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篇赏析《织席记》 孙犁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这和高、蠡一带的线子市,真是异曲同工。妇女们从家里把席一捆捆背来,并排放下,她们对于卖出成品,也是那么急迫,甚至有很多老太太,在乞求似的招唤着席贩子:“看我这个来呀,你过来呀!”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制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得那么俊,穿得也很干净。普遍的终日的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爱的特点。她们穿得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在一爿烧毁了典当铺的广场上,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在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也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候,是“掘地梨”的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敌人决堤放了水,两年没收成,抓夫杀人,男人也求生不得。敌人统制了苇席,低价强收,站在家里等着,织成就抢去,不管你死活。

一个女孩子说:“织成一个席,还不能点火做饭!”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

她们说:“敌人如果再呆一年,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那天,一个放鸭子的也对我说:“敌人如果再呆一年,白洋淀就没有鸭子了!”

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着人民的劳动。每逢春天,穷人流血流汗帮地主去上泥,因此他家的苇才长得那么高。可是到了年关,穷人过不去,二百户穷人,到地主家哀告,过了好半天,才看见在钱板上端出短短的两截铜子来。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一九四六年

孙犁擅长描写河北白洋淀的水上风光,勾勒白洋淀一带的女子形象。这篇《织席记》,以近乎速写的笔调,记叙了白洋淀织席女子的劳动场面和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作者要写的是织席,但是偏偏从他处着笔,先从南几县的线子市写起,写女子们怀抱着棉线,从四面八方的乡村匆匆赶来,急急地出售,买回棉花,又匆匆而归。作者描写了一个细节:“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然而直到回家的路上,“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这个小小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充分显示了乡村女子的辛苦和艰难。

写线子市上的女子,为的是给织席女子作铺垫。作者来到端村,这里的席市的情景,和上文写到的线子市,“真是异曲同工”。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乡村集市的风情,表现出织席女子们急于卖席的急迫心情。因为她们只有迅速卖出席子,才能再到苇市买苇,当天回家解苇,甚至轧出眉子,赶制好下集的席子,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挣得生活所需。织席女子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采用了类似电影中的快切手法,只用了两个过渡句,就从席市的场景迅速转换到织席的场面:“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

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终日的劳作,并没有销蚀女子们的俊俏和干净,没有磨去她们劳动的热情和乐观的天性。她们没有过高的奢求,“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一件花褂子”。

作者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织席场面:在广场上,“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女孩子们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说“现在是享福的时候”。

写这样的劳动场面是为了和下文提到的不久前的岁月作对比。那时,日本侵略者正蹂躏着白洋淀周围的村庄,“是端村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敌人决堤放水,导致两年绝收;敌人统制了苇席,低价抢收,“不管你死活”。

抗战胜利了,织席女子们“绝处逢生”。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使织席女子们“收获很大”。政府还将苇田分给穷人,使人们有了“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这样,彻底打破了少数几家地主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不再使他们能“高价卖苇,低价收席”,穷人彻底翻了身。

这篇文章取材虽小,但开掘颇深。就像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作者凭着敏锐的眼光,从寻常的苇席中,从织席女们的平凡劳动中,发现了并不寻常的时代巨变和社会进步,给那个新旧交错的时代保存了一幅珍贵的留影。

(0)

相关推荐

  • 散文赏析:《织席记》| 孙犁

    巴金和孙犁被誉为"现当代散文星空中的双星",文学界更有"南有巴金,北有孙犁"之说.由此可见孙犁在当代散文创作中所占有的突出地位. 要求有真情实感,反对虚伪矫饰, ...

  • 白洋淀的女人们

    读中学的时候学过孙犁先生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是那种读过就忘不了的篇目.水生嫂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宁静的院子里,坐在如云朵般的苇席上编席子,等待去区里开会的丈夫回家.这情景印象太深了! 水生 ...

  • 精文馆‖谷文心《芦苇丛中谱写不朽篇章——读孙犁先生《白洋淀纪事》有感》批评

    芦苇丛中谱写不朽篇章 --读孙犁先生<白洋淀纪事>有感  约读书房大观园校区推荐 谷文心(六年级) 静坐在窗台边,感受着阳光的气息,沐浴着玫瑰花的清香,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开始了<白 ...

  • 孙犁《采蒲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采 蒲 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人民赖以活命的粮食,鱼米之乡就变 ...

  • 【总第582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读孙犁《白洋淀纪事》有感

    [郭进拴原创]读孙犁<白洋淀纪事>有感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42年加入中 ...

  • 散文名篇赏析《黄山记》 徐迟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 ...

  • 孙犁:织席记

    孙犁 (作家) 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得那么俊,穿得也很干净.普遍的终日的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爱的特点.她们穿得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 ...

  • 散文名篇赏析《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 ...

  • 散文名篇赏析《新年悬旧照》 孙犁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爱照相的.中学读书时,同学同乡,每年送往迎来,总是要摄影留念.都是到照相馆去照,郑重其事,题字保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学生,特别注意.凡是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 ...

  • 散文名篇赏析:《静虚村记》贾平凹

    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 ...

  • 散文名篇赏析:《心灵的对白》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想要的,到 ...

  • 散文名篇赏析:《美的导师》席慕蓉

    ​           席慕蓉 ​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虽然 ...

  • 散文名篇赏析《天山景物记》 碧野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