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好,来年生病少
秋冬进补,千万别补错!
秋冬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进补的两个季节,每逢秋冬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进补各种食物或药物。但是秋冬进补有不少学问,您真的补对了吗?
为什么要秋冬进补?秋冬进补最“划算”
民间俗话说:“秋冬一进补,春天能打虎。”秋天和冬天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补的两个季节,在秋冬季节进补事半功倍。
人上了年纪后,身体逐渐变差,大多会出现一些“虚”的症状。《黄帝内经》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衰老是人体的自然现象。有的人气虚,会出现头晕无力、倦怠懒言、胸闷气短、容易出虚汗、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状;有的人血虚,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四肢麻木、大便干燥等症状;更常见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点肾虚。
肾气亏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大多都有肾虚的毛病。俗话说:“人老腰先老。”很多老人弯着腰走路,还经常腰腿疼,这便是肾虚的症状。
身体有了虚证,该怎么办呢?《黄帝内经》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老年人身体虚弱,就应当相应地“补”。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千金要方》云:“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意思是如果食物可以治好疾病,就尽量别吃药。因此,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病症,虚证也不是很厉害的人,平时多吃一些进补的食物是最好的办法。
那么,是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合进补呢?我见过一些热衷于进补的老年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大堆蛇酒、羊鞭酒这类大补的补药和药酒,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上一点药,喝上一点酒,持之以恒,觉得这样就能大补了。这样的做法对吗?
进补有一个时机问题。如果真有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坚持吃相同的补药,恐怕他会遇到这种情况:在炎热的盛夏,他吃了补药后会感到浑身燥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甚至还会流鼻血;等到了寒冷的冬季,他又会觉得这些补药不太管用,吃了以后浑身还是冷冰冰的,身体仍旧虚弱,没“补”过来。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要知道,人生在天地之间,和自然万物是融为一体的,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养生的秘诀在于,人的生活作息应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不是忤逆自然,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健康。正如古人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大自然一年有四个季节,四个季节温度不同、气候不同、万物的生长规律也不相同。人体的生理变化和这四个季节是相对应的,一年四季中,人的生理状态、养生规律也都不相同。万物在四时中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在一年中的进补和养生,也要符合这个规律。
夏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正常的人在夏季非但不缺阳气,反倒容易阳盛,生燥火。如果在夏季喝蛇酒、羊鞭酒这类大补的药酒,结果肯定是燥热上火,很容易产生口干舌燥之类的上火症状,反倒伤害身体。夏季适合“清补”,吃一些清热祛火的食物,才对身体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大补”“滋补”是不适合春夏两季的。
秋冬两季正好相反。秋天一扫盛夏的暑热,日照时间越来越短,天气逐渐凉爽。果木各自成熟,花草开始凋零干枯。
这些现象,都表示着大自然的阳气开始收敛。秋季的特点即为“收敛”,就是所谓“秋收”。
冬天万物枯萎,动物纷纷躲进洞里避寒,植物要么被埋在地下,要么化作坚硬的种子。如果下了大雪,更是把万物都埋藏在了积雪之下。这个情景,就好像万物都躲藏了起来。冬天的特点即为“收藏”,就是所谓“冬藏”。
秋冬二季的特点是“秋收冬藏”,是阳气逐渐收敛、储藏的过程。人体的变化也符合“秋收冬藏”的特点。到了秋天,人体的阳气渐渐收敛;到了冬天,人体的阳气会收藏起来,休养生息,等到来年开春阳气生发的时候,再重新绽放生机。
秋冬时节,人体的阳气像是一个正在孕育能量的种子。秋冬养生,好比细心呵护这个种子。如果能在秋冬季节把身体养好了,把营养补足了,让阳气在身体里充分休养,那么来年一整年都会是精精神神的。如果在秋冬季节不重视进补,甚至过度损耗阳气,就好比庄稼汉没能保存好种子。种子不好,来年不管怎么呵护,也不可能会有好的收成了。
秋冬进补,不需要天天都补、顿顿都补,进补的次数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在平时方便的时候,食用一些有进补功效的食材即可。秋冬两季算下来,只要进补十几次、二十几次就可以起到很不错的进补效果。这几十次的进补,能换来一整年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各类养生法中,秋冬进补是最经济、最“划算”的一种了。
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补好了,就能改变身体虚弱的状态,让身体变得强壮。因而民间俗话说:“秋冬一进补,春天能打虎。”利用秋冬时节充分进补,可以让身体第二年一整年都从中受益。
秋冬进补好了,来年就不容易生病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身体虚弱的人如果能在秋冬时节恰当地进补,来年一整年都会是健健康康的。
有些老年患者和我说:“人老了什么都怕。一年里就怕到了秋天,这秋风一来,身子就开始打哆嗦,门儿也不敢出,窗户也不敢开了。你瞧这春天多好啊,太阳暖洋洋的,晒在身上多舒服,在外面坐上大半天都不想回家。”
怕冷,是很多老年人共同的特点。之所以会怕冷,是因为人衰老之后,新陈代谢减慢,很容易形成气血不足的体质。气血负责给身体各处提供能量,气血不足,便不能温养经脉,因此人就会感到寒冷。
但是,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秋冬两季在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看来非常可怕,但从养生的角度看来,却是这些老人非常难得的治病时机。
