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微写(4):《古诗三首》
随文微写(4):《古诗三首》
执教 刘老师
教材分析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诗都是关于秋天的,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每首诗选择的景色,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山行》选择的景物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有白云时通常有蓝天,杜牧眼中的秋天是白、蓝、红等搭配,色彩明丽,是值得去山里观赏风景的时节,充满了生机,没有凄凉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从写法上看是远景、近景相结合。
《赠刘景文》选择的景物是凋谢的荷花、枯萎的荷叶、开残的菊花和枝干、金黄的橙子、青绿的橘子。前后的景物形成了对比,前面作者是说荷尽菊残依然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者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这里的“橙黄橘绿”虽然并举,但实际偏重于橘。橘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更深的意义,屈原的《橘颂》让橘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象征着忠贞高洁,遗世独立,横而不流等品质,橘也成为文人雅士竞相歌咏的对象。
要理解作者表现的情感,就要知道写作的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刘已五十八岁,苏刘两人往非常密切,苏轼非常看重刘景文的才能,认为他是“慷慨奇士”,以其之能可以作“国士”。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这首诗就是苏轼赠送给他的诗。
这里苏轼选择橘子,既有对朋友刘景文的勉励之情,也有对朋友品性的赞颂之意。所以本首诗既表现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又有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选择的景物是秋风、梧桐、灯光。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来烘托诗人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的正常顺序是先看到篱笆处有灯光,后猜想那是儿童夜捉蟋蟀。
这里捉蟋蟀有三层意思,一是猜测远处人家的孩子兴致高昂地捉蟋蟀;二是作者之所以猜测捉蟋蟀,与自己“动客情”有关联,应该是想起了自己儿时晚上抓蟋蟀的事情,更增加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三也可能是想起了家乡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戚家的小朋友晚上抓蟋蟀。这样的猜测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此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几首诗时,只讲了《赠刘景文》的写作背景,因为这首诗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而另两首诗不需要了解背景也可以读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所以重点就是读背及理解诗句的意思。相比较而言,学生觉得《山行》最简单。
品读诗意: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
寒(hán)生(shēng)处(chù)晚(wǎn)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3、请你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倾斜。
坐:因为。
红于:比……更红。
4、回答问题。
(1)这首诗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这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随文微写:
本单元后面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都是写秋景的文章,《山行》也主要是写景色的,所以用古诗改写美文时选用了《山行》。这次改写是学生自由写作,老师不再做指导。
学生练习展示:
山里旅行
三年级 王木林
(谷朗乐)“白生”应该改为“白云生起”
相关链接
看图写话原创课堂:以“妈妈不在家”为话题(编写故事时“一波三折”的第二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