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好玩│2016-2017学生优秀习作选
编者按:每年,固定地从学生的习作中甄选几篇,编入福州一中学生习作精选集《作文精华》,2004年至今,已经15年了。这些文章的作者,有的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有的刚入大学,正在路上。不知道,他们读到自己少年时期的文章,会不会有所感慨。语文老师,有时候,也是时光的记录者。
也许,这些习作,是唤醒记忆的催化剂。
按时间顺序,倒数。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今年高考外语科开考前十多分钟,几位考生家长在考场前的马路上拉起横幅,请过往车辆和行人绕行,他们不断劝说“麻烦从对面绕一下,这边马上要考英语听力了”“不要按喇叭,正听英语呢”“不好意思,请从对面过去吧”……很多家长都加入这个行列,不少车辆和行人因此滞留。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莫让“爱”变成“碍”
2015级 李浩博
今年高考外语科开考前,有家长在考场外的马路上拉起横幅,劝导车辆、行人绕行。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它似是“爱”,实则成了“碍”。
诚然,家长此举也是出于为孩子着想的一片好心。高考无疑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影响考试的细小环节将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家长在考场外的马路上拉横幅一事,其初衷还是想维护考场周边的环境,为考生营造一个更适宜考试的氛围。
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爱”是不是稍稍过度了呢?它“碍”到的,先是过往行人与车辆。如果家长拉横幅,提示来往行人和车辆“保持安静”,还能说得通;但让行人、车辆绕行,难度即倍增——哪有那么多道路可供绕行呢?不仅如此,让行人绕行更有些蛮不讲理,不但徒增行人的烦恼,还有可能引来更大的噪音。
这样劝导的结果,最终是车辆、行人滞留。它借“爱”之名,损害了公众自由通行道路的权利,变成了“碍”。显然,这并非各方所愿。
那么,对考生而言呢?他们也可能受“碍”于此。家长们将孩子送达考点,任务本已完成,但仍要“为孩子而劝导”。殊不知,如果孩子们知道家长们的“一片苦心”,有可能在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阻碍“能量的释放”,反而不利于稳定的发挥。
其实,似“爱”实“碍”的案例,何止“拉横幅”一个?为了孩子高考复习,置全楼老小不顾,要求电梯停运;置满山风光不顾,赶跑林中小鸟;置田园景致不顾,毒死一池青蛙;置生病老小不顾,隐瞒实情让孩子“轻装”上考场……这样的“爱”,其出发点往往也在为孩子着想,但如此“爱”,轻则“碍”邻人出行,重则“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之过度,适得其反。
究此类“爱”之根源,窃以为源自家长的过分焦虑。没有对孩子竞争的过分焦虑,担心孩子败下阵来,又怎会有“拉横幅劝导”之举?没有对孩子未来的过分焦虑,害怕孩子一无是处,又怎会生“毒死一池青蛙”之事?由此可见,家长的过分焦虑常表现为过度的爱;以孩子为中心的爱往往过度又不切合孩子的实际,到头来便成为他人和孩子本身的“碍”。
爱孩子本身是无可厚非并且应该大力褒扬的,但许多家长,往往充满爱的情感,却缺乏爱的能力,更缺乏爱的智慧,“爱”过了头,便成了“碍”,不但“碍”己,而且“碍”人。
过度的爱不可取,家长们应用适度的爱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自己,鼓励自己,学会“心平气和看世界”,从容面对高考乃至一切的考验。
爱,更要懂得爱,切勿让“爱”变成“碍”!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文章紧扣“爱”与“碍”展开,先肯定其出发点,再从“过往行人与车辆”与“考生”两个角度论述过度的“爱”形成“碍”这一观点,接着推而广之,联系诸多引发广泛讨论的类似事件,论证“过度之爱”的负面影响。
立意较巧,“爱”与“碍”的转化,形象地揭示了家长对孩子过度的“爱”的弊端。
思路清晰,逻辑清楚,行文简洁。诸如“但许多家长,往往充满爱的情感,却缺乏爱的能力,更缺乏爱的智慧,爱过了头,便成了'碍’,不但碍己,而且碍人”等句,概括得当,表达精练。
当然,囿于作者的生活阅历,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影响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正确看待“转基因食品”
2015级 高怡丹
众所周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从两年多前崔永元发布其反对转基因食品的纪录片开始,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话题就持续升温,网络上关于此话题的争论和谣言也层出不穷。在百度搜索“转基因”关键词,搜索结果前几页几乎全是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各种谣言: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大豆致癌,吃了转基因食物会导致不孕不育……网民们对于转基因食品也大多抱有反对的态度,尽管这些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言论陆续被辟谣,但更多的网民仍然表示怀疑,并表示坚决抵制转基因食品。
诚然,接受或不接受转基因食品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始终有一种较为错误的认识。不同领域的许多专家,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都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目前也并未有实验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同时,大部分专家表示,不合格的、未经批准的转基因作物确实存在一定危害,但主要是对生态环境而言,而不是人体。
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这一热点话题引发的种种言论,以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本身,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地对待?