每年到天凉的时候,我总会劝慰那些怕冷的老年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冬季:“你虽然怕冷,但你身体的虚证其实更怕冷。秋冬是老年人一年中唯一适合治疗虚证、滋补强身的时节。”越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越应该重视秋冬季节。在其他季节中,老年人的这些虚证反倒不好治疗了。
很多滋补的食物和药物,不适合春夏食用,只适合秋冬进补。如荔枝、桂圆、大枣以及大部分的肉类,都是偏温热而不是寒凉的,更适合在秋冬进补。而且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秋冬进补更符合人体在四季中的生理规律。如果在夏季大补温热的食物,人反而会由于燥火过剩,而生出种种疾病。在寒冷的冬季进补,不仅不用担心会生病,还能够帮助虚弱的身体抵御冬天的寒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指的是,对农业生产而言,春季最为重要。但对老年人进补来说,改成“一年之计在于冬”才最为恰当。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句话就是针对那些身体虚弱的人来讲的。试想那些青壮年,他们冬天未必进补;大多数普通人也不过是粗茶淡饭过一冬,可来年仍旧是一副健康的好身体。对于他们来说,秋冬不进补,暂时没有什么大碍。但对于那些身体本身就虚弱、必须进补的老年人来说,如果在秋冬季节没能来得及好好进补,那么来年的春天就比较麻烦了。一方面是虚弱的身体没有得到调养;另一方面,如果选在春夏进补,则会由于春夏阳气生发而加重内火。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都是没有利用好秋冬季节充分进补的结果。
如果身体虚弱的人能在秋冬季节通过进补把虚证调理好,来年就不会面临两难的境地了。这便是“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道理。
有各种虚证的老年人,应当好好珍惜秋冬季节,一旦天气转凉,就可以开始规划进补的方案了,趁天寒的时节,多吃一些温热的补药。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秋冬时节进补,错过了这一年一度的调养机会,到了来年,身体可能会变得更加虚弱了。
秋冬补品不能乱吃,要吃就吃补阴的食物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并非什么补品都可以吃,要吃就吃补阴的食物。
人们都知道秋冬应该进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秋冬到底应该补些什么。有些老年人平时会储存一些补品、保健品或药酒,等到入秋了,就把它们拿出来吃一吃、补一补;等到春天来临,再把没吃完的补品都存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做就是正确的进补方法,其实这是不对的。
俗话说:“进补如用兵,乱补会损身。”进补和吃药一样,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乱补。在进补前,应当先看一看自己准备吃的补品是补阴气的,还是补阳气的。不同功效的补品,吃的时候是有所区分的。
阴阳是中医学最基础的概念。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面。打个比方,山峰总有向阳的一面,也有背阴的一面,阴阳两面共同构成了高山,缺一不可。人体也是一样,人体中同时存在阴阳二气,二者也缺一不可。《黄帝内经》云: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阴阳二气共同的作用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人缺乏阳气或者缺乏阴气,都可能引起疾病。
如何分辨自己是缺阳气还是缺阴气呢?
有的人很怕冷,还没到冬天他就穿上了厚衣服,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要盖厚被子,手脚还总是冰冷;夏天天很热,别人吹电扇、吹空调,他不吹,一吹就头疼,浑身打哆嗦。这种体质,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有的人很怕热,冬天也不穿太多的衣服;夏天非常贪凉,喜欢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喜欢吃冷食,喜欢洗冷水澡;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心情烦躁。这种体质,是阴气不足的表现。
这两种体质,都是身体中阳气和阴气没有调节好的结果,拥有这类体质的人,比别人更容易生病。
想要健康、不生病,首先应该把身体中的阳气和阴气都调节好。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和阴阳,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调和阴阳,和季节也有关。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阴阳二气。随着一年时节的变化,大自然的阴阳二气在不断地此长彼消:春夏阳气生发,阴气收敛;秋冬阳气收敛,阴气生发。这是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体的阴阳二气,和大自然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春夏二季,人体内的阳气也会不断生长茁壮,阴气慢慢收敛;到了秋冬二季,则是阴气生长,阳气收敛。
《黄帝内经》上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的根本。有道之人养生,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才是养生的根本规律。
如果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规律,那么就等于违背了养生的根本,人也就很难保持健康了。
《伤寒论》也说:“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本草纲目》中也讲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其中“二气”,说的就是阴阳二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二气就可以在人体内和谐长存,人就可以常保健康。
据记载,在苏北地区曾经有一位很厉害的老中医,他号称“夏不诊阴虚,冬不疗阳虚”。在冬夏两季,他几乎要把来看病的患者轰走一半。譬如在冬天,来了一个阳虚的病人,他是不管治的,叫病人等开了春再来。他说,时节不对,治也是浪费钱。这便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极端例子。进补,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
秋冬时节,人体内阴气生长,正是补阴气的好时节。秋冬进补,重点应当补阴,而不是补阳。如果不分季节,不分阴阳,各种补药一味地乱吃,进补的效果就会差很多了。
日常饮食中,补阴的食物有哪些呢?
