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病理部分更新聚焦分子分型
分子分型已经纳入子宫内膜癌病理学危险度的分级
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2021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指南大会于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部分癌肿的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其中包括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依旧是根据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及ESGO(欧洲妇科肿瘤学会)制定。结合去年更新的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新版的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在病理方面也着重强调及更新了分子分型相关的信息。
图为低倍和高倍镜下的同一例子宫内膜癌病例
全基因组图谱(TCGA)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旨在不依赖病理组织形态学的特征下,通过分子分型进一步提高病理医生诊断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并且对临床的诊疗及预后给予了指导意见。
除了以往的病理学形态的分型,指南中TCGA对子宫内膜的分子分型主要分为四类:POLE位点超突变型(预后好),微卫星不稳定型(预后中等),低拷贝数型/TP53野生型(预后中等),高拷贝数型/TP53突变型(预后差)。特别是针对高级别的子宫内膜癌,相关文献指出诊断医生的重复性可能没有那么高,分子分型的采用此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指南同时推荐对子宫内膜癌广泛进行MMR(错配修复)蛋白/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1-2],低危和中-低危的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可省略POLE分子分型。
表格内容来源:2021CSCO大会李力教授《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