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亚校长:追寻教育美的姿态

追寻教育美的姿态

好的教育是一种行走。但是,行走的方式各不相同。徜徉,是教育最美的行走姿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新城小学”)肇始于1954年的“中胜办学点”,共有两个复式班,三名教师。1959年8月,中胜办学点升格为“南京市中胜民办小学”,共有四个教学班,七名民办教师,属于初级小学。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极为简朴,校舍为十间草屋,课桌椅均为师生自己动手的泥土堆砌。但学校的办学业绩却不甘“寂寞”。据校史资料记载:1961年,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毕业率在老江东地区的18所小学中位列第二;1963年,学校连续两年升学率高达100%;1963年,学校承办南京市郊办学校教学质量现场会;1962年、1964年,学校先后出席南京市群英会、江苏省群英会……1978年8月,学校转为公办制学校,并成为雨花台区在沙洲片区的重点学校。1979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中胜中心小学”。1984年,学校成功接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考察团的教育考察。

进入新世纪,学校开始不断地蜕变。2001年8月,学校更名为“南京市沙洲中心小学”,位于雨花台区沙洲行政村(现明基医院位置)。其间,学校硬件得到极大改善,各类功能室齐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2007年8月,伴随河西新城的大开发,学校异地新建至目前校址(黄山路122号)办学,设计规模6轨36个班,占地22000平方米,并更名为“南京市新城实验学校”。2010年8月,学校又搭乘“集团化办学”的快车,加入南师附中教育集团,同时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时至今日,学校共设72个教学班,2700余名学生,200余名教师,分两个校区办学。2012年,学校竹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2013年,学校鼓号队赴香港演出;2018年,学校获评“全国优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在区划调整、集团化办学、课程改革等浪潮中,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已经一跃成为本区域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小学。但是,学校之大,不在于学生人数之多,也不在于校园面积之广。阔大的教育视野,博大的教育情怀,高大的教育格局,应是现代学校的应然追求。近年来,南师附中新城小学以美学思维作管理支撑,以未来学校为发展方向,通过美丽的校园、美好的教学、美妙的学习、美善的关系等管理路径的探寻,进行现代学校管理系统的重组与重构,努力为每一名新城娃提供“徜徉式”的行走姿态,进而为他们塑造“有记忆的童年”,生长“带得走的能力”。

打造美丽的校园

古典主义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一所校园区别于“公园”的意义在于,一棵树,一磐石,一池活水,在教育人的眼中被赋予了超脱于物体本身的意义。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占地两万两千余平米,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三千余名师生员工。在暂时无法进一步做大物理空间的前提下,做优、做精、做美校园的视觉空间,给校园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以立体多维的美学空间,使其仰望是春,放眼为秋;可以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就成为管理者应然的选择。

我们从校名“新城”出发,谐音生发出“星辰”,进而给五幢教学楼分别取名日宇楼、月桂楼、星使楼、辰瀚楼、盘古楼。取之于天的建筑命名,让静止的校园建筑有了高度。我们软化校园内的物型环境,引入校园雾森系统,造景保湿,防暑降温;我们在玉兰树上悬挂鸟窝,让校园不时传来鸟鸣虫唱;我们用不同的图案点缀校园小道的路面和路两边的植物,蜗牛小道、乌龟小道、蚂蚁小道、松鼠小道,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里可以遇见大自然。软化了的校园有了自然的呼吸,生活的声色,生命的温度。我们还合理利用校园的空间,设置一系列的校园小品:立诚石下添置一池活水,诗园石边设计两座凉亭,李白像旁竖起一屏水帘,楼梯转角处设置一组葫芦丝雕塑……一系列文化小品的设计,让校园之美在转角处出现,在不经意间闪现。

