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郭味蕖:当代小写意花鸟画的巅峰之代表(下)
1941年8月,郭味蕖在北平举办了画展,他在该画展的《前言》中写道:
吾乡陈文懿公簠斋尝云:'论画以画法为主,论法以用笔为主,笔高则墨自高,而尤以品为主,品高则意有在笔墨之外者矣。’所谓盘礴睥睨,峥嵘奇崛,磊磊落落,乃是翰墨家平生所养之气,用笔淋漓高下各自性情,如屯甲联云,时隐时现,更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浑古人,自辟町畛,庶得冲和恬淡,以别于庸工俗子。予曾谓作画须从临摹古人入手,古人笔墨,规矩之方圆之至也!
陈介祺的所言对郭味蕖有着很深的影响,他认为创作首先要养气,而后展现出来的作品才能有着不俗之气,而学习古人技法的前提就是从临摹下手。郭味蕖在《前言》中又写道:
每思历代大家,精心绝虑,志一于画。穷毕生之力,寝馈于此,惨淡经营、孜孜不倦,迨寿登耄耋,始臻炉火纯青之候,故画虽小技,其个中行程三昧,实不可以道里计也!蕖自髫龄入学,读书余暇,辄以笔墨自娱。及长,负笈申浦,专究绘事,经诸师长耳提面命,彼收切磋之益。以后乃广搜名迹,模山范水,走苏、杭、燕、晋,攀居庸、云冈、眼底精研物理,笔端搜求造化,二十年来始稍门径。
郭味蕖认为真正的绘画名家都是通过刻苦练习方能有所成就,他讲到了自己的学画历史,而后谈到了以造化为师的重要性,谦称自己苦练二十年方悟得门径。此后的一些年,郭味蕖仍然在研究绘画史及传统技法,比如他所撰《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一文刊发在1961年的《文物》,他对八大山人技法所本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是继承了明初画院花鸟画家林良一派的楷模,特别表现在他画鹰、雁、鸟、鸭的方法上,在继承了点垛法的同时,又向前推进一步,简化了浓淡套墨的程序,克服了板刻,趋向浑沦意境。”
而对于老师黄宾虹的所本,郭味蕖在1964年撰写的《谈齐白石先生和黄宾虹先生的画》中说道:“先生早年的画极为淡静,泛滥宋元名家,尤得力黄、王、倪、吴。晚年逐渐苍厚,九十以后越觉笔气郁秀,线条层层布列,如铁划银钩,大气磅礴,真是笔力扛鼎。他永远不满于自己已有的成就,他在师古人而不要泥于古人的要求下,画艺永远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他说:'敢删前人窠臼,才能自成家法。’又说:'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写生,自能形神俱见。’可见先生所追求的是'下笔要有我法’,也正是要求写意的真实,进而达到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
除了黄宾虹外,齐白石也对郭味蕖有较大影响。早在1939年,郭味蕖在北平办画展时就结识了齐白石,此后的交往中,齐白石赠送给郭味蕖对联,同时还给他写了堂号。1958年郭味蕖在其所撰《向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学习》中颇为详细地讲述了他与齐白石交往的一些细节。
正是因为有这些名家的指导,再加上郭味蕖自身深厚的功底,使得他无论在创作还是在绘画理论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及绘画面目。比如他认为:“写生的方法,本是中国古代画家所久已使用的方法。自西洋美术理论传入以来,写生更成为学习美术的必经途径。我们在大自然中观察、研究、记录客观事物,往往使用写生、速写、默写这三种方法,这被称为'三写’的写生、速写、默写,是培养正确造型能力的基本功,是收集创作素材的主要途径。”(《郭味蕖艺术人生文集》)
而关于临摹和创作的关系,他的观点是:“临摹不能代替创作,历史上不可能再出现石涛、八大山人或是郑板桥,因为产生他们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石涛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又说:'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由此看来,临摹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目的。”(郭味蕖《临摹、写生和创作》)
