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这里,能激发阳气、祛除阴寒,爆发小宇宙!
大椎穴——位于颈根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地方。这里是阳经大会,是阳气升发的一个重要站点,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也是阻止风寒入体的第一道关口。
中医认为阳气一旦足了,就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搓按大椎穴,能激发阳气,通行全身。阳气激发,温煦身体,能克制体内的阴寒。治疗各种虚寒症,比如肩颈僵硬、风寒感冒、鼻炎、咳嗽等等。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如何搓按大椎穴呢?
大椎穴的临床案例
凡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而现头痛、恶寒、发热之表证,可针刺大椎穴,起到振奋阳气,疏风散寒,解肌发汗,驱邪外出的作用,为治疗伤风感冒之有效穴。
例一:姚某,女,成人。因外感风寒,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苔薄白。在大椎穴施以针刺,起针后并拔一火罐,起罐后,头痛遂止,鼻塞亦通,于夜间汗出热解,次日痊愈。
凡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气血阻滞,经络不通,发为痹阻,形成疼痛麻木之风寒湿痹诸症。大椎穴有通经络、和气血、散瘀滞、止疼痛之作用。对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及督脉疾病如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腰背疼痛等症也有一定疗效。
例二:一老妇,患臂痛不能举已十余年,自述因在野外坐卧湿地,感受风寒、夜露而得。症见周身倦怠,纳差,晨起恶心头昏,舌苔薄白,脉缓无力。施针肩井、肩髃、曲池、合谷诸穴不效。后因患疟疾针大椎穴,进针寸余,行烧山火手法,患者自述有一股热感自肩部直达患侧手指,针后不但疟疾未发,缠绵不愈之臂痛也随之而愈。
例三:患者周某,女,36岁。因产后气血未复,过早劳动,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时感脊背发凉有冷气冒出,项背常感冷楚不适,冬季虽重裘而不温,加之毛围巾防护亦不能御其寒。脉细弱无力,舌淡苔薄。经针刺大椎穴并用艾条灸治数次后,脊背发凉大为减轻,后又坚持治疗月余,数年之风寒背冷竟不药而愈。以后每遇风寒气候变化,亦无脊背冷楚不适之感。
凡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冷脉伏等阳虚欲脱的症候,以及寒邪中于肌表,阳气被寒邪所遏,不能外达,而呈现四肢厥逆,寒战鼓慄,脉微细或伏,皆可温灸大椎穴,以收回阳通脉、散寒救逆之功。
例四:1962年夏,正值麦收期间,曾遇一中暑阴症之男性患者,年约30左右,先伤于暑热之邪,后又在室内阴凉处休息而入睡,复感阴寒之气,以致阴气外束,阳邪内闭,营卫失调,醒后口不能言,心中明了,恶寒战慄,手足厥逆,腰背强直,脉伏而细数。先针大椎穴,后用艾条温灸之,半小时后,手足转温,诸症遂愈。
例五:患儿陈某,男,7岁。因吐泻过度,给予输液,但未及一半,患儿口唇发青,四肢厥逆,全身战慄、鼓颔,连声喊冷,覆盖棉被不能御其寒。改用艾条灸大椎穴,约10余分钟,寒战即止,又逾10余分钟,四肢转温,口唇变红,患儿竟揭被而起。
小儿为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盛,神气未充,肌肤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极易发热,热极生风,而致惊风抽搐。针刺大椎可治邪客于表、热极生风、惊悸不安等症。
例六:患儿高某,男,2岁。发热已20余日,昼轻夜重,时热时止,某医诊为“无名高烧”,医治无效。经针刺大椎穴,行透天凉手法,一次而愈。
例七:患儿刘某,男,3岁。因外感风邪,入里化热,发热抽风,两目上吊,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哭闹不安。针百会、印堂、人中、合谷诸穴,效果不显,针刺大椎穴后,抽搐遂止,神清目爽,一切险象消除。
针刺加灸大椎穴,可提补诸阳,增强卫气,宣阳和阴,为截疟之有效穴。
例八:1963年秋,余赴农村巡回医疗,曾用大椎穴治疗疟疾250例,用针刺截治1~3次后,痊愈者204例,好转者39例,无效者7例。本法于疟疾发作前1~2小时,进行截治,进针要深达寸余,务必使针感向下传导方可停针,针后挤出血液一珠,在血液上敷胡椒面少许,用胶布加以覆盖,只要截治时间准确,疗效甚佳。
凡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表虚易感风寒,而致发热、咳嗽、倦怠、午后潮热、夜出盗汗之患者,取大椎有益气固表、济阴安营、清热敛汗之效。故常灸大椎穴,对体弱易感风寒之人,有预防感冒的作用。此穴又为强壮穴,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大椎“疗五劳七伤”“风劳食气”,它对骨蒸潮热,盗汗喘促之虚劳证亦有较好的疗效。
例九:王某,男,25岁。平素身体虚弱,易感风寒,时患感冒而多日不愈,深为所苦。每日午后潮热,夜出盗汗,并伴有遗精、咳嗽、胸痛、倦怠等症。脉细弱而涩,舌质红而少津。针刺大椎、肺俞、曲池、内关、阴郄、三阴交、足三里、肾俞、关元诸穴,除大椎、肺俞、关元、足三里四穴针后用艾条灸20分钟外,其余诸穴只针不灸。10次为一疗程,针灸数疗程后,其病渐愈。并嘱其常灸大椎穴,经常易患之感冒,亦随之而愈。加之摄生有素,调理适宜,体质渐复,且较昔日为健。
——本文案例来源《中医杂志》作者 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