在校园视觉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努力摒弃贴一贴、挂一挂的拿来主义,不断地给“贴满补丁”的墙壁滤镜、美颜。我们重新界定教室的价值意义:教室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重要场域。因此,我们重组室内格局,重新界定区域功能,让学生拥有创意设计的裁定权;我们拓展教室的边界,让教室以外的走道成为每个班级文化的窗口;我们开辟互动区域,为学生创设生生之间间接互动的场域;我们坚持每学期一主题的班级文化的设计与评比,用“一班一世界,一窗一风景”的班级文化缤纷校园的视觉空间;我们坚持一月一主题的板报评比,让教室的墙饰定期传递班级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地赋予所有功能室以艺术的色彩。改平面的、静止的、金属的、说教的,甚至空洞的布置,为七彩的、律动的、互动的、柔软的,甚至视听的格调,让艺术之美内外兼具。我们努力推进校园内的场馆建设,让学校的课程在场馆中丰厚起来。在学校图书馆的门前,我们利用两幢楼之间的空间,搭建敞开式阳光房,划定形态不一的阅读区,并且把馆藏书籍移到室外,让学生随时进行徜徉式的自由阅读。在斑驳的阳光里,在悬挂的扎染、手绘的太阳伞下,学生们在书中寻觅风景,他们也成为校园内一道更美的风景。

追求美好的教学

现实中,我们的常态课堂是缺失美感的。学生如在平地上行走,没有“攀登感”;学生如在平地上向四面八方行走,没有“目标感”。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味同嚼蜡,难以生长。课堂,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生成长的重要土壤。我们以“让学”为课堂变革的核心理念,以“美好的教学”为价值追求,以“善提问、慧回答、能倾听、敢补答”为关键要素,努力让学生在富有设计感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生长带得走的能力。

“美好的教学”从教育者美好的形象开始。受学生喜欢的老师,需要有趣的灵魂,也需要美好的颜值。我们支持老师化淡妆而非素颜进课堂,以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我们陆续开设一系列的教师社团,让老师们在插花、瑜伽、茶艺、舞蹈、健美操、读书沙龙中,提升自己的审美,优雅自己的气质,在灵魂上高尚中树立起教师美的课堂形象。

“美好的教学”需要美的教学设计。近年来,我们通过让学课堂的研究,让“儿童站在课中央”成为现实。在我们的让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前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厘清自己期待探究的重要话题;教师通过核心话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驻足,探究自己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有设计感的(师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有吸引力的(在作业中遇见惊喜)、有生长力的(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点)菜单式作业,让学生在可供选择的练习中,各取所需,各自生长。

在我们的让学课堂中,教师从关注知识的传递,走向关注生长知识的“现场设计”,“现场”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更加追求场景式学习,努力让知识在场域中呈现。在数学学科的让学课堂中,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这一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发现,让学生表达。学生在一系列“让学”的实验现场,把握了核心知识,生长了关键能力。在语文学科的“让学课堂”中,我们通过“教材心理化”项目研究,努力把静止的教材赋予以动态的场境,让学生在或动态的,或视听的,或交互的,或进阶的场景式学习、游戏化学习中,与文本内容同频共振,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生长能力。让学课堂的美好,将努力“设计”,在设计感中让学生喜欢学;将努力“打开”,在跨界之中让学生学会学。

但是,让学课堂追求的“美好的教学”不只表现在课堂的设计感,更落实在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力中。在让学课堂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学会提出问题,在“善提问”中生长能力;善于回答问题,在“慧回答”中生长能力;养成倾听习惯,在“能倾听”中生长能力;大胆补充观点,在“敢补答”中生长能力。我们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引导教师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教者“教”的设计感,更关注学生“学”的生长点,我们期待在此过程中,让让学课堂抵达“美好的教学”之境界。

享受美妙的学习

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美好的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是“学习”,而应该是“生活”。在这样的校园生活中,世界就是我们的教材,一花一世界,一树一春秋,都被变成生动的教科书。让世界在儿童眼里,让儿童在世界怀里,让学生在美妙的学习生活中塑造有记忆的童年,这是“美妙的学习”应该抵达的境界。

