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实行了“子贵母死”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项奇葩制度——“子贵母死”,意思是北魏的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他的生母必须被赐死,以防止外戚势力过大、干涉朝政。
今天的主流学者多认为,该制度是道武帝拓跋珪创立,其直接灵感则来自于汉武帝晚年赐死钩弋夫人后立刘弗陵的故事。从拓跋珪晚年创立到宣武帝元恪正式下令废止,北魏皇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着“子贵母死”制度。
而讽刺的是: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400年的大乱世中,实行“子贵母死”制的北魏,竟是唯一出现过太后专权的政权,还不止出现了一次。比如最有名的冯太后、胡太后。
那么,差错到底出在哪里?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创立者道武帝拓跋珪身上会发现,这个记载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疑点。
研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前的历史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太武帝末年,三朝重臣崔浩编纂北魏国史《国记》,如实记录北魏皇室早年的不堪之事,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文字狱,最终导致了“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而作为北魏史权威的魏收所著《魏书》偏偏风评很差,有着“秽史”之称。
所以,我们能读到的北魏历史,一方面有效信息极度缺乏,另一方面都是被精心筛选过的内容。虽然如此,看《魏书》的原始记载,道武帝拓跋珪在赐死其母刘氏后,和后来成为明元帝的儿子拓跋嗣有过一番谈话,之后拓跋嗣就逃亡到外面去了。至于谈话的内容,按照北魏官方定调,是说拓跋珪打算让拓跋嗣继位,因此需要先仿照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后立其子刘弗陵的往事赐死其母刘氏。拓跋嗣无比悲伤,引起了拓跋珪的不满,于是拓跋嗣太子也不要当了,直接逃跑了。
在这些叙述中,除了道武帝赐死刘氏并且导致拓跋嗣逃亡是公认的客观事实外,剩下的话都是拓跋嗣自己单方面的讲述,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
“虽然我逃亡在外,但是我父亲生前想立我为太子,杀我母亲正是为此做准备。我是合法的继承人。”
实际上,拓跋珪之后又想杀死拓跋绍的母亲贺氏。 拓跋嗣和拓跋绍遇到了同样的事情:拓跋珪杀了拓跋嗣之母刘氏,拓跋嗣选择逃亡。拓跋珪又准备杀拓跋绍之母贺氏,但贺氏成功联系上拓跋绍,反杀掉了拓跋珪。
拓跋珪常年服用一种叫“寒食散”的毒品,晚年早已精神错乱。战功彪炳的弟弟拓跋遵仅仅因为酒后失礼就被赐死,身边的王公大臣因为衣服艳丽、言语怠慢或者其他奇怪的原因被拓跋珪处死的比比皆是。最荒唐的一件事,拓跋部的大人贺狄干因为喜欢读经史,被认为是出使后秦时被同化腐化了,连同弟弟一起被拓跋珪处死。
拓跋珪晚年,他坐在车辇上时控制不住自己,会毫无征兆、毫无理由地发病刺杀给自己抬辇的人,最夸张的一次出行中甚至杀了几十个抬辇人。这样一个精神失常的可怕暴君被他亲儿子杀掉,身边的人心中恐怕都松了口气,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轮到自己了。拓跋嗣、拓跋绍两人的母亲被赐死被囚禁,最早很可能只是拓跋珪的疯病常态性发作罢了,和要立太子没什么关系。
拓跋绍弑父之后虽然短暂控制了朝廷,但并没能登上皇位,因为他没能争取到大部分大臣的支持。如果说拓跋珪的残暴主要是因为长期服用“寒食散”后精神错乱,拓跋绍的本性真可谓穷凶极恶了。十几岁时就敢剖开孕妇的肚皮查看胎儿。
从拓跋嗣在母亲被杀时悲伤逃亡,而拓跋绍在母亲被杀前直接入宫弑杀君父,就可以看出两个人性格的巨大区别了。受够了拓跋珪的大臣们可不希望来个更疯狂强横的皇帝,当拓跋嗣打着讨伐弑君凶手的旗号归来时,绝大部分大臣都拥护他。于是拓跋绍被杀,拓跋嗣成为新皇帝。