首先,对待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客观而全面地去看待。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群二十多岁的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重走了崔永元当年在美国探索转基因食品的路线,也拍摄了一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纪录片。无疑,相比于两年前崔永元那部充满主观色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全面而客观的角度,将会给公众以更加正确的引导,而不会将舆论带向偏激。
过多的主观情绪和片面的关注点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即使一种转基因食品已经被食用了很久,即使它从未对任何人造成危害,即使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它的安全,也总是会有人质疑它有这样那样的未知风险。这便是主观情绪在作祟。当面对新出现的、未知的科学技术时,实验数据绝对是主观情绪的手下败将。举个例子,很多人会认为核电站的辐射风险远高于医用X射线。尽管实验数据并不支持这个结论,很多专业人士也认为其完全为无稽之谈,但是人们还是屈服于陌生核电站所引发的恐惧情绪。如果带着完全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观情绪来做调查,其结果必然指向转基因食品的害处;而如果带着完全肯定的情绪,结果必然指向其益处。我们应该尊重的是科学的实验数据,应该看到的是全面的利害关系,而不是抱着单一的见解和看完几篇网络文章就断章取义,妄下定论。
其次,我们应该同时抱有信任与怀疑的态度。
信任,是信任我们的政府监管,绝不会听任未经安全认证的转基因食品危害我们的健康;怀疑,是怀疑网络文章的真实性,不轻信那些煞有介事的网络言论。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并不像许多媒体所说的放任不管;相反,我国对此的管控十分严格,目前只有转基因棉花和木瓜是批准种植的作物,上架的转基因商品也必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检查确保安全。盲目相信发达国家的“严格管理”而对自己国家的监管始终表示怀疑,这种态度并不可取。我们所应该怀疑的是网络文章的真实性,怀疑这些声称“转基因大豆致癌”“转基因作物可以杀死虫子所以也能杀人”甚至“转基因食品与寨卡病毒有关”的文章是否有杜撰、造谣和断章取义的嫌疑,而不是一昧地怀疑自己被当成了试吃“有毒转基因食物”的小白鼠。
最后,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高中学生,我认为我们的职责,是在看到这一类谣言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向身边的人进行科普,让他们不要陷入误区。不光是转基因这一庞大而又专业的话题下的谣言,还有众多生活中的小谣言,诸如香蕉和牛奶不能一起吃啦、某牌矿泉水呈弱酸性会对对人体产生危害啦、西红柿螃蟹同食会产生剧毒啦,这一系列以假乱真的谣言,我们在面对的时候,也应该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考证,去辟谣,去向身边人科普这些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科学,少一点怀疑与担惊受怕。
总之,对于中国的转基因食品现状,我们需要的是科普而不是盲从,是更多的信任而不是更多的怀疑,是客观全面的分析报道而不是妄下定论的片面之言。当然,化解转基因安全的争论,让转基因技术真正成为有益于我们的工具,需要的还远不止这些。它更需要政府更加开放的决策体系、更加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更加透明的信息窗口和更高的国民鉴别能力与文化素质。这些,都还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评语:
高二伊始,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地开展语文课前演讲活动。每次安排一位学生,就当前的某一社会热点,进行评述,这是其中的一篇演讲稿。
这篇文章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展开,但又不仅仅停留在探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本身,而是拓展至怎样正确对待的问题上。文章的三个分论点颇具现实意义,“客观而全面地看待”正对应着信息爆炸时代鱼龙混杂的局面,“抱有信任与怀疑的态度”正对应着民众盲目轻信网络信息无端怀疑社会现实的现状,“利用科学知识向身边的人进行科普”正是高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义务。
