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住在小县城的真实生活
记录一下住在小县城的真实生活
文图:七月娃娃
其实建水也不算小,但它仍然是一个县城,作为红河州的文化古城,它显得非常有故事感和电影美感,也就是说,如果让一个著名导演来这里拍一个年代戏,那一定是让很多中老年人回忆起年轻时美好时光的作品。
但我的家在新城,说是旧城和老城,其实也就两三公里路,有时候下午没事做,我会从家门口散步到临安老车站,再过去,便是临安古城了。这种距离让电动车在这座小城非常吃香,但于我一个旅居的人似乎不太合适,电动车要经常充电,要从家里拉一条电线到楼下,再加上外地人上牌等程序,我放弃了骑着电动车去大板井提井水的念头,改为每日骑共享单车去菜市场买菜,两公里外的地方就打出租车,一般都是起步价,在这里生活了好些日子,办各种事,打车还没有超过9元。偶尔会在崭新的大马路上看见马车或牛车。建水方言比其他方言难懂,但慢慢也就听懂了,会遇到一些老者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基本能理解肢体语言。
没有堵塞的生活让我尝到了住在小地方的甜头。但这仅限于小城内的交通,说到大交通依然是很头疼的一件事,也就是说要出省城一次,在没有开车的情况下,必须掐准了一天来回四趟的普通列车,摇摇晃晃三个小时抵达昆明,跟以前住在广州去香港逛街比起来,要上省城逛一次街,当天来回是很紧的。当然也可以坐大巴,但大巴没有火车更有出行的感觉。这对于每天无所事事的我来说,花大半天回一趟广州并不显得很奔波。想起自己几十年来荒废了的读书时间,想到以后这来回的路途上正好是增加阅读量大好时机,心中也会窃喜一下。
小县城办事说不上效率,但胜在人少不用排队,基本上早上去处理,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办好回家,但千万别指望中午的时候能找到工作人员办事,我们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中午是关门的,上班的阿姨们应该回家去给放学的孩子做饭了。小县城虽然也普及了多种渠道付款,包括菜市场,但也会经常碰到只有现金才能办好事的情况,比如去交税,我就在银行里提了“巨款”出来慌忙去交,这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随处可见。
说到购物,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也有,不愁生活琐事,而且品种齐全。但是你要特别时尚和精致,或者认定某一个品牌,那恐怕要回到昆明或广州才能满足。但小县城的物价真是便宜,物美价廉。第一天去菜市场买菜,肉档口并不多,但卖猪肉的都是整只猪在销售,也就是小贩把这只猪卖完了就收工了,买了两条猪肋排,才花了二十块钱,关键不是便宜,而是回去炖汤,汤出来后吃排骨渣,依然有肉香味,是小时候吃到的那种肉香,顿感幸福爆棚,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再说居住环境,建水的天气不用说了,跟春城昆明相似,因为靠南所以夏天稍微热一点,但基本用不上空调,所以家里都是完好无损的,不必为了装空调而去钻七孔八孔,虽然大晴天里紫外线较强,屋子里却是常年凉快,据说风扇也用不上,关键是每天打开窗子就能看到蓝天和没有被雾霾遮挡的阳光。县城的老百姓爱住楼梯房,楼梯房一般一梯两户,这样一栋房子的住户也就十来户,而且只有楼梯房可以安装太阳能,也就是说,平时用热水基本就不用再花钱,想到自己在用太阳能,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也是为环保做出一份小小贡献的。
红河州物产丰富,这是我选择住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大城市吃棚区里长出来的蔬菜,跟红土地里自然生长的蔬菜瓜果,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你也可以在网上订购到咱们红河州的农产品,但只有我们当地人才能吃得上最新鲜的味道,这是一种在地的优势。早上去农贸市场买菜,看到蔬菜用稻梗绑着卖,想起小时候的街市,还有那时奶奶在屋后种菜的场景。此时的建水,石榴季刚过去,最近的红薯收成似乎很好,再过些日子,等元阳的梯田丰收完灌水了,又可以吃到稻田里的鱼了,而草芽和豆腐则是一年四季都有,虽然住在楼上不可能像别人家那样烤着豆腐拉家常,但想吃的时候叫外卖上来下个小酒还是可以的。
可能很少人会把大客厅做成书房,但我喜欢这种四面被书包围的安全感,等着一本本书的到来,再找一个角落安置它们,伸手可及的距离,忽然觉得外面那个世界,都不如我这个世界广阔又温馨。只是今天去了一趟北正街的园丁书店,卖家俬的小女孩告诉我那家书店好大,于是特地去看看有没有打折的经典书籍,结果去到不过是一个小门面,像一个学校门口卖各种中小学辅导书的文具超市,心中顿感失落,我确确实实来到了一个小县城。
不管怎样,它就是一个小城,小城没有大风波,但会有家长里短的平常故事,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中国的另一面,撇开繁华的背后的那面,有点落寞但也不失精彩。
感谢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