小麦、绿豆、莲藕、银耳、番茄、鸭肉、鸭蛋、鸡蛋、猪肉、牛奶、羊奶、大豆、芝麻、苹果、香蕉、甘蔗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补阴的食物,在秋冬两季应当多吃。
而小米、桂圆、大枣、核桃、红糖、莲子、薏苡仁、韭菜、菠菜、虾、鱼、海参等,这些则是常见的补阳的食物。这些食物在秋冬季节并非不能吃,有些食物因为还有补血、补气的作用,故更是要多吃。还有不少补阳的食物性温热,对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秋冬季节吃一些,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补阳的食物在秋冬季节的滋补效果要比补阴的食物稍差一些。如果两种食物的性质差不多,一种能补阴,一种能补阳,那么不妨选择补阴的食物。
进补食物并非越贵越好,便宜的食物更养人
并非越贵的食物越补。往往最便宜的应季食物,进补效果是最好的。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人生了病,一律去找村里的中医大夫看。虽然距离县医院不远,但是除非是遇到中医大夫治不了的病,否则很少有人会去县医院看西医、打点滴。这并非因为农民“封建”“没文化”,农民的想法很朴实:和县医院的西医相比,赤脚医生开出来的中医药方要便宜得多。
过去,便宜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当年我的老师看病,常常是几毛钱一包的草药,几分钱一次的针灸,就可以治好一个痛苦的病人。我的老师还经常不给病人开药,叫病人回去买根萝卜、抓把米,用简单的办法,自己熬制成药。那个年代行医不讲赚钱,很多病人一分钱不花就把病治好了。
但是今天,中医比西医便宜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了。不得不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有的中医大夫开一次药就要上百块钱。病人如果质疑要价,大夫就点点里面的原料:瞧瞧!里面有人参、鹿茸、燕窝,都是好东西,吃去吧!
有些医生贪钱,但也有些病人只认名贵药材,不愿意吃便宜药。医生开的药越名贵,他认为越有效。在进补养生的时候,也存在类似的误区。有的人一说到进补,立刻想到的是人参、鹿茸、冬虫夏草这些名贵的药材,要么就想搞点鹿鞭、熊胆、虎骨这些稀罕的东西,配点稀有的药方。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越是稀有的药材、药方,越能大补。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药物是不是有疗效,要看有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和药物本身的价格无关。很多常见的疾病,生活中最便宜的食物就能够治疗。那些名贵的药材,用错了地方一样可以杀人。《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物、肉食、蔬果,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物,同时也是最好的药物,而且常常是越便宜的食物,疗效就越好。
您去菜市场看一看,那些最多、最便宜的菜,可能就是您所需要的补药。一方面,菜市场里最多的菜大多是应季的菜。
养生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应季的菜是最顺应自然的。另一方面,便宜的菜最“干净”。我现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如果病人是去别的医院拿药,我一般不给他们开人参这类价格昂贵的药材。这是因为,名贵的药物利润大,生产这些药物的人也就会多花一些“心思”。现在科学发达了,有人工照明、人工控温,有激素,有农药,有各种生物化学设备,很多名贵药材都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说不清楚这些药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多少人为的干扰。药材的药效是否会改变?是不是有奸商以次充好?这些都是说不准的。
便宜的蔬菜不会有这些问题。我给您算笔账,菜市场上,应季的蔬菜大多一两块钱一斤(1斤=500克)。这可不是农民能拿到手的价格。这一块多钱里,有菜市场小贩的利润,有地方批发商的利润,有运输公司的利润,有营业税,有卫生费,有农贸市场的进场费、管理费,有运输所需的油钱,有高速公路的过路钱……刨去这中间的层层开销,落到种地的农民身上,一斤蔬菜能赚到一毛钱就不错了。一亩地一万斤大白菜,最好也就能赚个一千块钱。再刨去种子钱、农药钱、化肥钱、人工钱,一亩地最后能赚几个钱?菜农顶着烈日狂风在地里辛苦了几个月,不能不给自己留点钱吧?那您想,这么种地,谁舍得往地里放激素、给萝卜打针加点甜味素、买点染料给白菜上个色什么的?赔不起啊!您可能听说过假冒的名贵药材,但您应该没听说过假冒的土豆萝卜吧?这才吃着放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名贵药材药力猛,副作用也大。
《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药力猛的药物不能多吃。吃人参、鹿茸固然可以救人,但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很多名贵药材副作用大,吃人参不当,有的人会流鼻血,会头晕脑涨,但要是换成了吃萝卜,吃多了不过是多打几个饱嗝,对身体无害。
进补前,要先摆正观念,并非越贵的补品效果越好。只要选用的材料能符合季节规律和病人的体质,最便宜的食材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进补效果。
秋冬进补别太急,感到寒意时再进补
当身体感到寒意时,就可以开始秋冬进补了,阳历10月1日前后是一个合适的日子,喝碗山茱萸粥,冲壶菊花茶,对养生都大有好处。
秋天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进补?我们小区里有两位老人家曾经为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一个认为,进补应当从“立秋”