按现在人的观点看,拓跋嗣在大臣支持下杀死弑杀君父的弟弟,继位合情合理,然而,他毕竟是非正常方式继承的皇位,而且在继位前是流亡状态,为了强化继位的合法性,拓跋嗣援引汉武帝立刘弗陵旧例,宣称之前母亲被赐死、自己流亡的原因是父亲想立自己为太子,可以说非常高明。至于载入《魏书》的这段拓跋珪向拓跋嗣解释赐死他母亲原因的话,毫无疑问来源于拓跋嗣自己的叙述,实际到底存在不存在,说的具体是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试图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崔浩,早已连同亲朋好友一起被打包送到已死的拓跋珪和拓跋嗣处,当面向两个当事人一问究竟了。
讽刺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通俗历史书中,大部分都有一个衍生故事:拓跋嗣逃亡后,道武帝只能改立拓跋绍,为此要赐死其母贺氏,而拓跋绍和母亲关系特别好,为了拯救母亲性命不惜弑父。这些故事中,拓跋珪临死前想立的继承人竟然成了拓跋绍,这大概和拓跋嗣用“子贵母死”概念加强自己继位合法性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
拓跋嗣的太子大概是北魏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他的小名“佛狸”。就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南齐书·列传·卷五十七》的记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信息:“初,佛狸母是汉人,为木末(拓跋嗣的字)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自此以来,太子立,辄诛其母。”
齐书的这段话作为“子贵母死”的另一个原始来源倒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用信息。这里明确记载了杜氏是被木末(拓跋嗣的字)所杀。并且“自此以来”说明当时南朝史官并不认同拓跋嗣之母被赐死是因为拓跋珪要立他为太子。在他们看来,太子生母在儿子成储君后被杀,恰恰是从拓跋嗣开始的。
根据谥号“密”的含义为“追补前过”判断,杜氏的死亡与“子贵母死”很难扯上关系。如拓跋嗣是按照所谓“子贵母死”制在立嗣前几年赐死了她,那就不会选择表示死者生前曾有大过错的“密”作为谥号。再考虑到同年死亡的还有被拓跋嗣追谥为“昭哀皇后”的后秦公主姚氏,“哀”这个谥号更耐人寻味。杜氏很有可能因为和姚氏的死亡有间接关联,得罪了拓跋嗣后自杀。但是,由于崔浩案对原始资料的破坏,我们无法作更多猜测。可以确定的史实是:姚氏和杜氏在同一年死亡,其中姚氏深受拓跋嗣宠爱并且死后追封“昭哀皇后”,杜氏死后以贵嫔的身份被谥为“密”也就是“追补前过”,直到其子继位后才被追封为皇后。杜氏死后两年,拓跋嗣立杜氏之子拓跋焘作为太子。真要把这个版本的杜氏之死和拓跋焘立嗣强行联系起来未免过于附会了,毕竟北魏自己的记载中甚至没提到杜氏的死因。
不过,由于连续两任皇帝的生母都在皇帝继位前死于非命,又有拓跋嗣声称拓跋珪向他解释赐死他母亲原因的那段话,“子贵母死”的说法难免不胫而走,以至于南朝史官都听到了这样的传说。
不久之后,第一个真正以“子贵母死”名义死于非命的皇帝生母产生了。
拓跋焘之孙文成帝拓跋濬继位时,他的生母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还活着,但不久却离奇死去。这很可能是连续制度化的“子贵母死”开始生效的疑似第一案。李凭先生所著《北魏平城时代》认为,文成帝的乳母窦氏搬出道武帝“子贵母死”的旧事,在政治斗争中以此为理由逼死了郁久闾氏。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子贵母死”最早只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非正常继位后加强自己继位合法性的宣传。到太武帝拓跋焘死后的混乱时代,大臣们拥立其孙拓跋濬继位,但是不希望他出身柔然王族的母亲把控朝政,以“子贵母死”的名义逼死了她,并且推举拓跋濬乳母常太后摄政。之后的“子贵母死”才真正成为制度,并且沦为常太后、冯太后排除竞争者的工具。
