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自白:你们啊,对我的误解太深了
文/李少加 题图/插画师仍在命名中……
想象一下,你向女友求婚,准丈母娘也答应了,只是要你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京城一套房,开心你我他……
你没有气馁,想了三个一年赚一千万的大思路:
一是将公司的核心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而且不会被查出来,当然,这种无耻的事情你是不会做的;
二是开发让人成瘾的付费游戏,考虑到它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黑心钱更不能赚了;
三是创业,做个在线教育,这虽然难度大,但符合你的价值观。
于是你果断做出了选择,考虑到互联网商业的高度不确定性,你自己亲自敲代码做了个粗糙版本,组建了社群迅速试水,收获了不少种子用户,验证了思路的正确,于是马上拉融资,组建团队,考虑到自己不擅长管理,于是找了个靠谱的合作人担任CEO,自己担任CTO,于是你们马上按照SMART原则开始制定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居然杀出了重围,最终敲响了纳斯达克的钟声(上市),此处省略10万字苦逼……
这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上述故事的主人公“你”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是因为他掌握了哪些知识?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是本文要与诸君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
知识、知识,这个我们自识字以来最耳熟能详的词汇,这么多年来,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真的足够么?
本文,是我对这个问题断断续续思考多年的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可能既不权威也不体系,但却能为诸位带来四大价值:
(1)更好的驾驭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提升知识利用率,创造力,进而产生协同强化的作用;
(2)更好的甄别外界新知识的营养含量,择其精华而吸收,视其糟粕而规避;
(3)提升你的综合竞争力;
(4)重新思考你看待知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视角;
为确保我们对后续文章达成一致的认知,我们先一起探讨下,什么是知识?
可悲的是,自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知识一词以来,世俗就不公平的给它扣了一顶狭隘的帽子:功利定义。
比如,在学生时代,知识就是让我们能考个好分数的工具;出社会后,知识就是让我们加薪赚钱的工具……
事实上,知识两字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李少加个人偏好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解释: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有用信息,称为知识。
这个定义,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宽广的视角解读“知识”,从而更好的驾驭之。
比如,我们常说的“思想”算不算一种知识呢?按照知识的狭隘定义,“思想”既不能让我考个好分数,又不能让我赚钱,有屁用啊。
但真的如此么?
事实上,我们学的任何公式定理,它们的产生、发展、适用场合……甚至往大了说,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都离不开特定的“思想”指导。
举个例子,如果我说“道家思想”跟“先机科技”之间有莫大的关联,大家是不是觉得我脑子进水了?
事实上,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一书中就曾称赞道家思想关于宇宙整体和谐及动态平衡的洞察对于物理学发展的意义。
西方哲学更多的是将事物拆分为独立的个体去研究。
比如,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从而得到解决。这个指导思想在工业时代非常有用,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可是在后工业时代,这种思想就出现瓶颈了。反而,东方哲学将事物看成统一的整体,相克相生,相互联系的思考视角却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启发,通过跨学科的思考研究,进而在各个领域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比如信息科学、人工智能、进化学、以及生命基因科学领域等等。
顺带一提,道德经(道家经典)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世界级作品,在我们崇洋媚外、愈发浮躁的今天,却不知道那些被遗忘的老祖宗智慧,正以另外的形式发光发亮推动着世界。不无讽刺。
又比如,价值观,大家认为算不算一种知识呢?
一个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导我们收获丰盈的人生,功盖千秋,反之,一个扭曲的价值观很可能祸害社会,最终自毁前程。故此,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重要、低层的知识之一。
谈到此处,相信大家隐隐约约能够意识到了,所谓的知识,它绝非如此狭隘,而应当是一个多层级的,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系统式概念。
故此,李少加初步提出一个包含四层体系的知识理念,自上而下依次是:元知识层、思想层、方法论层、技能层。如下图所示(这不是wifi)
元知识层
元知识指的是对知识本身的认知、理解、记忆、监控、及应用的知识,即知识的知识。它包括元认知、元记忆、元理解等等。
不好理解吧?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掌握了一些记忆方法(策略)就能够提升你的记忆力(学习能力)。
例如,你老婆让你去超市买:
苹果、鸡蛋、厕纸、葡萄、豆腐、牙刷、毛巾、哈密瓜、牛肉。
匆忙外出的你,怎么记住呢?