那一天开始,因为按照“二十四节气”,“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他认为,“二十四节气”和中医学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讲的“秋季”,当然应该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计算。另一位老爷爷不同意,他认为秋天进补应当从“秋分”那一天开始。他认为,立秋的时候天气太热,还不能算是秋天。
真正的秋天,应该从秋季中间的“秋分”这一天算起。
两位老人家都是固执的人,吵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位老人拿出了历法书,论证立秋那天标志着秋天正式开始;另一位老人拿出了中医书,坚信只有到了秋分,才算真正到了进补的季节,之前的几个节气都不算数。老人家们吵得可爱,一度成为小区里的热门话题。有一天,我在小区里闲聊的时候,听到了这件事,一起聊天的人问我:“您说,到底哪天算是入秋了呢?”
我连忙摇头。我又不是做挂历的,我哪知道啊!
可是,别人要是问我:“秋天进补,应该从哪一天开始?”
我该怎么回答呢?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会回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一本中医典籍记载过“某月某日是秋天,该如何进补”之类的话,中医学家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医治疗不会死板地规定进补的日期,而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的原则。
“因时”,指的是用药要根据天时进行调整。比如前面说过,盛夏要避免食用温热的药物或食物,隆冬则要避免食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否则,药性和气候相冲突,原本能治病的药,可能反倒会害人。
“因地”,指的是在同一个时节里,地理环境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立冬这一天,东北和海南的气候显然不一样。东北已经有了寒意,在药物饮食上要注意偏重温热;海南的气候还似盛夏,饮食、用药需要偏重寒凉,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过往旅客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中医大夫只需要治疗周边县市的病人,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讲“因地制宜”,只讲“因时制宜”,只要熟悉了本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就能给病人看好病了。
但如果是面对全国的患者,“因地制宜”的原则就非常重要了。从全国范围来讲,“秋天什么时候开始进补”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根本无从回答。患者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秋冬开始进补的时间自然也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当地的天气进行判断。当天气开始转凉,人们不再为暑热烦恼,反倒觉得有必要加几件衣服了的时候;当某一天出门时觉得凉飕飕的,偶尔会冻得流鼻涕的时候,这就是可以开始秋冬进补的日子了。其实,在这个时节之前,很多人已经开始想吃肉食了,这是身体对于气温变化自然而然的反应,不用我们自己判断,身体已经替我们发出了信号:到了应该进补的季节了。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具体时间的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阳历10月1日前后是个不错的日子。的确,从节气上来说,从“立秋”开始,已经算是进入秋天了。但是立秋是在阳历8月7日到8月9日,这个时候暑气还很重,吃些寒凉的食物避免中暑比吃些温热的食物进补更为重要。立秋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是在很多地区,还有可能会出现气温回升的情况,称为“秋老虎”,这段时间也不适合进补。到了阳历10月1日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当然,还有局部地区气温较高),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寒意,并且很少会有气温回升的可能。因此,在阳历10月1日前后进补,时机就比较合适了。
古人早有类似的论述。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
中说:“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进肥羹,酥酒酪等,则无他矣。”可见,孙思邈就是以“秋分”作为开始秋冬进补的时间。“秋分”是在阳历的9月22日到9月24日,和阳历10月1日处于同一个时间段。而且,阳历10月1日前后,有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很多地区都有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喝菊花酒的民间习俗。
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民间的传说。相传古代的时候,有个瘟魔到处肆虐,百姓非常害怕。有一位懂得法术的高人告诉百姓,九月初九这一天,瘟魔又要出来作乱了。他让百姓在这一天都到山上避难,并且每人要喝一点菊花酒,还要拿着一片茱萸叶。等到九月初九这一天,瘟魔果然出来作乱,它看到百姓都站在高高的山上,气得哇哇大叫。瘟魔想要冲上山,却被菊花酒和茱萸叶的味道吓得不敢前进。这时,高人拔出宝剑,杀掉了瘟魔,从此百姓再也不用担心瘟魔作乱了。这个传说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类似的记载。