以上所引乃是他的一些观念,但其本人的绘画却走了融合前人技法之路,林维在其论文中将之总结为“五结合”:“五个结合是郭味蕖技法创新的最显著的特点。郭味蕖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时代精神,采用了五个结合的办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结合’。即花鸟和山水相结合,写意和工笔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其中写意和工笔的结合还包含了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这样就是五个相结合。”
关于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结合,郭味蕖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一文中写道:“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前代画家们曾经运用过,并非是我个人的创造。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大家。如马远、王渊、戴进、吕纪、林良等人,他们在构图中经常以坡石、水口、远峰、近岸来衬托花鸟。”郭味蕖说,他的这个结合乃是受到几位宋元以来大画家的影响。
对于工笔和写意的结合,《郭味蕖艺术文集》中载有他的如下说法:
工笔和写意相合,前人也有过。远在五代北宋时,花鸟画就出现了勾填法和勾勒法。勾填法是用较重的墨先勾画轮廓,然后再赋彩填色;勾勒法便是在点色以后再勾,随着点色的轮廓,用墨笔勾线加以约制,这样较勾填法生动得多,也自由得多,但不及前者有浓厚的装饰风趣。南宋前后,在花鸟画中,勾填勾勒法兼施。及至明季周之冕,又以徐熙没骨法与勾勒法相结合,创造了勾花点叶派这一新形式。齐白石先生以极工细的草虫配以大写意花卉,都是对花鸟画表现形式的发展。
虽然古人也有这方面的创作,但郭味蕖在吸收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的观念,而后呈现出一种新的画风:“我曾长时间以明代画人的写意画范模,从简笔淡彩中,追求浑厚苍穆的意境。同时,深入现实去勾勒各种花鸟的轮廓,积累素描素材,然后加以剪裁运用,以期达到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形象真实。并将明人写意和宋人双勾笔法结合起来,便能显现出新的风范。”(同上)
除了绘画及理念创作之外,郭味蕖还撰写了一系列著作,比如他在50年代曾写过一本《郑燮》,写此书的原因乃是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而在郑任潍县县令期间,还曾与郭味蕖的祖上有着密切交往。郭远航在《犀象妆潢笔缀花——郭味蕖的家世学养》一文中提到了郭家祖上与郑板桥交往的一些细节,郑板桥“罢官以后,还在郭家园住了七个月才回扬州。”这些事迹都对郭味蕖有较大影响,郭远航在文中写道:“郑板桥与郭家的这一段友谊,对郭味蕖的人品画品的形成影响很大。而早年味蕖先生也的确亲见了很多还流传在潍县的郑氏的遗墨。如他在文章中所说:'直到现在,也还有几幅在流传着。有一幅最大的画竹,高6尺、宽8尺,是用3张六尺宣纸接起来画的,相传就是当年郭家园旧华轩壁上的故物。上面题着七绝二首,字有茶盏那样大……’”
这也就难怪郭味蕖出版的第一部与画家有关的著作就是《郑燮》,除此之外,他还出版过《知鱼堂书画录》《知鱼堂鉴古录》《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镜文考释》《说镜》等等。一位画家竟然有这么多的著述传世,难怪后世评论家称其为学者型的画家。
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经上级批准,在徐悲鸿故居的基础上成立了徐悲鸿纪念馆,由吴作人任馆长,经吴作人推荐,美院调郭味蕖到徐悲鸿纪念馆主持建馆工作,而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奔忙此事。《画家·学者郭味蕖纪年》中写到了郭味蕖对当时的回忆:“当时我的主要任务是扩建展览室。定期开馆,接待外宾和群众团体参观。此外是保护整理馆内藏品,进行分类编目贮藏。又编选了一些有关徐悲鸿的创作和纪念馆介绍等交出版部门出版。当时扩建工程经过文化部批准以后,买地皮,迁民居,定材料,画图样,包工程,忙了将近两年,建成一所四合院,又重新修整了故居部分,增建了南厅。又装修了壁橱、玻璃柜等木料装置,展出了有关徐悲鸿的重要创作、正式对外开馆。”