我们在“让学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开启“学程”研究。我们认为,美好的学习生活不应该只追求学的结果,更应该讲究学的过程,“学程”的生动性比“学成”的达成度更加重要。我们追求交互式“学程”的设计,让学生不仅学习书本,更学习生活、空间、伙伴;不仅学习“他知识”,学生个体也努力成为别人的“知识”。在人书互动、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人物互动中,让“学程”变得立体多维。我们倡导多感官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只局限于用嘴巴读,用脑袋记,更加强调多感官体验。

美妙的学习过程应该树立“破壁思维”,让学生在学科的边界处瞭望;甚至跳出学科边界,在跨界中回望。我们让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合作,组建“语文 美术团队”。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画语文书中的人物、故事、风景;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给自己或者伙伴的美术作品写配文、解说词。我们让数学老师与科学老师合作,组建“数学 科学团队”,让“数学小实验”项目研究在跨学科的课堂中迭代生长。跨学科的学程设计,让学习的内容重组,让学习的方式变革,让学习的效能得到提升,学习开始变得美妙。

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域。在丰富学生“学程”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丰富学生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多场域中学习,以丰富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我们努力落实劳动教育,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我们开辟学生劳动实践长廊,划定班级区域,明确场域职责,让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动手栽种,定期养护,在场域劳动中锻炼人,发展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人。我们坚持开展“小脚丫丈量大蓝鲸”红领巾研学旅行,我们选定中山陵、地质博物院、绿博园、生态园等南京市内12处历史的、生态的、人文的景观,作为新城小学学生六年12个学期学习的必须抵达的目的地之旅。学生在亲近自然中触摸南京文脉,感受自然气息,体验生态流程。我们还用心设计特色项目,让学生在少年警校、星辰合唱团、葫芦丝社、足球俱乐部、非遗美术社等项目式组织中,体验不一样的学习历程,感受非一般的学习经验。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小学六年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让有限的童年时光浸染怎样的色彩,留下怎样的记忆,是美学思维支持下的学校管理必须破解的话题。我们以“八礼四仪”教育为载体,寻找新城小学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以“六年”为单位,整体设计六年小学生活中三大关键仪式——一年级入学礼,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努力让每一个新城娃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都有不少于一次的重大仪式体验。我们还以“一学年”为单位,集中精力办好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重大活动——新城音乐节,新城体育节,新城读书会,新城足球联赛,努力用富有仪式感的、参与后难以忘却的重大活动,调节学生学习的节奏,增添校园生活的色彩。打开、丰富学习的路径,生动、活化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美妙的学习过程中,收获适合自己的养分,是美学思维支持下的学习系统重构的重要追求。

建构美善的关系

学校不应该是封闭的孤岛,美善的社群关系,是美好教育的基础。构建学生“良好朋友圈”,搭建学校“关系友好型的”礼序空间,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使命。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社会”,让学生自由徜徉于校园内外、社群之间,让学生的“全世界”成为安静祥和、生态礼序的“小镇”,是美好教育需要抵达的境界。我们以“美善的关系”为目标,寻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同频共振。

我们构建积极健康的家校关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元,家长群体应该成为学校发展重要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我们坚持“把门打开,让风儿进来”的管理思想,努力“让对面的家长走过来”,和学校一起站在孩子们的身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打败问题,战胜困难。家长好好学习,孩子一定天天向上。我们每学期定期开展一至两次的“家长学校”活动,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做终身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学习中趋同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每学期坚持开展两次“家长课堂”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孩子所在班级的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职业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们的讲述中,走进彼此的学习生活世界。

我们不断优化家长志愿者活动的管理。我们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门口执勤、学生评优、队干部改选,以及活动化妆、彩排摄影、场地布置等志愿服务。为了规范家长志愿者活动,我们精心设计了家长访问卡、家长志愿者挂牌、家长志愿者证书、家长志愿者积分卡、优秀家长证书等,增强活动的规范性,强化活动的仪式感,让家长以教育合伙人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