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判断,瘟魔云云,都是古人的神话传说,不是真事。但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可以猜出重阳节习俗的来历多半和预防疾病有关。重阳节正好是开始降温的时节,从重阳往后,寒气越来越重,如果不注意预防,人们就容易得和寒邪有关的疾病。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尝试,总结出了户外锻炼(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可以预防疾病的经验。
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两者虽然同名,但属于两种不同的药材,其进补功效也不同。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本草纲目》云:“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这是说山茱萸可避寒邪。
《本草纲目》说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菊花是传统养生的良药,相传慈禧太后就喜欢吃菊花。据说每年到了菊花盛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吃菊花火锅。先把菊花摘下来漂洗干净,然后在吃火锅的时候,在热汤中放入洗干净的菊花瓣。食材中增加了菊花的香味,食用时格外清香。
山茱萸和菊花,是阳历10月1日前后适合进补的食材。山茱萸是树上的一种果实,虽然属于中药材,但也可以当作一般的食材食用。适合老人食用的做法是做成山茱萸粥。
米粥是易于消化、滋养脾胃的食物。用山茱萸煮粥,不仅味道鲜美,在进补的同时还滋养了脾胃,非常适合初秋食用。
山茱萸粥
原料:山茱萸20克,粳米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山茱萸洗净(如果是鲜山茱萸,则需要去核,如果是干山茱萸,则需要提前用水浸泡),将粳米淘洗干净;两者入锅,锅中加水,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熬成黏稠状,适当凉一凉就可以食用了。为了增加味道,也可以加入少量的白糖。
山茱萸
性味归经: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
进补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进补方式:山茱萸粥。
用菊花进补,可以把菊花制成菊花茶。现在市面上直接有晾晒好的菊花茶供人选用。也可以自己购买干菊花粒,做法也很简单。
菊花茶
原料:菊花4~5朵,冰糖适量。
做法:茶壶中放入菊花,倒入开水,盖上壶盖,待菊花泡开、茶水变色以后,就可以饮用了,也可以放少许冰糖增加味道。
菊花偏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以后可能会感到肠胃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在茶水中放入一些枸杞子。并且注意,一天不要喝太多的菊花茶,也不要长期连续饮用。
从阳历10月1日或者阴历重阳节以后,就可以逐步开始进补了。不妨喝一碗山茱萸粥,再冲一壶菊花茶,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对养生大有益处。
菊花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进补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进补方式:菊花茶。
天气冷了,还能吃“凉”食吗?
食物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秋冬季节应当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
有一个年轻的女孩经常痛经,而且痛得非常厉害。她看过西医,西医检查不出什么毛病,我们中医大夫一看就发现,其实毛病出在她的饮食习惯上。她特别喜欢吃橙子、柚子、香蕉这些水果。这本来是一个好习惯,这些水果都是好东西,尤其是橙子、柚子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衰老,淡化色斑,女孩子应该多吃。但是,这个女孩子忽视了这些食物的中医属性,她不应该在例假期间吃这些。
食物有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另外还有一种平和的食物称为“性平”。通过这五种属性,我们能对食物、药物的功效进行初步的分类。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分类方法,食物和药物种类太多了,谁都背不下来,遇见一种新食物,我们该不该吃呢?可以先看看它的性味归经,知道它性是什么、味是什么,那么对这种食物的益处、害处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吃之前心里就多少有点数了。
如果不会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去吃,随便乱吃,就容易吃出病来。那个女孩子喜欢吃橙子、柚子、香蕉,这些食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寒凉的食物。寒凉的食物不适合在女子例假的时候吃。所谓“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滞”,例假期间吃了寒凉的食物,经血凝滞不通,就会引发痛经。根据这个女孩的症状,初步判断正是寒凉的饮食习惯导致了她的痛经。
我建议她不要在经期吃寒凉的食物,改吃温热的食物,还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促进经血运行。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女孩痛经的毛病果然好转了。