如果你懂得应用组块记忆策略,就能够较为准确的记住它们,将要买的东西分成三类:水果、生活用品、食材。
这么一来,你去超市时只需要依次回忆,水果,有苹果、葡萄、哈密瓜;食材有:鸡蛋、豆腐、牛肉;生活品有:牙刷、毛巾、厕纸;
这样记忆是否好记多了?对,这种记忆策略就属于元知识(元记忆)的一种。
简单来说,元知识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学习新知识的效率以及开发新知识、应用知识、包括理解事物本质、内省的能力。
例如,神经科学、决策学、认知心理学等等都属于基础元知识的一种。
顺带一提,本文就可以说是元知识的一种(尽管称不上体系及权威)
思想层
元知识的上一层是思想层,包括我们通常说的哲学思想以及价值观等。
时至今日,我们的思想层知识可畏是森罗万象,例如,“格物致知(儒家)”是一种思想、“无为而治(道家)”也是一种思想、“兼爱非攻(墨家)”、甚至“及时享乐”都是一种思想。
同样的道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命难违”,这一切都属于思想层的知识范畴。
思想层知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可说是最广泛深远的,它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关于“思想”与“技能知识”的关联,我也是近两年才深有体会。
比如,思想对管理策略的影响:如果一个管理者,他坚信“人性本恶”,他很可能会采取更多的约束、惩罚式的管理措施,而坚信“人性本善”的管理层,则更多的是信任下属,放权,并以正面激励为主的管理措施。
又比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的,如果“你认为世界是可预测、可测量的”,那么在推进工作时你更可能采取“瀑布流”的产品管理策略,按照精准计划、分工、严密监管的方式进行,以期产生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反之,如果你“认为世界是变幻莫测不可确定的”,那么你更可能倾向于采取“快速迭代”的产品策略。
小至个人时间管理,大至国家战略,这一切行为的背后,都反映的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价值观。
方法论层
方法论层的知识,已经是主流大众认可的知识范畴了,例如:SWOT、5W2H、金字塔逻辑、SMART、商业模式画布、以及我们学生时代所学的公式定理定律基本上都属于方法论层的知识。这些好理解,不再举例。
技能层
意即能够直接“变现”的能力,例如:编程、写作、营销、设计、绘画、唱歌、医疗、法务……等等。
技能层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是使社会转运必不可缺的直接力量,故此它的总量也是最多的。
看到这里,相信聪明如诸君,应该看出来了:越是高层的知识,总量越多,生命周期越短,变现越直接。反之,越是低层的知识,对人生的影响越大,但却较为抽象,反倒不受重视。
有趣的是,这四层知识之间是彼此深度影响(或促进或制约)的:
逻辑很简单,比如,你对世界的看法(思想层)自然决定了你对外界获取信息的吸收与否,影响着你对自身的决策、时间、资源的分配。反过来,如果你在社会中不断碰壁时(方法论层、技能层知识失效),又可能突然意识到自身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出了问题了,又会回过头来重新更新自己的认知系统(思想层)。
举个现实的例子,如果你坚信,成功能够快速直接复制(思想层知识)。于是你会沉迷于一些所谓大牛分享的经验: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教你怎么写出十万+”的文章(方法论层的知识),通常会果断报名,然后马上根据对方建议的工具、手段进行操作(技能层的知识),一开始貌似成效不错,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发觉不对劲,怎么粉丝好像增了,但是阅读量反而越来越低,粉丝质量好些也越来越差了呢?
