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良知,为何有好人坏人在线收听

1521年,王阳明在浙江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三个字,他后来和弟子们极端严肃的说,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这三个字。但我们都知道,王阳明从1508年创建心学到1521年提出“致良知”这13年时间里,他讲学的概念、理论可真不是致良知三个字,心即理、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等等。

那他为何要说,他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是,“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有个特点,都有历史情怀。什么是历史情怀呢?就是尊重先辈,始终在先辈设置的圈子里转圈,很少跳出那个先辈划定的圈子去标新立异。我们注意啊,即使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开山鼻祖孔子,也是如此。他说过这样的话,老夫我是述而不作的。意思是,只陈述古圣先贤的思想,绝不去再重新创造概念。

可我们都知道,孔子创造了“仁”这个概念。但孔子自己却说,仁这个概念,从前的圣贤们早就说了,但只是不明确,我只是把它明确了。

所以,中国儒家哲学,无论是孟子说的“义”,荀子说的“礼”,这个礼是礼仪的礼,程颐说的理、天理,其实都在他们的前辈那里有了内容,只不过他们特意提出来罢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如此。他的所有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他之前的圣贤们都提过。那么,致良知也不例外,只是古圣先贤们提的不明朗。

致良知其实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良能”的结合体。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王阳明总结为一个:良知。由此可以再次确定的一点是,王阳明的良知包括两方面,孟子所说的良知和良能,一方面是道德感、一方面是判断力。

王阳明始终坚持。他的心学是直承孟子的,这就是证明。

我们来看下,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致良知,王阳明说,就是行良知,就是实现良知的意思。致良知就是行良知,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是行良知,行良知就是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就是我们此前所讲到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依凭良知的判断去行动。

致良知只是知行合一的一个细化,其实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如何知行合一,那就是致良知,如何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方法很简单:他在《传习录》中说,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当你遇到一个情境时,它立即会给出判定,是便是,非便非,你欺瞒它不得。你只需要依照着它去做,就行了。

由此可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有人问王阳明,人皆有良知,为何有好人坏人。王阳明回答,有良知,不能致,知行不一,就是坏人。

我们再复述一下,什么是致良知:当你遇到一个情境,良知会立即给出判定,依此判定去行,就是致良知。

1519年,王阳明用了不到五十天的时间,彻底平定拥有精锐二十万叛军的宁王朱宸濠。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击败强敌,这就是良知的威力。

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在这一功业面前,恐怕只是小儿科。

事后,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这样说道:“致良知,就是对境应感……”

所谓“对境应感”就是突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境合一,快速得出最佳应对的方法。

王阳明说,在突发状态下,最容易体现良知的宏大价值。平时不遇急事,从容不迫,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但危急时刻,呼吸存亡只在一念间,必须全神贯注,刹那之间,念头顿生,抓住这个念头,以良知判定,良知一判,立即行动,绝不容转念和思考。在这刹那之间,不欺良知,不忘良知,即能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知行合一。

这种论调似乎有点玄乎,但在王阳明看来,它确实是真的。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个巨大的能量源,一旦爆发,能改变宇宙。很多人之所以在面临突发危机时无法处理好,原因只有一个:良知被遮蔽,无法发挥威力。而遮蔽良知的,就是利害毁誉,确切的说,就是得失之心。

人一旦有得失之心,就会瞻前顾后,前思后想。结局就是没有抓住那个刹那之念,万事成空。

这就是致良知的法门,是万无一失的功夫。但有了得失心,抓不住那个念头,就成了“一失”,一失,就万无。

王阳明平定朱宸濠时,理所应当有得失之心。平定不了,朱宸濠造反成功,必会被朱宸濠反噬,王阳明三族就会灰飞烟灭。纵然可以平定,因为违抗圣旨来平定朱宸濠,所以仍有后患。

用王阳明的说法,当时真有一点心思考虑这些,之后的功业就是笑谈。

然而,在致良知的情况下,这一切都无足挂齿了。

当然,这还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的弟子王畿说,“死天下事容易,成天下大难;成天下事容易,不居其功大难;不居其功容易,能忘其功尤其大难。”

