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婺源寻芳,视觉盛宴(二)
婺源寻芳,视觉盛宴(二)
文/木鱼
源头寻芳
风牵云岫,溪流琼碧,源头世外仙葩。雕坊石桥,疏篱浅巷,古梅黄发人家。曲径点金花。水口青禾漾,松竹无涯。红豆葳蕤,丝丝香气漫迩遐。
村幽景美人佳。任霜欺百草,伏熟千瓜。诗月洗尘,舟溪弄笛,朱栏画槛龙芽。取醉此烟霞。浩气胸中养,不负韶华。异日更图好景,白璧喜无瑕。
这阙《望海潮·源头抒怀》文采斐然,尽情地赞美了源头古村的曼妙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源头古村位于婺源赋春镇,明代洪武年间始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村名源自于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源头古村与篁岭古村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有秉承徽州建筑古韵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婺源村落特有的水口;都有黄灿灿的油菜花田和珍稀植物红豆杉古树群;同样是“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生态农庄。所不同的是,篁岭深受商业化的浸染,店家栉比,游人如织;而源头古村开发时间迟、程度低,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风貌,石桥陋巷,雕坊朱栏,疏篱枯藤,老街旧宅,古风盎然,显得格外的清幽雅丽。
在秀水环绕、满目青翠的水口处,有一颗挂满祈愿红绸带的红豆杉,人称“许愿树”,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树龄,树下设有案桌香炉以供祭拜,旁边还有两位美女在兜售红绸带。红豆杉又名相思树,唐代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株历千年而长生的红豆杉,每到红豆挂果季节,树上会结满成串的红豆果,成为乡里百姓寄托相思之物,人们尊之为树神,为其烧香磕头,顶礼膜拜。我到古树前,即便无所寄托,也乐得入乡随俗,去体验一番“树下走一走,活过九十九;树上摸一摸,活过一百多”的感受。 源头古村三面环山,草木葳蕤,溪流循山谷而下,蜿蜒绵长,依附龙泉溪谷,贯穿源头村落,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溯溪踏歌而行,满眼是郁郁苍苍的绿树翠竹,还有灿烂明黄的油菜花儿,在这天然的氧吧,我贪婪地吸纳久违的清新空气,顿觉沁入肺腑,心旷神怡。
迈步光滑透亮的碇步,脚下清流激湍哗哗作响,仿佛在演奏流水清音。溪河上横跨有多座石拱桥,桥壁爬着苔藓悬着青藤,更显沧桑古朴之态;两岸参差错落的民居,斑驳的粉墙,暗沉的黛瓦,藴积着逝水流年的风霜;屋前河畔堆积半人高的柴垛,亲水埠头农妇在洗涤衣裳;鸡鸣犬吠,蝶飞鸟鸣,古宅苍苍,炊烟袅袅;这碧水、黄花、翠竹,古桥、埠头、民居的和谐组合,浑然天成,争相辉映,洋溢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素淡且浪漫,浸淫了悠远的幽雅恬静,散发出浓郁的田园情趣。
雄踞古村广场的一字长廊式牌楼,重檐翘角,气韵不凡。牌楼上方正中悬着一块源头古村的金字匾额,我们也在这里留下一张笑意盈盈的集体合影后,继续穿街走巷,走过窥月茶楼、润福楼、大会堂,观竹影摇曳,闻鸟语花香,品民风旧俗,陶醉于民俗风情之中。
在绿荫浓密的溪河之畔,建有婺源风光摄影展馆,外墙均用竹片装搭,门窗古意盎然。馆内陈列着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作品,这些反映婺源四季不同景色的照片,巧妙地将人文色彩与自然山水组合在同一画框,艺术地展现了最美乡村的奇秀风光,让人大饱眼福。我等不能遍游婺源,从中可领略整个婺源旷世的静美和幽香,还能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焉能不乐!
观罢摄影展,大伙学习并借鉴了一些摄影手法,那些杂乱的粗石墙、沧桑的河埠头、古旧的美人靠、狭窄的石板路,都成了出村时拍照的背景,摄影水平似乎猛然提升了几个档次,拍的照片都挺有美感。这正如哲人所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返回村口,已临正午。阳光和煦,清风徐来。暖阳下有一片称为“花田寻芳”的田野,菜花盛开,幽香弥漫,遍地尽铺黄金甲,大地仿佛成了一幅巨大的油画,色彩明艳而灿烂。同行美女们禁不住美色的诱惑,全都潜入花田去寻芳,犹如蝶飞花丛,瞬间便不见身影,只有清脆的笑声荡漾花海之间。此时,蓦然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那首小诗,不禁莞尔。
源头掠影,留在心底的是一幅淡雅而鲜活的山水古村画卷,其幽丽的风貌,未经雕琢,不需修饰,自然本真,别有韵味。转悠村庄,恍如闲庭信步,没有繁华街市,没有奢华景观,没有璀璨灯火,但可看山听水,寻芳闻香,远离喧嚣,安逸惬意,这无疑也是旅行中所向往的又一种意境。 离村再经过红豆杉树时,我为源头古村默默祈愿:不可过度的商业开发,保护好这份清幽的自然环境,留住绿水青山,留住古桥老宅,系住乡愁,给后人留下一个恬静安详的古村。
作者简介:
林云江,笔名木鱼、沐雨、鱼木,瑞安市社科联常务理事,《瑞安中学校志》主编,《瑞安中学文化丛书》执行主编,著作有《世纪之梦》(合著)、《溯源追昔》、《岁月年轮》、《云在青天水在瓶》等,散文随笔散见于报纸、杂志及网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