寒凉和温热,是食疗时选择食物的重要依据。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头晕、恶心、心情烦躁,这是因为夏天温度高、湿度大,热邪、湿邪容易侵犯人体。在这样的天气里,人应该吃寒凉的食物,少吃温热的食物,以祛除暑气。比如吃西瓜,就可以防暑降温。但如果大热天非要吃羊肉,那就会越吃越燥,身体各种不舒服的毛病都出来了。
秋冬季节正好相反。秋冬天气寒凉,身体虚弱的人容易受到寒邪而生病。因为这个原因,在秋冬季节里,人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可以多吃炖肉、大枣、辣椒一类的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如果非要反其道行之,大冷天的吃冰镇西瓜,那多半会拉肚子。
不过,秋冬要多吃温热的食物,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食物的温、热、寒、凉好比我们用来调整人体温度的“空调”,要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和个人体质的不同随时调整。如刚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气还比较炎热,气温接近夏天,此时不能着急吃温热的食物,而要像夏天一样多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再比如,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喜欢多吃辛辣、肥腻的食物,但很多人家室内温度比室外高,结果反倒上火了。这时候也不能再吃温热的食物了,而是要视身体的接受程度,适当吃一些偏寒凉的食物来清热祛火。
秋冬进补,除了要多吃补阴的食物以外,还要注意天气环境和自身体质的变化,在寒冷的环境里多吃性热、性温、性平的食物,在温热的环境里适当吃一些性寒、性凉的食物。
温热的食物,典型的有牛肉、羊肉、辣椒、韭菜、生姜、荔枝、桂圆、木瓜、核桃、红糖、人参、肉桂等。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祛除寒气,可以适当多吃这类食物。
寒凉的食物,典型的有鸭肉、番茄、菠菜、冬瓜、黄瓜、苦瓜、西瓜、梨、橙子、香蕉、柚子、菊花、沙参等。在气温或者室内温度较高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只要不贪吃,食用后没有明显不适,适当吃一些也没有关系(女子在经期、孕期、哺乳期除外)。如果生活环境非常寒冷(如北方秋冬交替、没有暖气的时候),对于畏寒怕冷的人来说,这类食物就应该少吃或者不吃了。
有一个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区分性凉和性温的食物。一般来说,性寒凉的食物水分较多,吃到肚子里有冰凉的感觉;性温热的食物,口味辛辣、甘甜的较多,吃到肚子里有暖暖的感觉。如果有人脾胃怕凉,冬天没盖好被子就容易大便稀溏,那么他吃了寒凉的食物,多半会感到腹部不舒服;吃了温热的食物,则会感到暖和舒适。另外,食物的温度也和寒凉有一点点关系。盛夏吃的食物温度要稍低一些,避免吃滚烫的食物;寒冬吃的食物温度要稍高一些,不要吃冷食。夏天吃凉菜很解暑,到了冬天,凉菜就要适当少吃一些了。相反,热腾腾的炖煮菜则非常适合在冬天食用。
进补之前,先养好脾和胃
秋冬进补就是大吃特吃?
不,进补千万不能太着急,进补之前,先得养好脾和胃,脾胃健康了,进补才事半功倍。
早晨一碗粥,饭前一碗汤
“脾胃为后天之本”,开始进补前,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应当先喝粥、喝汤养脾胃。
进入秋冬季节以后,因为脾胃问题来看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很多老年人一到秋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有经验的医生会直接询问这些老年人近期的饮食习惯。
一般来说,他们近期的饮食大多有油腻、辛辣的偏好。有些老年人其实不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但是他们相信了一些进补的土方子,说秋天要多吃油腻的食物等,于是勉强进食,从而导致脾胃负担太重,出现了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一言以蔽之,这些老年人腹痛、腹泻,大多是进补操之过急的缘故。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们的确应当吃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补气血。但是,这些食物也有坏处。无论是油腻还是辛辣的食物,都要先经过人的脾胃消化,才能最终起作用。这对脾胃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年轻力壮的人,脾胃强健,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不算什么。不少年轻人天一变冷立刻开始吃肉、喝酒,不仅不会觉得胃难受,没准还觉得这么吃浑身都是火气,在寒冷的天气里很是受用。但老年人就不同了,老年人身体虚弱,气血虚弱的同时大多还伴有脾胃虚弱。很多老年人平时就有消化不良的情况,在秋季,凉风吹着了肚子,就可能出现腹泻。油腻和辛辣的食物本来就不容易消化,加之老年人脾胃虚弱,更加容易消化不良。吃了油腻的补品,身体非但不能吸收营养,反而导致了脾胃的疾病,产生了腹泻之类的症状,这便是中医常说的“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在养生中是很重要的问题。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和胃主导着人体的消化功能,脾胃不好,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就无法运作,营养也吃不进去,药物也消化不了。所以,脾胃健康直接关系到后天人体的健康,是人的“后天之本”。
秋冬进补,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脾胃有没有能力承受补品。