王阳明说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虽然创建了不世之功,但只不过是一时良知的应迹,也就是良知的发挥,过眼便为浮云,马上忘了。

良知还有很多事情要指引他的主人,过去的绝对不会留存在心,良知绝不会躺在功劳薄上美滋滋睡大觉,也不会陷在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从这点而言,良知它是特别理性,甚至说冷酷的东西,来一件事就解决一件事,解决完毕,马上忘怀。

人生就应该如此,这就是致良知的最高境。

致良知,只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诚”。真诚的对待自己的良知,不欺良知。按此方法,去一件一件事上练。其所提倡的“事上练”,本意即在此。磨练到最后,真诚无欺成为你的本能,不必考虑,不必运筹,面临情境,立即发动,这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了。

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些大利害、大毁誉过来,才能真正体悟良知的妙用,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

大利害、大毁誉,并非一定非要和江山社稷这种大事挂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大利害、大毁誉到处都是。针对某些人而言,无足挂齿的事情,对你而言恐怕就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努力致良知,形成惯性,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道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王阳明那句话“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他说的是对的,无论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还是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其实都是致良知的另外的表述。归根结底,王阳明心学的目的就是让人,致良知。

修习阳明学,也只是在修习致良知。

但我们都知道,阳明学虽然简易明快,可它毕竟是一种学说。一种学说,就必然有它的学习基础。不可能一上来,就让你直奔主题,致良知。那么,王阳明心学的修习基础,或者说是修习阳明心学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它就是王门四规。

(0)

相关推荐

  • 【学点哲学】浅读《传习录》

    文/李  俊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当今社会,恐怕但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 ...

  • 人,可以精,但不能阴在线收听

    人行走于天地间,最基本的是要有顶天立地,无愧于心的良知. 可以没有财富,不能没有底线:可以没有美貌,不能没有善意. 做人,心存善良,人不负我,我不负人: 做人,心向美好,少栽刺,多栽花. 相传,齐宣王 ...

  • [ ]良知与人欲的辩证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好,我们上一次讲了一个四句教,给出了我个人关于四句教的一个理解的维度,也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而已,供给各位朋友参考. 一.生命本能 越界即为人欲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在讲到王阳明也好,讲到朱熹也 ...

  • 人没有好坏,好人坏人,就看是不是你的人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给余导说商点个关注哦- 我们身为老板,要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是希望企业可以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明白,团队里面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有. 所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不管你是谁,只 ...

  • 林生斌再婚生女“人设崩塌”:不苛责好人,也别轻易原谅一个坏人

    浪漫的心境,你永远都值得拥有 文\如水.江左梅娘 6月30日晚,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林生斌在微博宣布了再婚生女的消息. 微博里,他说: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份喜悦. 他说,自己一直不想公布,害怕 ...

  • 如果每个人都有良知,世上哪来的坏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如果每个人都有良知,世上哪来的坏人? 导读: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筑 ...

  • 好人 坏人 不好不坏的人

    面对借钱不还.倒了不扶.好人未必有好报的诸多社会现象,人们信奉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击穿.常有人感叹:现在的好人越来越少了. 这个社会到底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这让我想到了相声大师侯宝林说过的一句话,他说: ...

  • 好人坏人,就差一个字,写的真好

    人和人,有距离,命和人,有规矩,人和心,有套路,失去和舍得,有你的,也有别人的,别人可怜你,自己施舍别人,套路不一样,但是说法也不一样,别把自己看的高贵,别看不起不起眼的人.人有套路,行骗的好话多,哭 ...

  • 好人坏人,分不清楚

    人的距离,浪费在不懂和放弃中,人的时间,耽误在看不清,看不起,看不惯,看不懂的世界,人的路,错过在无奈,放下,失去,舍得的路上. 很多是非,不是不懂,而是不会表达,很多路,不是不能成功,而是缺少坚持, ...

  • 毕业特辑(上)|人皆有别离,愿君长相忆

    2020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有过焦虑.恐惧.迷茫,但终于熬过最困难的时期. 6月是不同寻常的一月,它见证过太多青春的离别,同时镌刻着许多新的开始. 2020年6月,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也将迎来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