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需要极高的智商,高考拼的是努力,毅力和坚持,你怎么看?
高考肯定要比拼谁更努力,更有毅力。特别是二轮三轮复习时,春夏时节,人困马乏,早出晚归,隔天一考,两节课连堂,很多老师下课了还拖堂,就算是午休时间,全班还得做一套试题。
没有毅力,坚持不了的学生,会选择回家复习,这其实就是逃避,十多年来,我发现高考前两个月选择回家复习的,竟然没有一个考上211以上的大学。再说智商,其实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有很明显的男女授受效应。越临近高考,男生涨分越快,女生不升反降。
这虽然不是绝对现象,但是是每年都有的基本现象。还有些女生高一高二理科很强,到了高三二轮复习,考综合卷以后,明显后劲不足,很吃力。有时我们甚至希望高考在四月份进行,因为那时很多女生能考上高分,而到了六月份,女生的理综成绩每况愈下,基本上能被名不见经传的男生超越。高考需要努力和坚持,有些学科也需要智力支撑,如果学生既有智力又能吃苦,那考上211,985类高校是八九不离十的。
故事分析一:
作为一个经常在课堂上反应不过来、跟不上老师节奏的人,很明显,我并不聪明,智商不高,但我高考达到了985/211层次,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证明?高中课堂上,限于自己的智商,哈哈哈……不怕被嘲笑,实话实说,很多知识,尤其数学和地理,我在课堂上没法完全消化;老师提问题,我绝对不属于最先回答出来的那一类,甚至别人都答出来了我可能还没答出来。
还有,众多学科中,我只有生物还算拔尖,几乎满分的那种,但后来我选的文科,没有一点优势啊——我不定期会彷徨、沮丧、感觉很挫败,难免的。但每当我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时,我果断告诉自己、暗示自己,不能任由负面情绪滋长,更不许被它们左右。为此,我每天都写日记,从小学就开始写,高中更是雷打不动,每天都写,有时候一天写几篇。
在日记里,我分析自己,鼓励自己,鞭策自己,警醒自己;在日记里,我也会回顾一天所学,检查知识点是否理解是否牢记,记录学习感悟和心得;在日记里,我还描绘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不断明晰自己的目标。我不断地与各种负面情绪抗争,虽然总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与自己的斗争,从来没有一劳永逸,因此,这个过程会经常反复,需要对自己有极大的耐心,还有不可或缺的信心。
我在自己的一些日记本地开头页,都会写上“三心二意”四个字,意思是:只有耐心、信心、细心,才能如意、得意(并非骄傲)。所以,高中三年学习历程中:我在态度上是无可挑剔的,非常自觉,非常主动,比如老师要求的、建议的,我都会放在心上并在实践中去尝试、检验,至于作业什么的,我很清楚作业的目的和重要性,因此我从来不敷衍自己;我在执行上是非常到位的,制定合理的计划之后,必然会一丝不苟地去执行。
比如中午必须做一篇完形填空并且核对答案、分析对因错因、归纳整理,然后一点半到两点半必须在寝室午睡;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该吃的吃,比如正餐,不该吃的绝不吃或者很少吃,比如零食;下课要么休息上厕所,要么回顾或者预习;包括寒暑假,我都会早起趁干扰因素少的时候,把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其他时间不学也罢,能学就赚了,日记也要写得……不一而足。
整个高中三年,我习得的最大感悟是:学习,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认识自己、掌控自己——认识自己越深,与自己相处越和谐,学习这件事情的难度也相应会越低。简言之,除了个别智商真的高或者低以外,剩下的都差不多,而决定这个群体高考成绩高低的,主要是以下因素:能控制冲动、延迟满足;能在顺境和逆境中自我激励、百折不挠;能在任何处境中自我调节排除各种干扰使自己专心致志;能目标明确并充满希望;最后,你能相信自己并全力以赴。
故事分析二:
