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令人骄傲得流泪的音乐故事,福州人不能不知道

“茶亭十番音乐”和“老天华”

作者:孟丰敏

本文已发表在《福建艺术》2017N0.3。

未经作者和《福建艺术》杂志许可不得转载和摘抄,否则视为侵权。

古老,这个词要怎样才能表达得令人肃然起敬又神往心动呢?当流传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乐曲响起时,那古老的魅力仿佛是天地的灵魂在歌舞,令人拍案叫绝。音乐是一种延绵不绝的、流动的时间生命,古老得像蓝天,不论多么老,都蓝得清新鲜妍,可致天荒地老、源远流长、万寿无疆的境界,所以福州的茶亭十番音乐有一个曲牌名称是《万年欢》。福州还有一家曾经被清宫廷指定为乐器定点制作的乐铺“老天华”。

当曾经埋没一时的“茶亭十番音乐”重新回到了艺术舞台,当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华百年老字号“老天华”也历经沧桑,恢复营业时,日新月异的福州城、新福州人,是否会骄傲得流泪?中国能维持两百年的老字号多数是食品行业,制作传统乐器的家庭作坊店能留存真是凤毛麟角。那么,你可知它们凤凰涅槃、悲欣交集的故事?

茶亭十番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陈英木说十番的“番”即“翻”,意谓翻来覆去、变化万千的花样。当年茶亭十番音乐的演奏乐器共十种,即逗管、琴、鼓、大小锣拔、云锣、笛子、柳胡、椰胡、狼串。后来随着音乐形式的发展变化、观众要求的提高,十番乐器有所增减。

下图:王道辉在击打狼串

若追溯它的起源时代,《四库全书》中收录了元代诗人范梈(福建闽海道知事)描述福州元宵的诗《元夕》:“危楼向暮倚层空,故岁今年不得同,记取合沙元夕节,满街箫鼓雨兼风。”

清朝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生动描绘了当年福州十番音乐团队夜晚在闽山庙里演奏时人山人海的盛景。最后一句说明那时学十番音乐的人是很多的,属于社会的流行音乐。那时但凡有节日、婚庆丧葬等都要请十番乐队来表演。表演基本以行奏、舞奏为主。

“茶亭十番音乐”,意谓福州茶亭街是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茶亭街在哪呢?福州洋头口(吉祥山)至南门兜的一段路(今八一七路的一段)称为“茶亭街”。

唐朝,福州古城(罗城)的南门外除了一条通往安泰河的河道外,都是稻田和池塘,通往郊外的台江区没有道路。宋朝因台江区商贸经济繁荣,从城内去郊外台江的人多了。路途漫长,不少行人口渴无处纳凉喝水,一位乐善好施的僧人建凉亭烹茶施舍过往行人。

后来人们延续了在茶亭免费供茶水给行人的善行。这里日渐茶肆林立,成了街市。清咸丰年间,茶亭街上建成乐善好施牌坊和茶亭庵,内设戏台。百姓在这里喝茶听曲,十番音乐演奏者就集中在茶亭街表演,因而冠名“茶亭十番音乐”。

民国,茶亭已成为南台(今日的台江区和仓山区)进入鼓楼的重要道口,狭窄的街道被拓宽,成为福州市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之一。据茶亭街的老依伯回忆,当年沿街两旁都是福州特有的棚屋建筑——柴埕厝。

这些棚屋临街的房间作为店面,后面则是作坊。每天街上此起彼伏着一段特殊的市井旋律——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声。逢年过节时,这些市井声就被喧闹、激亢、高昂的十番音乐声响所淹没,人们摩肩接踵地拥挤在道路两旁,踮脚翘首观赏行奏的十番音乐艺人的精彩表演。

因为茶亭十番音乐的兴旺,这条街上应运而生且闻名遐迩的两家乐器店“老天华”和“老天和”,也成为福州历史悠久的典型手工业街。

王道武、王增鑫的“老天华”乐器店内景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1990年和2006年,茶亭街历经两次道路拓宽改造,路两侧的老棚屋、历史老建筑被拆除,重新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骑楼房。曾经在此经营了几代的“老天华”和“老天和”承租不起这里的店铺而停止营业。聚集这里的十番艺人也在2006年时陆续搬离。茶亭十番音乐因此只剩下了招牌,没有了十番音乐爱好者的表演舞台。但喜爱十番音乐的艺人们长期在茶亭公园内表演,茶亭十番音乐传承人、省级非遗项目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老天华”第五代传人王道辉担任十番音乐团的团长。2017年,茶亭十番音乐研究会成立,十番音乐乐队的培训地点设在台江文化中心五楼,王道辉卸任后,音乐家张鸿雁担任团长至今。

