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 | 家有外婆,真好

【往期回读】

家有外婆,真好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太太有姐弟仨,她夹在中间,最不讨巧,也确乎是最没得到其父母平等对待的那一个。似乎不该由我来做这样的议论。她的父母是一对完全不该走到一起的夫妻,两人几乎冷战了一辈子。而在这场互不相让又未能最后了断的婚姻中,孩子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太太跟我生活了三十多年,我比谁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童年和少年时代所蒙受的那种因父母而起的创伤,几乎是用一生的时间也难以治愈的。

而在她彼时幼小而柔弱的生命里,唯一的暖意却来自她的外婆——一个裹了小脚不识几个字却有一副菩萨心肠的四川乡下的女人。这些年,太太絮絮叨叨地不知多少回跟我说起过她的外婆。虽然都是些不完整的片段,甚至显得零碎的镜头,但拼接起来,立于我面前的,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太太四岁时,外婆带她从无锡去四川,几天几夜慢吞吞的绿皮火车,不知过了多少个乌漆墨黑的山洞,小孩子害怕,一次次地钻进外婆的怀里……后来读小学,外婆又从四川来,在他们身边待了好几年。外婆有一双巧手,经常给他们做酸酸辣辣的四川口味的泡菜(一直到现在,太太还一次次地尝试着做那种外婆口味的泡菜);还找来一些碎布条,打好稀稀的浆糊糊骨子,给他们姐弟仨做鞋;午饭后,他们去上学了,外婆把蜂窝煤的炉门留一条缝,然后摊一张纸在上面烘蚕豆,等到放学回来,外婆会笑眯眯地捧一把烤熟了的蚕豆,给这个长得豆芽菜似的衣服穿得很单薄的女孩。太太说那时她很瘦,自四岁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身体的发育一直就比同龄的孩子要慢。说外婆那时候其实已经蛮老了,身体也不太好,有一次大概因为冲开水而烫伤了脚,外婆行走都很困难。但她闲不住,用一张凳子慢慢朝前挪,代替拐杖,还在做家务。那时候太太虽然年幼,但她能感觉到母亲对外婆并不疼惜(母亲有三个哥哥,她是外婆唯一的女儿,所以对她特别娇惯),父亲就更不必说了,他暴躁的脾气,好几次对外婆恶言相向。在这种畸形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女孩,内心的压抑使她与处境也不无凄凉的外婆贴得很近,她依偎着外婆,想从外婆身上取暖,外婆则心有灵犀地努力将这份爱,以她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出来。

太太十二岁的时候,外婆病了,干不动了,母亲让表姐送外婆回的四川。回去不久外婆就过世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陪太太返乡一次,她找到外婆的坟上哭得昏天黑地,一声声凄惨地叫着外婆、外婆。那场景我至今还能记起。

……岁月在我们的身后变魔术,一下子把我们都变老了。还记得自己躲在外婆怀里的事呢,怎么就也做上了外婆?——小外孙晃晃悠悠的,已是两周零四个月的小男子汉了。从他出生的那天起,这个外婆呀就没睡过一个舒坦觉。心全被他牵走了——先是担心他不会坐,后来担心不会站,再后来又担心不会走。这个过程里太太所动的脑筋想的办法和做的事情,我自然也是历历在目,就不一一展开说了。反正现在这能走会跑的小家伙,一天到晚跟屁虫似的粘着阿婆。阿婆带着他玩水,用塑料壶向放在客厅的金鱼缸里一次次喷水,衣袖弄得湿透;带着他玩泥巴,拔小草,在楼上露台阿婆自个儿开垦的那方小菜地上;还跟着阿婆手机里的视频,学揉面,用擀面杖压出圆圆的饼来;领着他一起涂鸦,几张似是而非的铅笔画,阿婆用胶带纸贴到了玻璃窗最显眼的位置,说这是朗朗(小朋友的名字)的作品。这娃儿似乎开口晚,先只是挤牙膏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现在能把三五个字连起来了,“大肥皂”,“小肥皂”,“宝宝睡的床”,“一早起来要刷牙”……但吐字还是含混,不利索,阿婆每天跟他妈妈视频,婆孙俩咿咿呀呀的总要“韶”半天。她不厌其烦地把一句话硬是说成五句话,反反复复地讲那几个关键词,这是有意识地在开发孩子的语言功能哩。

每回小外孙来家住两天,太太都会累得喊心口疼。吃的,喝的,玩的,每一样她都事必躬亲;小家伙东跑西窜的一刻不消停,太太就指哪打哪地一步步地撵着,分分钟不敢懈怠。

读过不少的文章,都是充满深情地写外婆。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外婆或就是一只暖暖的手炉一盏亮亮的灯。从太太如今奔走而忙碌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她慈蔼的外婆。而她投放在小外孙身上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爱呀,其源头莫非正是那个早已逝去的颠着一双小脚的外婆?!

2020年3月13日夜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

  • 卢旭升 | 廖老太太的压岁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压岁钱也呈现出水涨船高之势.这不,廖老太太就有点招架不住了.大年三十晚上,老太太愁的连饺子都没有吃好. 廖老太太的丈夫去世早,儿子也在给自己家盖房时,不小心触电身亡,不久儿 ...

  • 随笔:外孙像外公

    岳父在我跟太太认识之前就过世了,而对这从未谋面的岳父尊容的印象就只能来自于每年那几次扫墓时墓碑上的那张黑白照片了. 寡居的岳母是带孩子的一把好手,她能把两岁的外孙喂出肥润的"双下巴" ...

  • 平凡是生活,平淡是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市井伟大,人亦伟大

    没看过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前,最喜欢许鞍华导演的<桃姐>了,平铺直叙展开故事情节,同样的小人物的生活常态!只不过<桃姐>的落脚点是关注社会老人,而<天水围 ...

  • 王慧骐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读金实秋《蔬食记忆》

    --读金实秋新编<蔬食记忆> 王慧骐 老友金实秋先生是一位兴趣特别广泛的编选家,早年曾编过十几本各种类别的楹联汇总:后来专注于研究他的同乡汪曾祺,也写过和编过好几本书.更让人出其不意的是, ...

  • 王慧骐 | 鸟虽小,玩的却是天空

    鸟虽小,玩的却是天空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 ...

  • 张广祥 | 王慧骐先生的话,孕育了一本书

    王慧骐先生的话,孕育了一本书 张广祥 谁说说话不能使人怀孕的?王慧骐先生的话就孕育了一本书.感谢王慧骐先生! 到2021年8月21日,微信公众号"丁中广祥"顺利运行六周年了. 事实 ...

  • 王慧骐 | 父亲和他的“植保机械三部曲”

    父亲和他的"植保机械三部曲"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 ...

  • 王慧骐 | 写在扫墓归来

    写在扫墓归来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

  • 王慧骐 | 四个娃儿一台戏

    四个娃儿一台戏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 ...

  • 王慧骐 |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 ...

  • 王慧骐 | 阿祥的年

    阿祥的年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

  • 王慧骐 | 一得集

    [往期回读] "丁中广祥"2020年度运营分析报告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一得集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