忆里的重要部分。

4天一店,有肯德基的地方就有它

创始人贺光启出生于台湾珠宝世家,他的父亲不仅是个珠宝商人,还是个爱国商人。1979年两岸政策一有松动,老爷子立马就将珠宝生意转战至大陆,并在北京及广东两地开了10余家珠宝店,资产一度达到5亿。

1990年后,贺光启走向前台,子承父业的他本就对珠宝生意略有抵触,恰逢1995年10多家欧美大型珠宝商杀入大陆,整个珠宝行业短兵相见,一度惨烈,贺光启很快就在这场厮杀中败下阵来,仅1996年1年的时间,就差点把5亿的家产赔个精光,老父亲难以接受如此重创,差点跳楼寻短见。

生意上的打击使他如梦初醒,责任和担当使他恍然大悟:“再不能混日子了”,那年的贺光启33岁。

不做珠宝生意做什么呢?贺光启一时焦头烂额,很快,贺光启发现:“火锅大有生意可做!”

▲呷哺呷哺经典外观

此时,北京的火锅还以炭烧和煤气为主,在越来越倡导清洁能源的趋势下,贺光启敏锐的意识到“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这时,台湾兴起的电磁炉加热的吧台式火锅给了贺光启灵感,于是,贺光启从台湾购买几十台电磁炉,并以此为卖点,在北京西单开了第一家店。

“营业额肯定不是问题,大众一定抢着来尝鲜!” 自己的妙点子加上先进的设备让贺光启沾沾自喜。不料自信过了火,火锅店刚开业时,一天竟卖不出3个锅,几个月下来不足60锅,在很长的时间里贺启光依旧做的是赔本生意。

要知道,北方人习惯亲朋好友在一起,“围坐一口老锅,几瓶二锅头的火锅才够味!”,“呷哺呷哺”这种新兴的分餐火锅方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难以被当地人接受。再加上从台湾调配的底料难以迎合北京消费者的胃口,一时间,“呷哺呷哺” 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如此境地,令贺光启一筹莫展。

很快,“非典”给“呷哺呷哺”带来契机。在当时人心惶惶,十店九关,前途堪忧的情况下,贺光启却坚持死扛,“非典闹得再大,也抵不过人要吃饭!。”

“一人一锅,非典染不上”的“呷哺呷哺”恰在这时讨了巧,敢来店就餐的人与日俱增,并和周围门店形成鲜明的对比,借着火热,贺光启花1万元在1039北京交通广播里打出广告:“今天你呷哺了吗?”,一时名声名远播,在当时立马创下日客流量2000位的就餐记录。

▲呷哺呷哺官方微博菜品图

2008年,就在贺光启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兜里的钱难以支撑“野心”,消息一出,立马引来20多家投资人前来解囊资助,最后,在餐饮领域有着55年历史的英联投资拿着5000万元的资金敲开了“呷哺呷哺”的大门,正是凭借这5000万,“呷哺呷哺”顺利度过了08年的金融危机。

2014年,不断成长的“呷哺呷哺”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被称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2016年,“呷哺呷哺”以4天一店的速度扩张超过640家,遍布八个省份31个城市,在火锅市场一片红海,逃离、缩减规模下,“呷哺呷哺”却一路“反杀”,全年收入达27.58亿元,同比增长13.8%;经营利润为6.40亿元,同比增长29.2%。净利润为3.72亿元,同比增长38%。

如此逆势而上战绩满满,贺光启并不满足。“到2019年开1000家店,所有规划都围绕着超越肯德基,反正只要有呷哺在的地方,我就要比它多一家店”,这才是贺光启的野心。

4点经营良方,实现火锅红海“反杀”

经过19年的沉淀,“呷哺呷哺”如今已在餐饮领域站稳了脚跟, 在火锅领域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呷哺呷哺”如何冲出重围,实现绝地“反杀”?其有4点经营良方可圈可点:

1、控制成本,让利空间优势明显

在设计上,“呷哺呷哺”橙色温暖色系很受工薪阶层的喜爱,每家店面装修面积虽仅为100-200平米,但最高时可容纳100多名顾客同时就餐,这得益于U型吧台及U型椅子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用餐空间,顾客集中使得平均每个服务员可同时服务10-12名顾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呷哺呷哺内部装潢

在菜品设计上,“呷哺呷哺”有单人套餐和多人套餐等多种选择,可单点可选择套餐,从设计到摆盘,菜品样式固定,因此并不需要厨师,相比传统一个厨师一个味,“呷哺呷哺”标准化、流程化反而省去厨师成本,使得员工更专注于服务水平的提高,保证员工的利用率。