类似的,我们看社会上许多教人发财致富的低级骗子手段之所以能屡屡得手,看似是人们的贪念被利用,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层”知识不够完善导致。
可悲的是,越是底层民众,越是追求能够直接带来“变现”的高层知识,当然,其中大部分人其实是不当低层知识(元知识、思想)为知识。
这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浮躁、跟风、沉迷于雕虫小技、竹篮打水一场空,却还没意识到问题根本所在。(此处并非否定高层知识的价值,高层知识对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必须保持知识层次的平衡)
这一点我们去图书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大凡功利型书籍,大都经常被人翻阅的很破旧,反而诸如哲学类或其他充满着深度智慧光芒的书籍,反倒是一尘不染,静静地在书架沉睡。
写到此处,就该抛出我最后想阐述的四个观点及建议了:
(1).我们对知识本身的认知(元知识层)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
比如,认知心理学就已经验证了,我们的元记忆、元理解、以及决策模式都会受到非常多内外部条件的干扰而导致不准确。
例如“心理定势”、“功能固着”、“框架效应”、“信念偏向效应”、“幸存者偏差”等等几十上百种认知、理解问题……
比如,我们常听的一句名言:在拿着锤子的人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就是一种典型的“功能固着效应”。
建议:我们可以阅读补充一些与元知识相关的书籍,例如大脑与意识、认知心理学、决策与判断方面的知识。元知识能有效提升我们吸收知识的成效。
当然,这些书籍大都沉闷,看的过程会有点痛苦。可以先看一些科普类,例如《影响力》、《思考,快与慢》等等。
(2).谦虚、开放、宽容、自省
既然我们的元知识、思想层知识都未必准确,那么我们更没理由过于相信直觉、本能、更不能让情绪、立场等左右自己的思考,凡事应跳出“自我视角”的角度与世界沟通。
事实上大部分人本没有矛盾,问题的根源仅在于“误解”,因误解而斗得你死我活,傻不?
建议:隔断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低层知识。一旦低层知识错误,会让我们陷入困境,最可怕的是,在一段时期内,可能还意识不到失败的根源,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是一辈子。
思想层知识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式。而这些视角,也会间接影响你对其他层级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成就自我”的充分必要条件。
思想层知识我们有空时可以看一些哲学类的书籍,东西方哲学都可以涉猎。另外,像《黑天鹅》、《反脆弱》这类的思想也是特别有意思的。
(3).确保4层知识的均衡发展
这四层知识其实并不在一个维度上,更无优劣或难易之分,于“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言,这四层知识必须协同共进,缺一不可。
本文之所以强调低层知识的重要性,是因为:
大部分人不当低层知识为知识啊。
建议:梳理你在4个层次的知识,考虑重新分配时间资源在四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上,越是缺乏低层知识,越值得我们慎重对待,庆幸的是,我们的大脑拥有近乎无限的重塑力。
(4).知识与工具无法成就一个人,脱离主动性,都是零
以前经常有人咨询我运营问题时,巴不得我给到他们一套“拿来即用”的方案(技能层知识)。
我想说:如果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套拿来即用的方案,那么这个领域本身就毫无门槛,自然也毫无价值。现在知道业界很多骗子培训的悖论之处了没?完全无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啊。
我能给到你的只是一把斧头,最多再告诉你路途的可能风险以及规避建议,至于开疆辟土,最终找到自己珍视之物,皆在你自己,这是没有人可以代劳的。知识亦然,它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主动性构建的结果。
本文仅是「元知识」的一种,正如武装大脑的一把武器,至于要不要,怎么用,请自行发挥。
拥有较完善知识体系的人更容易产生“正螺旋式”的良性循环,假以时日,自然将低层知识缺失的人远远的抛在身后,无论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人生层面的财富。
但是,请认真听我说:这诚然不是我们自傲、或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理由。
恰恰相反,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句经典名言:“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切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拥有的条件。”
对于活在社会最底层,连“知识”两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人们,他们是世世代代也无法摆脱宿命式的牢笼。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若能有一丝机会得到优质的知识,一样能够成为一名杰出之人,在世界发光发热,谱写绚烂的生命之光。
是的,你只是比其他人幸运。
有机会拥有知识,较为幸运,仅此而已。
「我们不是拍电影来赚钱,而是赚钱来拍电影」——华特·迪士尼
作者:李少加
公众号:少加点班
免错过好文,可“置顶公众号”
贤者有三责:为他人时间负责、为他人心智负责、为他人情趣负责
授权转载可在本公众号回复“授权转载”查看转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