人的脾胃在秋天时常处于虚弱的状态。《黄帝内经》云:“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喜燥恶湿,夏季是非常湿热的季节,保养不当很容易伤及脾胃。举个小例子:夏天人容易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偶尔贪凉,吃了大量的冷食、冰镇水果,就会出现腹泻等症状,搞得好像肠胃在夏季特别难伺候,怎么吃都不痛快一样。这就和夏季的湿热伤及脾胃有关。经过一个夏天的“折腾”,到了秋天,人很容易脾虚,特别是身体本来就虚弱的老年人。如果在这种最为虚弱的状态下,吃了很多油腻的食物,脾胃消化不了,就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了。
因此,在初秋进补之前,身体虚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应该先调养好脾胃,改变脾胃虚弱的状态之后,才能开始进补。民间俗话说:“冬令进补秋垫底。”意思就是,秋天养脾胃是冬季进补的基础,基础没打好,冬季进补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了。
对于脾胃不好的老年人来说,进入秋天后,可以先吃一些米粥养养胃。
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黄帝内经》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米可以同时给人体补充精和气。“精”和“气”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繁体的“精气”二字,其中都有一个“米”字。民间也有俗语说:“世间万物米称珍。”可见米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米还有突出的养胃功效,特别是米粥。陆游有一首称赞米粥的诗,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中医名家都认为米粥是养胃的好食物。《养生随笔》云:“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本草纲目》里说,粳米粥能“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米粥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年人食粳米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进补功效:补中益气,平和五脏。
进补方式:米粥,可与不同食材搭配食用。
用。《养生随笔》云:“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米粥很好煮制,只要取适量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旺火烧开,然后改为小火熬制,直到粥变黏稠就可以了。粳米粥可以和很多食材一起搭配,如大枣、桂圆等传统的进补食物;也可以添加枸杞子、银杏等常用的补药;还可以在米粥中适当加入一些菜品,如豆类、瓜果等,营养更加丰富。
当天气刚刚转凉,不太热的时候,老年人可以坚持每天喝一碗大米粥,最好在早晨服用。孙思邈云:“侵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早晨喝粥,尤其养人。
除了大米粥外,其他种类的米粥也有很好的进补功效,如小米粥。《本草纲目》中说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也是上好的养胃的食物。
饭前喝一碗汤,也是保护脾胃的好办法。民间俗语说:“饭前喝汤,胜似药方。”这是很有道理的。从现代医学上来讲,先喝汤可以刺激肠胃在进食之前多分泌消化液,为进食做好准备。饭前喝汤还可以减少正餐的食量,达到“七八分饱”的健康饮食效果。
这碗汤除了注意油脂应当少一些外,其余不拘内容。可以根据口味,任意选择汤品,只要安排在饭前饮用即可。若想增强养胃的功效,可以选择有健胃功效的食材,如山药、番茄、萝卜、香菇、猪肚、大枣、白扁豆、莲子、南瓜、莲藕、山楂、鱼类等,所选范围很广。这里介绍两道比较经典的养胃汤品。
扁豆莲子汤
原料:白扁豆35克,莲子15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白扁豆和莲子肉放入锅中,加水炖煮,最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莲藕养胃汤
原料:新鲜莲藕1节,另备姜片、葱段、葱花、胡椒粉、盐各适量。
做法:莲藕洗净,切片,用盐腌制半小时,洗净;锅中放入高汤,放莲藕片、姜片、葱段,小火将莲藕炖到软烂,再加入适量盐或胡椒粉调味;莲藕炖好后,可在汤中撒入一些葱末。
只有初秋时把脾胃滋补好了,到了深秋和冬季,才能做好进补的准备。
长在地底下的食物能补脾
脾五行属土,吃山药、土豆、红薯、胡萝卜之类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可以补脾。
以近几年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老年人在夏末脾胃不好是普遍现象,以至于到了这个季节来看病的老人,无论得的是什么病,我在开药前都要先询问他有没有脾胃问题。无论是让患者吃药还是食疗,都要先经过他脾胃的运化才能生效。如果患者的脾胃不好,那任何治疗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但我也遇到过脾胃很好的老人。我有一个老病号,年纪很大,虽然身体不大好,但是脾胃却特别好,不管是吃冷的还是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肠胃都不出问题。别的老人到了夏季经常腹泻,他却没有因为肠胃问题而看过病。用广告里的话说,他是“冷热酸甜,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这位老人每次来门诊看病的时候,我总要拿他当榜样,说给其他老人听:“你们都应该学习学习人家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你们也能有人家这样好的脾胃,你们的病都能好一半了!”