我们更加关注社区资源的精准嵌入。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融入。美学思维支持下的学校发展,一方面通过校园社区化,让校园拥有社会的模样;一方面通过学习全景式,让学生在社会的场境中学习。在这样的校园内,教室的窗户被打开,学校的大门被打开,社会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融入了社会的怀抱,学生、学校、社会构建起友好和谐的关系。我们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场馆,让学生及时触摸社会的模样;我们不排斥社会资源进校园,积极引进民乐、机器人、体育、麦淘实验等社会办学力量,构建和谐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补的校园学习新秩序,让“纷呈的培训”成为不同学生学习的“咖啡伴侣”。

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让靠近他的人感觉舒服;一所学校办学的最高境界是让走进她的人可以自由徜徉。从一所乡村学校款款走来的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在其近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持以美熏陶,向美而行,努力让每一名师生享受高贵而有尊严,优雅而有风度的学习生活。面向“十四五”,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将继续与美同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图文来源:南师附中新城小学

(0)

相关推荐

  • 瞄准核心素养,让孩子生命得到滋养、实现绽放

    瞄准核心素养,让孩子生命得到滋养、实现绽放

  • 杭城这所小学被打造成了一座微型博物馆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相关意见,要求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杭师大附属第一小学成为杭城率先响应号召并实践的学校之一. 昨日(12月29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财税博物馆与 ...

  • 中心小学开放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需要社会.家长的共同关心,为了加强家长与老师.学校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特开展"开放日活动".通过本 ...

  • 《美狄亚》:她有美且永远美丽的姿态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伊阿宋与美狄亚> 在古希腊人眼中,诸神和英雄们聪明而勇敢,却并非道德的楷模.从他们身上往往看到的,不是崇高的神性,而是复杂的人性.剧作家们塑造起戏剧人物时也是毫不手软 ...

  • 追寻教育的本质

    追寻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我们的教育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做教师的,有必要思考这些原点问题. 我从事教育35年,近几年,感觉把教育看得通透.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教学的本质 ...

  • 名校长——追问教育的使命

    名校长--追问教育的使命 山东省郓城县南城中学校长谭金辉追问教育的使命."比传承文化更为重要的教育使命是传播文明和引领创造文明. " 文化和文明不在同一个层次--"文化可 ...

  • 致女子||尽情地活出美的姿态,便是对自己一生的奖励!

    ☆文|何优秀  出镜|赵小红及姐妹☆ 世有一个饱含诗意的 名字 叫女子 从呱呱落地的那刻起 便注定与美结缘 她们 从少女的角色 悄然转化为妻子 之后又成为母亲 最后以奶奶的级别 来诠释着这 一生的伟大 ...

  • 校长的教育情怀

    四年前,我曾以农村学校校长的教育情怀做了个研究课题,通过案例观察,我认知到:校长对教育的热爱与投入,直接关系着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今天,我和几位校长,到几个乡村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也重温了一连串的教育故事 ...

  • 孙吉雷丨劳动是最美的姿态

    劳动是最美的姿态 记无锡市东惠利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环卫工人 作者:孙吉雷 有这么一个群体,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论严寒还是酷热,他们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忘我地劳动着,只为了给人们留下一个整洁.舒适.卫生 ...

  • 名校长——做教育追梦人

    名校长--做教育追梦人 山东省郓城县南城中学谭金辉校长做教育追梦人, "淡然无极,众美从之".单纯者,自发光.周日清晨,与校园静守,静谧如歌,于平常处见绚烂.这个值日分工表,除书写 ...

  • 专访 | “外写中”作者彼得·斯拉格尔:乘着诗歌,追寻中国美

    彼得·斯拉格尔(Peter Sragher),罗马尼亚人,罗马尼亚作家协会布加勒斯特分会主席,罗马尼亚作家翻译处处长,罗马尼亚著名诗人,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精通英语和法语,可以用英语和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