我欣赏学生习作中体现的冷静和理性,也欣赏其中的热情与感性,这篇文章兼而有之,确实不易。
跨界的“生活圈”
2015级 林佳宁
今天我要讲的是关于今日支付宝新上线的“跨界”功能——生活圈。作为支付宝新推出的社交模块,生活圈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而三大板块所针对的群体,分别是女大学生、留洋女性和女白领。也就是说,板块只允许女性用户发帖,而男性用户要进行评论,“芝麻信用”分必须达到750分,否则,只能进行打赏操作。功能一经推出,一片歌舞升平。所谓支付宝女性社交圈里的女大学生们,无非进行着一场比拼谁衣服穿更少的自拍狂欢,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不禁感叹。支付宝,摇身一变成了“支付鸨”。
其实,“生活圈”早已不是阿里巴巴进军社交产业的第一次尝试,早年阿里巴巴就推出过社交软件“来往”,准备杀入社交战场,奈何战绩平平。而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持续发力,市场份额越来越高,阿里巴巴明白要做独立社交APP已经不可能,只能从有着强大用户基础的产品中进行改革。支付宝的“生活圈”新功能,使其“吃着支付生意的饭,却盯住社交商业的锅”的企图成了司马昭之心。然而,这吃相,未免太难看。女性限流,男性设槛的做法,将性别丧心病狂的暴力物化,直接把生活圈背后的交友目的摆的明明白白:女性晒出的不是生活,而是身体,待价而沽;男性所谓的信用分也绝非信用,而是金钱,蜂拥入场。金钱和美色,明晃晃地勾搭起来。如果说昔日的线下交友软件“陌陌”“抱抱”等是打着色情的擦边球做着生意,那么今天以美色为第一吸引力的支付宝“生活圈”,可谓是把节操的底裤都脱掉了。阿里巴巴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资本论》中的金玉良言: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说得难听些,变成“支付鸨”的支付宝,仿佛用行动告诉我们:做什么,根本用不着立牌坊。
然而,我今天想要讨论的并不是阿里巴巴懂不懂法,立不立牌坊的问题,我要谈的,是界限。近年来,上至政治体育,下至娱乐明星,“跨界”,成为了主流。在北京卫视推出的音乐节目《跨界歌王》中,大大小小的演员通过歌喉赢得了不输专业歌手的喝彩。跨界,延伸了娱乐的宽度,挖掘了明星作为娱乐素材的更多可能性。但,并非所有的“跨界”,都是好事。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界该跨,而什么界,叫做底线;其次,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跨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叫做跨界,还是越界。做支付起家的支付宝涉足社交产业,毋庸置疑早已过了界,而反观其跨栏的姿态——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冷冰冰的人权阶级化,明晃晃的用钱买美色,阿里巴巴,可谓是超速飚车,严重越界。
话又说回来,阿里巴巴为什么不披张羊皮,以跨界姿态掩饰越界行径,非要走极端,不惜以搏骂名的手段博眼球呢?因为阿里巴巴知道,“披张羊皮”根本杀不出来!蒙着纱的东西已经无法再刺激到当今用户刁钻的消费神经!这也提醒我们,作为消费者,我们在选择消费时,是否也早已越界?消费者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最后,我想引用羽坛某著名运动员“事发”前在公益广告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生不能越界,做人做事,底线必须坚守,越过了底线,失去的,将永远无法挽回。
评语:
这也是一篇演讲稿。
大家都知道支付宝,但不一定知道支付宝居然跨界涉足“社交产业”,新上线“生活圈”。
文章针对此事,口诛笔伐,酣畅淋漓。文章先鲜明指出“支付宝,摇身一变成了'支付鸨’”,再毫不留情地批判“今天以美色为第一吸引力的支付宝生活圈,可谓是把节操的底裤都脱掉了”,接着揭示其根源在于企业跨界没有底限,属于“超速飙车,严重越界”,最后指出我们的消费神经之所以能够被“生活圈”刺激,还在于消费者的没有底限。
语言犀利而幽默,是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中学生作文中,不可多见;分析一针见血,论述入目三分,是本文的最大价值,实属难得。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