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平 | 咱农家的大学生

【往期回读】

咱农家的大学生

刘志平

作者刘志平先生:1955年3月生,江都小纪人,现居外市。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作品二百余篇散见于《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雨花》《青春》等刊物。部分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文学创作奖。

咱家三代贫农,祖祖辈辈没文化,不识字,父母吃了一辈子不识字的苦,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到了咱这一辈,父母把我们兄弟姐妹送进了学堂,满以为在农家这块土地上下了种,总能长出个好苗,收获个把大学生。

眼啾着丰收在望。二哥成绩优秀,初中没考中专,一门心思想上大学,考上了60年代就是省重点的中学,当时有个说法:只要进了省中的门,只脚跨进了大学的门。二哥不但学习好,体育也出色,百米短跑、跨栏、跳远全市第一。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特长生,可以特招或加分进重点大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心仪的名牌院校。二哥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学校先把他作为体育尖子送考,参加体育专业考试。考试完毕,二哥成绩是全市第一,据招生老师讲,大哥已被南京体育学院录取,只等拿通知书了。

就在全家欢天喜地庆贺咱家第一代第一个大学生即将诞生时,文革突然暴发,大学停止招生,知识青年全都插队落户,再也没有上大学的念头了。

1977年恢复了高考,给广大知识青年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二哥“春心萌发”准备放手一搏,可这次却是母亲扼杀了他的希望。当时二哥已在市体委当教练,是国家干部,母亲说:你已有了这么好的工作,真的要把工作丢了去上大学,谁来养家糊口。当时我们四个兄妹还在乡下插队,生活很困难,二哥的工资是全家生活的有力保障。二哥为了全家,又一次与大学失之交臂。

改革开放,高考恢复,点燃了我上大学的欲望。小学文凭,知识浅薄,落后于人的我心有不甘,奋起直追,上职工夜校,学函授。因只有小学毕业文凭,不好报考大学。

改革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1983年高等自学考试开考,这种形式的考试,仿佛是为我们这些求学路上的落难者度身定制的。自学考试门槛低,无学历,无年龄限制,只要你有恒心,有能力,同样可以取得大学文凭。

国家改革开放,重视文化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这些营养不良的孩子终于赶上了风调雨顺、改革开放的好年代。当时学习文化高潮日渐高涨,仅小镇就有数百人参考。我们五人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互学互教,水平参差不齐,三个小学毕业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年龄最大的40岁,小的也已28岁,年龄跨度12岁。也有人笑话我们,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自量力。他们没有想到我们五人中四人自学三年就通过了所有科目,拿到了南师大中文系的毕业文凭。别小看这自考的毕业文凭,含金量还不低,国际上许多名牌大学也认可。文化层次的提高,给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成了我家的第一代的第一个大学生,而后一年二哥也被市体委推荐到天津体育学院上大学,还是带薪上学的,别提二哥那高兴劲了,快40岁的人,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儿女以及孙子辈都上了大学,从前祖祖辈辈是白丁,大字不识一个,只能在黄思村乡下那一亩三分地上整天辛苦忙碌。四十年来,咱家先先后后出了20个大学生。若不是改革开放,咱农家子弟咋能跃上龙门,进了大学的门?

更多作者作品,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