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中/铜川文学有四代
黄堡文化研究 第219期
铜川文学有四代人
刘新中
前不久,铜川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并就文艺创作的繁荣,制定了具体的举措。这个大背景下,梳理铜川的文学队伍及创作,有积极的意义。
铜川的文学队伍有四代人。
第二批是新时期涌现的那批人,有朱文杰、刘新中、黄卫平、钟平、芦苇、豆冷伯以及半老不老的秦凤岗、李祥云、郭建民等人,这批人黄卫平、钟平小说曾列人陕西小说33人新军行列,以后的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刘新中诗歌曾登上中国诗歌刊物《诗刊》,并出版了铜川市第一本诗集和诗歌理论集;朱文杰为铜川早期的文学活动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功不可没,他重要的作品如《哭泉》《老三届采访手记》虽都在西安工作时出版,但其构想准备可追溯铜川;秦凤岗出版了铜川最早的两本书,并率先加入了省作家协会;郭建民的农民诗歌在全省极具影响,以他为核心,把陕西省农民诗歌的大本营扎到了铜川;他们开辟了铜川的一个文学时代,制造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文学队伍,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人。
第三批是六零后乃至七十年代初那拨人,这批人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上,是铜川文学队伍的黄金一代,有唐云岗、刘平安、吴川淮、吕俊涛、王宏哲、王维亚、安黎、第五建平、刘爱玲、王可田、陈忠海、冰峰、李双霖等人,他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步、崛起乃至于大放光彩。后来许多人都到了西安,成为陕西文学的中坚力量。譬如安黎的乡土小说,有文化批判;第五建平的探险小说、有哲学思考,王宏哲的小说,以小人物小事情切入,凸显人性的复杂;王维亚的散文,叙写笔墨情怀,发散出文化的力量;刘平安的散文,朴实中显灵性,平和里不乏故土情怀。都在较大范围制造出影响;调到北京工作的陈忠海,网络小说曾风头一时,曾在香港、台湾等地出版《曹操秘史》《生子当如孙仲谋》等。固守本土的唐云岗、刘爱玲的小说,王可田的诗歌以及诗歌理论,都展现出强劲的势头,在全省享有盛名。唐云岗的长篇小说《城市在远方》,刘爱玲的中篇小说《上王村的马六》,王可田的诗集《拾穗者》分获全国文化杯文学一等奖,这是文化部落户天津的公共文化项目,小说、散文、诗歌分别以梁斌、孙犁、鲁藜冠名,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这批人,年富力强,经验与阅历日臻成熟,还在路上,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另外,队伍庞大。如果细数,还可列出一串名字,如吕学敏、王存良、何文朝、李建荣、皇甫江等。
第四批人队伍蔚为大观,进入新世纪后,曾经的文学热潮已不复存在。但火种犹在,随着各区县文联、作协的等组织的建立,文学不再神秘高深,触手可摸,文学回归大众增加了人们操弄文学的自信;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人人皆可发表作品,并评头论足,明显个体化特点呈现的同时,交流、交融同步提高成为一大亮点。这批人佼佼者有陈广建、张惠妹、郑晓蒙等。
已故著名作家路遥和铜川渊源很深,他在生前和铜川文友一次小范围聚会时说,他看好铜川,对铜川的文学充满了希望。此言不虚,非应景之说。当年铜川文学已显气象,顺延下来,如今更进一步。文化是软实力,是血脉与灵魂,这种认识已成为全国上上下下共识。铜川出台政策,是东风,借风驶帆,铜川的文学应当走的更远。
来源:黄堡书院
相关阅读
刘新中,陕西铜川人,著名作家、诗人 。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