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把要点【切分】开来
把要点【切分】开来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包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么个问题:把各种内容要点混杂在一起。其实很多学生也反馈过来说,自己也觉得,怎么都想不清楚、或者写不清晰,就是无论如何都突围不出去的感觉,也挺憋屈的。其实这个问题有解,那就是——
把要点切分开来。
大家听我讲课、或者写公众号文章,习惯性的表达常常是:首先、其次、然后;第一、第二、第三;一个方面是、另一个方面是……这是在做什么?其实就是把要点给大家切分开来,对不对?
这样我讲课或者写文章的时候,首先自己心里很清楚,就像有一张建筑结构图一样,知道现在是在哪个层面的哪个位置上面,其他部分有哪些已经讲过了,哪些还没讲,是沿着怎样的路径讲过来的,后面还要以怎样的路径讲下去……
那么大家在听、或者读的时候,也会是清晰的。
对于学生来说,暂时做不到这么复杂,处理不了这么多的逻辑层次和这么长的逻辑链,没关系,先从最基本的开始。
比如最近在讲阅读的时候,我说到,对于有待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我们要回到原文去找对应的词句:一方面,这些词句可能会分布在好几个不同的段落中,不要遗漏——这一点我之前就强调过了。
另一方面,最近我在强调的是,所找到的词句中可能包含着好几个要点;与此同时,可能有些词句又是重复的。那么,我们在汇总、整理和表达的时候又要怎么做?就要把这些要点切分开来呀。
如果是阅读一篇较短的文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原文中做好圈划之后,再用数字标记,把要点划分出来。如果碰到几处所谈的内容相似的,可以不标,反正文章短,能记得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
这样到汇总、梳理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些1-2-3-4按照顺序拉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是比较长的文章、乃至一本书,或者是在为某个课题寻找资料,反正就是体量比较大的时候,可以通过笔记来划分要点。
我一直建议大家使用白纸来做笔记,好处就是可以写得东一堆、西一堆……把相似的内容在纸面空间上汇聚在一起。还可以通过各种箭头,把各堆内容之间的关联表示出来。
刚开始记得乱也没关系,事实上一边阅读、查阅资料一边做记录,因为不知道后面还会发现些什么,有一定的混乱是必然的,也是好的,因为混乱本身就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大体上分好堆,最后再换一种颜色的笔,仍然通过做数字标记,把这一堆堆的要点拎出来,然后看看总共有哪些、是否在同一层面上、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分……等等,就能梳理得比较清楚了。
如果能把材料中的要点切分开来,那么下一步,在表达的时候就比较好办了。
比如回答一个问题,我以前说过,要先给一个起始句,也就是对问题的总括性回答;接下来,在具体展开的部分,就沿着已经切分出来的要点,一个个讲过去,讲清楚,就可以了。
并且在讲的时候,注意使用切分要点的连接词,其实就是我前面说的,首先、其次、此外,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给个切分要点的标记,自己心里清楚,读者/听众也容易明白。
说个实用范畴的:考试中的问答题,都是“踩点给分”的。怎么样才能最有效率地踩到尽可能多的点呢?把所有内容混在一起,写一大堆,肯定效率低下;把要点切分开来,1-2-3-4,跟分值对照一下,大体上就知道自己踩全了没;对阅卷老师也很友好,不是吗?
写文章的时候,也是如此啊,很多学生写讨论问题类的文章,常见的问题2个:
一个是车轱辘话,来去来回地说,我有时候会看到开头2段都在车轱辘的。把要点切分出来以后,一个点讲完了,就不要再回头啦,可以进入下一个要点了。就能很好地避免车轱辘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中间部分几个段落,层次混乱……就是前面说到的,学生自己都觉得写得很乱,怎么都理不清头绪。如果没有前置的梳理资料、切分要点的环节,我可以说,写的时候理不清头绪太常见了!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容易陷入对词句的、无谓的琢磨当中。思维里面只有一个个的句子,而没有句子之间的关联,没有段落的结构与层次概念,更不会有文章的整体感。
这就像潜水的时候如果耳朵疼,那就是耳压平衡没做好,硬撑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解决方法通常是:上浮,回到耳朵不疼的位置,重新做耳压平衡,在正确的姿势下、以恰当的速度,再次下潜。
写文章也是啊,退回到材料的收集与分析阶段,把要点切分清楚,然后再重新进入结构搭建、落笔写作……
总之,“切分要点”其实也是一种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思考、回答问题和写作当中都有用。
我在网易有道的合作伙伴曾经跟我说起过一个很好玩儿的例子。她儿子有一次说:你能不能帮我问问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然后说:
第一,有可能老师忘记把作业写出来了;第二,也有可能老师写了,但我没注意。
我俩看到这个表达都觉得好可爱。这的确是我教出来的学生,对不对?小朋友已经初步养成了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把要点切分开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