此外,“呷哺呷哺”集中采购食材,通过与供应商定立框架协议、大规模、多元化的采购方式使其存在一定的让利空间,降低采购成本。

2、差异化竞争导致“没有直接对手”

“比正餐快捷,比快餐正式”是“呷哺呷哺”的目标定位,这样特殊的定位使呷哺呷哺的顾客领域得以细分,使得它在快餐上比肯德基更正式,在火锅上比海底捞更快捷,可以说,在细分的这一领域“呷哺呷哺”几乎没有直接对手。

亲民的价格定位也使得“呷哺呷哺”获得无数精准目标群体——上班族。在一定程度上,量大、价优的它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消费心理,正如一位网友点评的那样:“好吃、经济、实惠才是硬道理,北京一个外来人口超出本地人口好多倍的大都市,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家火锅店。这也算在抓住了群众心理上下了功夫!”。

3、高品质食材实现市场“垄断”

据了解,“呷哺呷哺”在全国有130条物流线路,为全国52个城市的550家餐厅提供每日配送。

食材全部来自于300家农村供销社,“木耳是东北的、海带是福建的、豆皮粉丝是山东的……”

叶菜都需要农户在田间收货后洗净、切皮切段、封装后运到“呷哺呷哺”的中央厨房。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为顾客持续提供好的品质、价格、服务环境,才是呷哺呷哺真正的经营之道和存在的价值。”贺光启认为,“我们希望通过超高的性价比,能够在中低端火锅市场形成‘垄断’。”

4、“送人才回乡”的企业“软”文化

“呷哺呷哺”在人才培养上采取独特的管培方式:“送人才回乡计划”。贺光启来大陆做生意发家,他比谁都清楚“寻根”对在外漂泊人的重要性,他将本土化人情管理渗入到用人之中,在店面布局上,在北上广已开店面中寻找其他城市原籍人才,并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再将他们作为主力输送到故乡做店长、做主管进行新店的运营。这一策略可谓两全其美:一方面稳定了忠实员工的情感,另一方面直接保证了“呷哺呷哺”在二三线城市4天一店的神奇发展速度。

转战茶饮,打造“火锅界的星巴克 ”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不仅注重“里子消费”,更注重“面子消费”。传统意义上“以快取胜”“价格优势”已经难形成差异化,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且新的竞争者不断入局,市场竞争惨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洞悉顾客的需求,在定位和差异化上要求更加明确,才能尽早的从火锅市场红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创始人贺光启很早就嗅到这个气息:“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在消费升级时代的来临,呷哺呷哺作为快餐品牌,如不尽快做出调整,必将受到极大冲击。”

贺光启马上找到了突破点,认为与顾客“情感连接”这一点很重要。“如果顾客因为你的价格来,有一天也会因为价格而离开,所以一定要找到刚性需求以外的东西,让顾客认为你是属于他的品牌。”

于是,抹除消费者心中的“快”字,注重消费体验感,转而向“休闲型消费”转型,成为“呷哺呷哺”新的目标和定位。

▲呷哺呷哺升级后的中式禅意餐厅

反观近年喜茶、丧茶等茶饮店大量涌现,并捕获大量的年轻消费群体,火爆的茶饮相对一般餐品利润率更高的事实,使得贺光启再一次嗅到商机。

于是,“火锅 茶饮”的商业模式,立马成为“呷哺呷哺”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呷哺呷哺”已有36家门店引入了茶铺,“台式呷哺手摇茶”已成为抢眼产品。

“用餐高峰这里是时尚火锅店;非餐时段只要铺上台布,瞬间就能变身优雅茶餐厅。” 成为“呷哺呷哺”的发展愿景,在新开业的呷哺呷哺上海日月光餐厅中,新中式禅风、玄铁涮锅、花式摆盘、台式服务传统服务逐渐被浓浓的小资情调所取代。贺光启将“阳春白雪”切入火锅,并扬言“以后大家喝咖啡去找星巴克,喝台式手摇茶就来呷哺呷哺”。

在企业转型中,“呷哺呷哺”保持“一人一锅”特色经营的同时,还推出了第二高端聚餐品牌“凑凑”。“凑凑”客均价在140元左右,在满足小规模的商务宴请、朋友家庭聚会等高端餐饮领域的布局也逐渐清晰。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呷哺呷哺”作为快餐品牌,顺应时代步伐,紧抓消费者口味,在火锅1.0时代主产品;2.0时代主服务;3.0时代主消费者体验在不断延伸、升级体验感的同时,其品牌形象愈发立体饱满。

18岁成人礼未几,“呷哺呷哺”像个追梦的有志青年,在探索及转型的路上,紧伺时机、特立独行,并越发的自信和勇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