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处露秋寒霜降

张浩/摄

文 | 张听雨

“秋处露秋寒霜降”,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10月23日,北京民族乐团在农历节气当天,由指挥家汤沐海演出了霜降主题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北京民族乐团2021音乐季的闭幕音乐会,也是第四届“中华四季”系列音乐会的收官之作,音乐会从选曲到表演都有着一定的趣味。

霜降时节是晚秋之余晖,这之后是凛冬将至,卢亮辉的《冬》作为音乐会的选曲第一首在此时显得尤为扣题。作品选自作曲家的《春夏秋冬组曲》,《冬》这一乐章音乐形象鲜明,织体形象且热闹,音乐中描写大雪纷飞乃至冬风凛冽的“绘词法”比比皆是。配器显然是这部作品的见长之处,作曲家善于使用适宜乐器的音区表达特定的音乐形象。其他的几首似乎和霜降也并无联系,不过编排是有线索的,线索便是经典与新作的对话。

这两年一直关注北京民族乐团的委约新制,他们的这些创作重风俗而不媚俗,作品的浓郁北京风情与多样形式是最吸引我的。这场音乐会中的《大运河》第二乐章“漕运沧桑”、《中轴》第三乐章“正阳雨燕”、《燕京八景》第八乐章“西山晴雪”都是从近年乐团的大型主题创作中选取的。《燕京八景》由有着丰富民乐写作经验的关迺忠所作,“西山晴雪”显然是当下季节最为应景的一“帧”。作曲家是“老北京”,可以听出作品对北京音调运用的游刃有余,勾勒民俗之余也展现出京韵之雍容大气;关迺忠同时是很有经验的指挥,作品之中许多独奏与乐队的平衡关系都把握得炉火纯青,这也正是民族管弦乐中很难做到的。作曲家郑阳的管弦乐作品经常能很好地平衡演奏的技术与效果,这段“漕运沧桑”雄浑有力,唢呐与笛子的两个主题似乎都带有一定的循环性,仿佛代表着流水不腐,时间永无止息。赵曦的“正阳雨燕”有着朦胧丰富的色彩,许多地方的音响如水彩画般斑斓绚丽。《中轴》曾在许多指挥家棒下演绎,这其中包括张国勇、谭利华、许知俊等知名指挥,这次汤沐海的版本速度较之笔者听过的其他版本速度更快,更强调作品的流动性。

《滇西土风三首》分为“阿佤山”、“基诺舞”与“祭祀、火把、烈酒”。作品的音调许多地方来自滇西的佤族与基诺族,而富有想象力的音响凝聚显然直出于作曲家之胸臆。郭文景擅长的史诗感塑造在与民间音调结合后有着独特的张力,音乐自始至终能紧紧攫住人的内心。谭盾的《西北组曲》是1985年受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陈澄雄委约而作,作品改编自作曲家的舞剧《黄土地》。作品在当时体现出对民族管弦乐队的积极探索,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全曲西北风情浓郁,又有着谭盾一贯葆有的趣味性。音乐会前后几天,恰逢北京国际音乐节为郭文景与谭盾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与他们的“少作”对比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一直以来,郭文景不刻意追求风格的豹变,而是向内深耕自己的内心,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个人特点。《滇西土风三首》第三首“祭祀、火把、烈酒”作于2008年,与前两首相距15年,而作品风格的统一与震撼力的统一也引人深思。谭盾在《西北组曲》之后选择了风格上较为剧烈的转向,而出色的乐感、对于刻意违反听众心理的期待等等特点彼时已初见端倪。作曲家对风格的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他们的风格。

演绎上,《西北组曲》我以为是全场最精彩的一部分。乐团音响层层递进,弹拨灵动轻巧,吹管的张力也十分充分。汤沐海的指挥特点是抓大放小,能于瞬息中完成戏剧化与抒情性的转变,左手微妙的点化勾勒出民族韵味的色彩与感觉。汤沐海在民族管弦乐上的演绎常被他的交响乐、歌剧造诣所遮蔽,实际上他对民族音乐也做过深入的研究功课。近年来北京民族乐团着力邀请在业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执棒乐团,这种为乐团带来新的音乐火花的艺术方针无疑是值得嘉许的。

演出亦有白璧微瑕。有些地方的技术表达与整体音响平衡略失偏颇,例如《阿佤山》中几段拉弦给管乐伴奏,拉弦显得过于羸弱,未能达到应有的平衡。此外,乐谱及节目单信息等细节也尚需更加仔细与考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