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繁华——追忆宜陵老街
【往期回读】
逝去的繁华
——追忆宜陵老街
钱国耿
在我一周岁时,父母离异。我自幼就随母亲从镇江到宜陵外婆家生活,从儿时、读私熟、念小学、上初中、直到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都没有离开过宜陵。所以,我一直视宜陵为我的故乡,虽离乡30多年,但故乡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浓厚。
今年6月与9月,我有幸与儿时好友戴邦奎、张生宏在时宏老师的陪伴下,两次去古镇宜陵游走,用照片纪录下故乡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伤感颇多。发此拙文,希冀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吾辈老矣,希望年轻人能尽所能,为父辈的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
宜陵镇过去很小,只有一条1公里左右的东西向街道和一条500米的河南街,3000多户人家,是居委会建制,隶属宜陵人民公社管辖。本文以照片为引,由东向西,追忆宜陵过去的历史。
这是宜陵镇最东头原食品站门前的一条路。过去是一条真正的“路”,现在已没有路的痕迹了。在计划经济时代,食品站可是个红得发紫的单位。老百姓有病人要买二两猪肝,有媳妇生养,要买半挂肚肺,没有站长写的条子是买不到的。
如今的食品站大门。
一个门内原来是玻璃厂,后来是工业公司。
先说玻璃厂。上世纪60 年代有个叫桂宝庆的大能人,在宜陵镇办起了方圆十多里赫赫有名的玻璃厂,有100 多工人,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厂了,上下班拉气笛,年轻人都能以进这个厂为荣。
再说工业公司。上世纪90 年代,不知何故玻璃厂没有了。当时乡镇工业有个管理部门叫工业公司。宜陵工业公司就设在玻璃厂这个地方。当时我在江都县委办公室工作,宜陵工业公司在朱恩奎的领导下,是江都办得最好的一个工业公司,整天门庭若市,上门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
宜陵镇原来有河南街、东大街、西大街,后来东大街和西大街合并称为“中陵街”,河南街则和打通向北的街道称为“文星街”。
由于镇子太小了,来的人少,在镇上住宿的就更少了。旅社只有两进房子,几张床。
大会堂、文化站曾是宜陵镇的文化中心。记得宜陵大会堂曾是全县第一家实行“县乡联营、敞门入场”的试点单位,由县影剧公司派人来管理,观众买票后不要检票直接自己找座位坐下,中途有人抽查验票。
大会堂西边是文化站。当时文化站是前后两进,后面一进是楼房。我在后来的宜陵镇(由公社改为乡,后又改为镇,原来的小宜陵镇则分为几个居委会)当宣传科长时,吴林原做文化站长。当时的文化站长很牛的,组织部的任命,人事局的介绍信。工作上的得意之作是利用镇政府的围墙,做了10 多块的黑板报群,作为宣传阵地,由文化站每月更换一期。全县各乡镇都来参观学习。
原来东街最热闹的一个码头之一,居民淘米、洗菜、洗衣服、吃水全在这里。
这是马家巷码头。
马家巷还保留着条石街。
拜访90高龄的孔繁棣老师。
原宜陵派出所。
刘家茶水炉已经面目全非,原来是门市房,冲水的人很多,生意很好。
当初供销社的批发部可了不得!原来的大门楼没有了,房子全倒了。在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全要凭券供应。白糖、香烟、肥皂、老酒等,门市部的经理只能开小后门,要特别紧俏的,数量大的就要找供销社支书或主任画条子开大后门,到批发部来买了。
当时一排边全是铺搭门,前面全是修自行车的,后面有2 间是综合社的办公室。综合社是解放初期由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后来国家都承认职工是属大集体性质。这对老职工的生活待遇也有个交待了。
药店地处文星桥北东首,属公私合营性质,前身是韩家“大有堂”。
笔者在中陵街中间文星桥口北首留影。
笔者发小、同学、好友张生宏在中陵街中间文星桥口北首留影。
新华书店已经在西街东头一个小巷子边上了。我记得当时经理姓朱,我刚初中毕业时,还在那里做了一些时候临时工。教科书打包,就在那里学会的。
这个地方原来是宜陵唯一的一个浴室,属供销社的。
浴室对过的巷子。巷子的西边原来是邮电局,后来是宜陵镇居委会。1970 年6 月,我第一次拿到介绍信到综合社报到工作,就是在居委会由当时的文书周靖开给我的。
当时是宜陵镇最大的一个饭店,前后有三进。一般人是没有钱进去吃的。虽说饭店就在我家巷头上,我都没有印象进去吃过饭,因为家里太穷了。
原宜陵饭店西边的一个过道,进去一直向北,就是我工作前租住孙家房子的地方。
原租住房巷头留影。巷子北边是郝建红家,她家西边就是我的住处。原来是一片空地,现在全部砌成房子了。
这是我家住的租住房的西边一间,一共三间,两家合租,堂屋公用。原来不是这个样子,后来改造过了。
我参加工作后自己砌的小五架梁房子就在这个巷子内,巷子西边就是戴邦奎家。
与戴邦奎在戴府前合影。
戴邦奎家珍藏的“东陵圣母祠”碑。
这是原宜陵十三个半庙之一的“东岳庙”所在地。
兹云寺在原址新建,原来这个地方是物资站。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单位。老百姓砌房造屋,买木材、华梢都要凭计划到这里来买。木材只能买0.3立方左右,要能买到0.5立方就了不起了,想买1个立方简直是天方夜谭。
现今宜陵西街。
好友李世忠家的锅灶,现在城里已经很难见到了。
宜陵是千年古镇,自有它繁华风流之时。文中所记,不过是我少时的琐屑记忆。因为回乡只有两个半天时间,只跑了沿街的地方,还有好些没有涉足,特别是街后面的值得回忆的地方基本没有去,有待乡亲补充。结篇之际,我衷心祈愿,我的故乡宜陵能够传承过去的荣光,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如有知音愿意交流,可用实名加我的微信: tiger05142012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