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看心学如何解决程朱理学的弊病
程朱理学的思想是明代前期的主流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建设,主张“遏人欲而存天理”,结果呢,好死不死后来被歪曲和引用,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原本是强调道德体系建设维系社会秩序,结果自从被定为正统学说以后,逐渐跑偏了,只强调“灭人欲”,完全不关心“存天理”这个根本,被批评地越来越厉害,也难怪鲁迅很生气,骂它“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话确实是鲁迅说的,出自《狂人日记》】
也正因为程朱理学这种问题,导致其学说上存在着巨大的短板,过分强调德道的绝对性,缺乏可操作性,强调格物致知,强调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奥秘,宣称通过一个一个去挖掘、一个一个去了解的方式,总会有一天能够达到明理的境界,到那时候就是实现格物致知,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起来很有“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味道,对读书人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当年的王老师年纪轻、岁数小,决心按照朱老师(朱熹)的格物之法学习,找了半天之后看到了院子里的竹子,就想着拿竹子练练手,看看能不能从竹子身上找到它的道理,于是就盯着竹子直愣愣看了三天三夜,反反复复思考者竹子有什么奥秘,结果顶风冒雨再加上不吃不喝不睡,铁打的小伙子也扛不住这种反人类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事件】。
这么一折腾,年轻的王老师就生病了,据说都咯血了,结果自此落下了病根,之后参加工作又因为骂大太监刘瑾挨了打【廷杖打屁股】,蹲了监狱【大名鼎鼎的诏狱】,又被打发到贵州【边远地区邮局局长】,睡了一年多的石头棺材【自己打造的石棺,休息兼思考人生专用】,这一系列乱七八糟的境遇,导致他一直患有肺病,在那个时代,这毛病真不好治,最后英年早逝,着实可惜。
但是,这次失败对他心理的打击远远大于对他身体上的打击,也让他变得迷茫,难道朱老师的话有错?朱老师毕竟是圣人,圣人怎么会有错,但是没有错的话,为什么格竹子的行为完全没有收获?这次“格竹事件”是他思想发生变化的起点,让他产生了怀疑的想法,开始自己的理论摸索。
有一天,徐同学学习上遇到了问题,跑来向王老师请教,他说朱老师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种说法和王老师的说法有矛盾,他搞不清楚该怎么理解。
可以想象,当时王老师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感慨这个说法真是害人不浅,大家前仆后继都在这上面栽跟头,另一方面估计也纠结,当年自己格竹子的中二行为,跟学生兼妹夫直接说也不太合适【毕竟是读书人,要脸】。但是,这个问题也不能不回答,于是他直截了当跟徐同学说:朱老师说得不对,在事事物物上寻求道理是不对的,偏离了本意。最高的理是内心的良知,做到从“明明德”到“至精至一”的时候就真正明理了。同时,王老师还强调,不能脱离事物本身,做到让个人欲望与至高无上的道理达到平衡,进入理欲合一的境界,这才是学习的正道。【王老师够猛,这可是跟程朱理学直接干架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真诚的,他不想学生再走自己的弯路,索性直接点破徐同学的疑惑,确实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师风范。
阳明先生的说法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就拿他格竹子这事儿来说,那根可怜的竹子能有什么道理?它生而为竹也不是它的选择,但既然是一根竹子,那就得像竹子一样,唯一的目标就是从小竹笋变成一根成竹,在小竹笋的时候要小心翼翼,避免变成小动物或者人类的食物,在长成成竹以后也要小心翼翼,随时有被做成各种物品的风险,个别的还会成为国宝的食物。但是呢,难道因为存在这些风险它就不长了么?并没有,它还是会小心翼翼蹲在土壤里,慢慢积蓄着,等到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便会以一天一米的速度疯狂成长,因为万物生长是天理,竹笋成长是生物发展的本能,这本身就是理与欲的统一。
从结果上看,守仁格竹既是失败的,也是成功的,失败是外在观察路径的失败,成功是由内在理解上的成功。因此,面对生活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当遇到困难时,要时时刻刻想到生活是自己的,纠结抱怨并无用处,通过调试自身的状态去解决问题,努力与自己的生活和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本节为《传习录》上卷《语录一》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