冯太后死后,“子贵母死”制度彻底成为历史。但是,当时北魏后宫嫔妃的生育意愿因为连续的案例已经受到极大影响。她们不可能知道这个制度的来龙去脉,只觉得生儿子这件事情非常高危,甚至多有怀孕后暗中服药打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叫胡充华的妃嫔带着她天生的赌徒精神为孝文帝的继承人孝武帝生下了皇子,最终成为新一代实权太后。胡太后执政能力不行,但是在狠劲上甚至超过了她的前辈冯太后:冯太后所毒杀的献文帝拓跋弘毕竟并非她亲生。而胡太后在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发生权力冲突时,也毫不犹豫的毒杀了他,为已经天下大乱的北魏皇朝亲手开启了最终灭亡之路。
附录
北魏历任皇帝和两名未继位太子生母的死因
第一任道武帝拓跋珪之母贺氏:病死,致病原因是母家和拓跋珪的激烈斗争以及小儿子被后燕扣为人质导致长期心情较差而自然死亡,与“子贵母死”无关。
第二任明元帝拓跋嗣之母刘氏:被晚年因吸毒精神错乱的拓跋珪赐死。赐死的具体原因不明,死后拓跋嗣逃亡。拓跋嗣在朝臣支持下杀掉弑父的弟弟拓跋绍,对外宣称父亲赐死母亲是为把他立为太子做准备。“子贵母死”疑似案例一。
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之母杜氏:按照《南齐书》所说被拓跋嗣所杀。她死后两年拓跋焘才被立为太子,其死亡与“子贵母死”很难相关。根据她的谥号“密”含义“追补前过”来看,可能与同年死亡的后宫竞争对手昭哀皇后姚氏的死亡有关。太武帝拓跋焘生前曾立拓跋晃为太子。其母敬哀皇后贺氏生下拓跋晃之后当年死亡,原因多半是因为生产造成的损伤。可以确定的是,敬哀皇后的死亡和拓跋晃被立为太子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拓跋晃要到她死后四年才被立为太子,哺乳期更无理由赐死小孩生母。
第四任皇帝拓跋余之母:非储君,非正常继位和非正常死亡的短命皇帝,没有其母被杀的记载。下一任文成帝拓跋濬同样非正常继位,其母被朝臣逼死有明确记录,因此拓跋余之母死因与“子贵母死”无关。
第五任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之母郁久闾氏:柔然王族出身。在拓跋濬继位后不久被元老大臣联合拓跋濬乳母窦氏逼死,有可能借了“子贵母死”的名义,但不确定。窦氏后来成为史书中的常太后,获得较大权力。“子贵母死”疑似案例二。
第六任皇帝献文帝拓跋弘之母李贵人: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其母李氏被当时执政的常太后以“子贵母死”理由赐死。这是第一个符合“立完太子随后赐死其母”的“子贵母死”标准案例,常太后借此排除了一个潜在的权力竞争对手,也为冯氏在常太后和拓跋濬本人死后作为最强势太后之一实现专权创造了条件。
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之母李夫人:死于孝文帝被立为太子的同一年,死因不明。当年,摄政的冯太后与献文帝拓跋弘之间正在展开激烈的权力斗争,李夫人的家族是献文帝拓跋弘特别重视的外戚势力。很大可能是冯太后借“子贵母死”制度赐死了李夫人以削弱献文帝的实力,不久后李夫人的族人也被冯太后诛灭。由于没有明文记载她被赐死,只能算作“子贵母死”疑似案例三。李夫人的死完全对冯太后加强太后专权、削弱皇权有利。
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之母高氏:据说被后来成为孝文帝第二任皇后的冯昭仪派人暗杀,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猝死被归咎到冯昭仪头上。她死时,皇太子为后来被废的元恂,元恪只是普通皇子。无论如何,她的死亡和“子贵母死”半点关系都扯不上。
孝文帝的废太子元恂嫡母为林氏:元恂被立为太子时,孝文帝向实际掌权的冯太后请求放过林氏,但是仍然被冯太后下令赐死。
第九任皇帝孝明帝元诩之母胡氏:不但没被赐死,儿子继位后直接当了实权太后。有部分说法认为元恪立太子时“子贵母死”才被完全废止,这种说法更多包含了后人写史和读史时“怎么没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赐死为祸深重并且对北魏灭亡有很大责任的胡氏”这种遗憾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