下图:张鸿雁(左)和王道辉(右)

十番音乐特色

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州十番音乐是一个极具地方音乐特色的器乐演奏乐种,从舞龙灯的单纯打击乐发展为融合了吹拉弹唱各种管弦乐器的大型乐队。十番艺人们行奏时,随着乐曲律动形成简单舞步,乐队边走边演奏,属于街头流行乐。

据王道辉介绍,正常音乐是前半拍重音,但十番音乐强调后半拍为重音。为何如此呢?十番艺人们行奏时和着乐曲律动形成简单舞步,乐队边走边演奏,喜欢使用切分音,通常弱拍音改为强拍。

笔者看了福州的道教歌曲曲谱后发现,这些以十番乐器作为伴奏的道教歌曲,每首歌曲节奏都一样,即前八后十六音符为一拍。这样就把重音后移,而且连续几个小节都是一样的切分节奏。

这样的切分节奏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欢快的乐曲中,而且速度特别快。茶亭十番音乐的室外行奏特点因此特别突出,即激昂、高亢、热闹,才能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陈英木

国家非遗十番音乐传承人陈英木为了帮助笔者了解十番音乐的特点,刻意做出拉琴的动作,同时嘴里哼唱着旋律,旋律的节奏正是切分节奏一样,强调后半拍。打击乐手在敲鼓和锣拔时,脚步会相应做出舞蹈的动作。他说每当十番队伍穿街走巷时,高亢激昂的声响迅速引起方圆十里人们的高度注意,人们夹道欢呼、观赏,场面异常热闹。

王道辉说正因此,福州十番音乐也得到慈禧太后的垂青,曾经为给慈禧太后祝寿而进京献艺。慈禧太后听了福州十番音乐的祝寿歌曲《万年欢》喜笑颜开、赞誉有加。

福州十番音乐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乐器。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产生的效果让福州十番音乐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地方音乐,而且音乐特色识别度高。那么,这些乐器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就要提到著名的省级非遗项目老天华乐器店和福州王氏音乐世家。

王道武手中的鱼笛

“天华斋”的辉煌

随着茶亭街的改造,十番音乐的沉寂,茶亭街的乐器店“老天和”已全面停业,也为现在的福州人所彻底遗忘。而“老天华”为人们所熟知的原因和十番音乐有关。因为“老天华”的第五代传人王道辉长期组织十番音乐乐团演奏,福州地区使用民族乐器的演奏者要修护乐器,都要找著名的“老天华”传承人王道辉。

“老天华”原名“天华斋”,为何更名呢?“老天华”最早的创始人是清朝的王仕全。自幼酷爱音乐的王仕全自学各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演奏之余又开始专研乐器的制作。嘉庆六年(1801年),他在福州市台江区洋头口创办乐铺,名“天华斋乐铺”,从此开始了王氏家族的音乐传承。从王仕全、王师良、王右孙、王子燊、王道辉到王增鑫已有六代,算作福州唯一的地道音乐世家,且对福州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

“天华斋”的辉煌要从第三代传人王右孙说起。王右孙乐器制作手艺高超,曾制作几百件的传统乐器微缩版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银奖,声名鹊起,从此开始承接清宫廷的乐器制作业务。“天华斋”声望日隆,成为国内大名鼎鼎的乐铺。后来,这三百多件国宝级别的微缩版乐器或被人高价收购,或遗失,还有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搬走,从此一去不复返、杳无踪迹。

微缩版乐器(王道武提供)

为清宫廷制作乐器的王右孙曾推荐福州十番音乐艺人进宫献艺,为慈禧祝寿。慈禧看到福州十番音乐的曲牌“万年欢”万分高兴。茶亭十番音乐的独特切分音节奏、高亢激昂的旋律、特有的乐器音色,综合形成了福州特有的音乐特色,因此扬名全国。

王右孙成为福州财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名人后,希望改变后代手工艺者的身份,靠科举入仕光宗耀祖。在他的努力培养下,家中的前五个长子都学而优则仕,担任福建各地邮局的局长。而“老天华”的乐器制作,就靠王右孙培训一批学徒工维持。但王氏家族也有经验不外传的传统,所以学徒工们只能做初级的基础工,乐器的关键程序主要靠王右孙和其兄长等人把关。这时的乐铺依然名为“天华斋”。(未完待续)

下期解读“天华斋”到“老天华”的坎坷之路、扬名天下的绝技、王氏家族和“老天华”的不解情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