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农村

离开农村已经二十年了!

身上农村人的影子已经越来越淡,城里人的气息越来越浓。看看自己现在的城市生活,回望父辈一代的农村生活,我时而庆幸时而悲伤。

庆幸的是自己的肉身逃离了农村,享受了城市生活的富足;悲伤的是自己的灵魂脱离了农村,隔断了精神世界的根。

和父辈比较,我不知道到底谁过的更是生活。

(一)父辈那代,农村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过的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而又清贫的日子。

一家几口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个村落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之间的关系则盘根错节,或者是同宗,或者是亲戚,至少也是几十年的邻居。彼此熟悉到可以互相说出对方的家史,和谁家是亲戚,谁家的儿子娶了隔壁村谁家的女儿等等。

村与村之间也被婚姻嫁娶等原因连接起来,织成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连接各家各户。

每家都有一个院子,有几亩几十亩地,这是农村人最重要的资产,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资本。房子为农村人提供住所,除了用来居住,还用来储存工具和粮食,饲养家畜。土地是农村人的命根子,种植粮食和蔬菜,提供饲养家畜的饲料,是村民生存的基础。

父母对子女,如果是儿子,最重要的是要给他盖一所房子,准备彩礼娶媳妇,许多家庭穷尽一生为此负债累累;对女儿,则是从婆家那边想办法多要一些彩礼,谁家女儿的彩礼最多,谁最有面子。重男轻女在农村很普遍。

父辈那代农村人的主业是种地,副业是养猪养羊养鸡。春耕秋收,农忙时节大家早出晚归,播种,除草,收获。种地打的粮食,一部分交公粮,一部分满足自家口粮,如果还有多余的,会卖给粮站补贴生活;养猪养羊养鸡等家畜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给家庭提供了肉类和鸡蛋,在食品匮乏的岁月尤其宝贵;另一方面卖猪羊鸡所得的钱,是农村家庭重要的现金来源,孩子读书,购买日用品,人情往来,都需要钱,需要家庭主妇的精打细算。

闲暇时候,关系好的家庭彼此串门聊天,推门就进,不用敲门,不用提防,家长里短,就是一个晚上。

某家有婚丧嫁娶等红白之事的时候,宗族亲戚和关系好的邻居们都会帮忙,男人做力气活,女人洗洗刷刷做饭菜搞卫生。间或有孩子插科打诨,玩玩闹闹,整个院子人声鼎沸,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时每个村子都有小学,五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两个班级,每个班级有三四十人,老师多是本村的编外教师,既教学也种地,是教师也是农民。老师水平不高,但在农村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偶尔也会体罚学生,如放学后留下不让回家吃饭,罚站,生气时打几巴掌等。但与现在不同的是,从学生到家长,大家都觉得老师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若是因为这个去告老师,会让本村人笑话甚至不齿的。而且学校的老师不但是孩子的老师,可能也是自己的叔伯兄弟邻居,管教学生也是爱护学生。

父辈时代的农村,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大部分的活动范围都限于本村和隔壁的几个村子,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甚至乡镇。我的爷爷在我记事时起就不记得他离开过村子,要么在田间劳作,要么在家里干活,去邻居家串门都很少;我的奶奶甚至很少离开过家门口方圆几百米,主要是做饭洗衣,收拾家务,闲暇时候和邻居们在门口聊天。

多数人就像我的爷爷奶奶,在村子里过完了一生,默默的来,悄悄的走。

(二)我这一代,或者说我本人,离开了农村,走向了城市。远离家乡,过的是开放竞争,日出而作日落却未必息的日子。

一部分人考上了大学。生活的区域不再是小小的村庄,是小区,是商场,是都市。工作的地方不再是农田,是办公室,是商务楼,是钢铁森林。

和父辈相比,农田变成了word、excel和ppt,手里的锄头换成了键盘。产出的不再是粮食,而是各种商品工业品和服务。每月拿一份工资,然后还房贷换车贷,给孩子补课,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钱”。

另一部分人没有考上大学,选择了打工。依然是背井离乡,农田变成了工地,田野变成了厂房,锄头换成了挖机。混的好的,比上过大学的还要富足。混的差的,刚够温饱。

相同的是一家一户鸽子笼,或买或租,但都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再也没有了宗族,没有了亲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淡漠。

(三)人的一生最珍贵的是什么?

是房子,是工作,是事业?

是父母,是亲情,是家庭?

我走向了城市,父母留在了农村,相隔千里。一年只有一到两次几天团聚的日子,与父亲当年照顾爷爷奶奶相比,我亏欠父母太多了。

这是终身的遗憾。

如果可能,我更希望在某一天,回归农村,回到那个院子,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过家长里短养鸡喂鸭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