到了1961年,郭味蕖担任了中央美院国画系花鸟科班主任,而后他带领学生到敦煌等地实习,由此开始研究敦煌壁画和雕塑艺术。1966年夏,郭味蕖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接受批斗,他所藏的文物和字画全被抄走。1969年,郭味蕖被定为地主兼自由职业者,当年年底以战备疏散为由将其遣返故里,郭味蕖又回到了故乡潍县,而此时潍县已经改为了潍坊市。
孙敬明先生所在的潍坊博物馆
郭味蕖美术馆正门
郭味蕖画像
2019年4月25日,在齐鲁书社副总编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我前往潍坊市寻访。刘兄事先联系了他在当地的熟人孙敬明先生,刘兄向我介绍说,孙先生在山东考古界很有名气,并且在当地有很好的人脉。我们进入市区后先到潍坊市博物院拜见孙敬明先生,孙先生和蔼可亲,颇具大家风范,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先去参观郭味蕖美术馆。
一楼展厅
晚年作品展
从外观看上去,郭味蕖美术馆颇具现代意味。我们在馆门口见到了该馆馆长郭远航先生,孙敬明先生介绍说,郭远航乃是郭味蕖先生的嫡孙。郭先生长得高大俊朗,方正的脸盘颇具其祖风范,而他那一头长发又是洋派艺术家的特点。孙先生介绍说,郭远航曾留法数年。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郭先生身上既有东方人的谦逊,同时又有着西方人的自信。
二楼状况
寒暄过后,郭远航带领我等先参观一楼展厅,这里布置成了会场的模样,展板上写着这里要举办六人书画作品展。一楼侧旁的展柜内陈列着一些郭味蕖的部分著作,以及研究郭味蕖的相关著述。之后登上二楼,这里正在举办郭味蕖晚年作品展。郭远航边带我们参观,边向我们介绍着哪幅作品代表了祖父哪个时期的创作理念,他说祖父的画作在文革抄家之后基本没有返还,故很多早期作品都难以找到,而现在展出的一些展品大多是祖父返回潍坊后创作的。
二楼布展方式
郭味蕖夫妇照片
对于郭味蕖晚年的经历,郭远航用平和的口吻讲述着那段痛苦的历史,他面带微笑地叙述着那并不如烟的往事,而他的所讲却带给我以震憾。
郭味蕖书法
郭味蕖作品
我们在二楼还参观了一个小的展室,里面展览的乃是郭味蕖早年所画油画作品。郭远航说这些作品原本扔在屋中的角落没人重视,所以才留了下来。观摩这些油画,能够看到郭味蕖在西画创作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功底。
郭味蕖故居文保牌
郭味蕖塑像
进入故居
参观完画展后,郭远航带领我们去参观美术馆隔壁的郭味蕖故居疏园。穿过月亮门,眼前是精心布置的园景,此处的风格与隔壁的美术馆形成较大反差,而我更喜欢故居的一草一木所营造出的清幽。穿过院落进入一排平房,正堂上悬挂着齐白石为郭味蕖所写匾额“知鱼堂”。我没有向郭远航请教堂名的来由,以我的揣测,该堂号应当是本自惠子所言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以此可见郭味蕖的性格所在。
故居前院
这排平房的左手乃是郭味蕖返回家乡所居之处,郭远航介绍说当时此院已经住了好几户人家,故郭味蕖只能住在这不足十平方米大的房间内。我站在门口向内探望,里面的书桌很小,不知道他在此怎样作画。郭远航告诉我说,当时郭味蕖在后院又盖了一间专门的画室。
匾额
中厅
后院的面积较大,我感觉占地有三亩大小,院后方立着一块随形石,石前摆放着郭味蕖胸像,而石的后面应当才是故居的正门。在院落的左侧墙角盖了一间很小的房屋,我原本以为那里是厨房,郭远航告诉我这正是当年盖出的画室。透过玻璃向内张望,里面的面积更小,郭味蕖在这么小的房间内创作出了那么多的作品,其祖上乃潍县望族,他晚年回到家乡竟然在如此小的陋室内挥毫创作,他会是怎样的心态呢?
左侧为起居室
后院
当年盖的画室
画室内景
郭味蕖起居室对面的一间房屋如今改成了展室,里面展放的都是与郭味蕖有关的生平介绍资料,我端详着这位前辈刚毅的脸,更加觉得郭远航酷似其祖,于是我提出请郭远航站在郭味蕖胸像旁拍照,透过照相机的镜头看着他们祖孙,不知什么原因,心底却泛起一丝苦涩。在刘玉林的提醒下,我才想起了按下快门。
平房右侧布置成了展厅
祖孙
而后我们又回到了美术馆,郭远航赠我一册新出版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虽然此书我早已有备,但还是觉得郭远航赠我此书意义不同,于是我请他写上了题款。回来后翻阅该书时,才注意到本书乃是双色印刷,里面有许多郭味蕖的朱批。以此可见,那一辈人的治学是何等之精进,之谨严。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