本人上海985毕业,出身上海农村,从小学习按部就班,不做课外延伸作业不补课,该玩就玩该睡就睡。初中保持在班级前十从未得过前三,期间得过某县级化学竞赛一等奖,中考前摸底考年级前十(总人数两百),得以直升最近的重点高中的强化班。高中玩性升级,天天踢足球到天黑,成绩稳定下降,到高二第一学期末排名年级三百名(总人数将近六百),家母被学校招去谈话,此后痛定思痛,收敛玩性强攻高考。
到高考前的摸底考试,获得物理班的第二名(总人数四百),最终填报志愿只填了心仪的985高分专业,并在03年非典年份高考中小幅发挥失常的情况下成功录取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回首当年的自我救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认清自我:我的底子还不错,但不属于拔尖,没有偏科,数学好经常年级第一,历史地理生物也得过年级第一,英语中上,语文中下等,物理化学中上。
可以建立一超多强的学科成绩特色,以点带面进入正循环的提升轨道,由数学带来自信心扩散到英语物理,补缺短板语文,这样下来,总分不会差。二,深入学习,高二暑假,我啃掉一本英语两千页的英语语法宝典,高三寒假,我做掉一本江苏物理题海,两科都有突飞猛进的提升效果,一直受用到大学一年级。三,保持竞争意识,结交优秀的同学很关键,互相监督影响,保持良性竞争。
我在高中的三个好朋友最终都考取了心仪的985高分专业,这是不多见的小群体,但又是那么水到渠成的自然。回到问题,高考真的不需要高智商,只需一般的在线智商,贵在努力在刀刃上,要认清自我,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保持竞争力为目标而战,一直努力直到取得胜利。另外附赠进入社会的感悟,这跟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我凭着母校光环多次在企业招聘中杀出重围,但一直工作成绩平平,无法带给我理想中的回报。
再回首高考岁月,发现丢失的正是当年的感悟,没有认清自我并且深入思考,蹉跎岁月泯然众人。高考不是终点而只是拉开人生高潮之前的序幕,永远不要停止思考和追求,每个人都是无限潜力的。正如我,人到中年,毅然离开舒适区,为了自由而战,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灿烂...
故事分析三:
当年我上高中时,非常努力,学习习惯也非常好,方法也得当。可以说,如果现在的孩子用我的习惯和方法学习,成绩会提高一大截。可是,最后我才考了一个全国排名100名左右的大学。当然,我是95年高考,那时候高校还没扩招,全国大概招生90万学生左右,只有现在的1/10,我们县教育质量在郑州市的区县中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在我们这一届之前。
所有想从我们县考上大学的都要上四年,我们这一届爆发了,总共上线103人,其中应届生竟然有30+!包括一个清华的一个复旦的,尤其是上复旦的,是我哥们,高考全县第一,平时吊儿郎当,就不咋学,高中的书发下来,随便翻翻,题就会做了,不服不行,这充分说明:虽然勤奋重要,但智商更重要!前几天,无聊,我还花钱测了一下我的智商,124,在所有人中排名前10%。即使这样,我老觉得我这哥们比我聪明得多!
我儿子从小聪明,小学六年级没上,直接跳级到我们当地的超级中学(2400名学生每年清北能考上五六十个吧,基本都是985、211),初三和北大签降至一本线协议,今年如愿进北大新科,学计算机,高中整天在外面培训、比赛,就是不努力,能把我愁死,用他们教练的话说,如果努力,早就直接保送了,结果最终成绩全国50多名,银牌,很不幸,往年前60都是金牌,保送,就他们这一年金牌只有50个。
由于第一年强基招生,以前签的一本线协议也作废了,需要高考,有竞赛成绩可以降分。我给算了一下,这货高中断断续续也就上了1年零两个月,回归高考后,一开始还指望着政策能对他们有照顾(家长们想让教育部“老人老政策“),也没好好学,真正努力的也就几个月,即使这几个月,晚上回家从来不学,休息日也从来不学,还好结果还不错。其实他刚进高三时全年级垫底(好像搞竞赛的很多都这样),几个月下来直接提了200分。
孩子小学奥数是我教的,所有东西只要学了永久不忘,不像大部分学生也就记上半个月左右就还给老师了。孩子的高中竞赛老师给孩子不太专业地测过智商,说应该超过140,根据我自己的智商,我觉得有一定可信度。根据我接触的各种人,我感觉能考上清北的孩子智商应该都在135以上,否则,再努力也没用,当然,在智商相同的情况下,努力+方法得当肯定考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