这位老人家脾胃强健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是农村人。这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村人越来越多,很多田地都荒芜了,但是这位老人还坚持自己种地,每年都能收获大量的蔬菜和粮食。老人守着土地,吃着土地,日常的饮食就以田地产出的蔬菜瓜果为主。同那些天天大鱼大肉的城里老人相比,这位老人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身体也就比城里的老人更好了。
但喜欢吃蔬菜瓜果还不一定就能调养好脾胃。因为有些蔬菜虽然对身体有益,但多吃其实会伤到脾胃,如黄瓜、苦瓜、茄子、芹菜等。这些食物性质寒凉,在盛夏食用可以抵御湿热的天气,但是吃多了容易伤及脾胃,脾胃不佳的老人不能一次吃得太多。
那位老人之所以能有好脾胃,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无力打理全部的田地,因而在地里种了很多容易种植的块茎作物,也就是山药、土豆、红薯、胡萝卜这类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凑巧的是,这些都是健脾胃的好食材。老年人常吃这些食物,久而久之,就能拥有一副让别的老人羡慕的好脾胃。
健脾胃的食物有很多,大多数都是“长在地底下的”。这其实不是巧合,须知,自然万物,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是由大地滋养而生的。大地孕育了一切生命,大地是万物中最善于“滋养”的。从大地深处生长而成的果实,也常有滋养的功效,尤其善于滋养脾脏。脾五行属土,《黄帝内经》称为“脾土”。由于五行对应的关系,在土地中生长的食物,最能滋养脾脏。
比如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有“益肾气,健脾胃”
的功效。而且山药性平,在一年四季都适合食用,是养脾胃的佳品。从西医的角度说,山药含有淀粉糖化酶、淀粉酶等多种消化酶,可以帮助消化,治疗消化不良。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可以保护肠胃,预防胃溃疡和胃炎,因此,山药也是西医推荐的治疗肠胃疾病的最佳食物。
再如土豆,《本草纲目》认为它能“解诸药毒”,《湖南药物志》认为土豆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西医认为,土豆不仅含有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等成分,而且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能促进排便。土豆中含有的抗菌成分还能帮助治疗胃溃疡。
红薯和胡萝卜也是养脾胃的佳品。《本草纲目》说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可以“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胡萝卜,《本草纲目》说它“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
上述这些“长在地底下的”块茎食物都是健脾胃的好食材。
而且,这类块茎食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易于烹煮。这些食材可以在蒸或者煮后直接食用,也可以添加到各种菜肴中。很多地方的人们喜欢把山药、土豆、胡萝卜等食材和肉类一起炖煮。一是因为肉的味道鲜美,这些食材可以吸收肉的鲜味,不至于让肉味山药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进补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进补方式:煮粥,也可与肉类一起炖煮。
浪费;二是因为肉类油腻肥厚,不易于消化,对脾胃有一定的伤害,如果和健脾胃的块茎食物一起食用,能够中和对脾胃的伤害,实现合理进补的目的。
从健脾胃的角度来说,这些块茎食物最好的食用方法,还是煮粥。米粥本身就有良好的健脾胃的功效,如果能把山药、土豆、红薯、胡萝卜等食材切成小块,和米粥一起煮制,那么不仅能增加米粥的味道,还能丰富米粥的营养,加强滋养脾胃的功效。在盛夏结束之后,脾胃虚弱的老人最好能花连续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每天食用块茎食物和米粥,强健脾胃,为随后的秋冬进补做好准备。有条件的话,最好从立秋开始,整个秋天和冬天每天都能坚持食用加入块茎食材的米粥。调理脾胃是一件费工夫的事,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
保养脾胃,还要注意每顿不要吃得太饱,让脾胃多休息。
《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养性延命录》
云:“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每餐吃得过多,是导致脾胃受损的原因之一。其实,每顿吃得半饱,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吕氏春秋》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饮膳正要》云:“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每顿饭吃到半饱就应当放下碗筷,尤其是晚餐,更不应当过量食用。孙思邈云:“夜饭莫教足。”如果实在饥饿难耐,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办法,在两餐之间食用一些稀粥、水果之类的健康食品。
健脾胃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关系。前面说到的那位老人,平时要干很多农活,每天的锻炼量要大于城里的老人,这也是他脾胃较强的原因之一。秋天是养脾胃的时节,天气转凉,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老年人在滋补脾胃的同时,最好能到户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多散散步,多站一站,对健脾胃也大有好处。
“秋老虎”还没走,“贴秋膘”应等一等
民间有立秋吃肉“贴秋膘”的说法,但从科学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取。进补应当循序渐进,先调理好脾胃,然后再慢慢增加食物中的肉类。
每年快到立秋的时候,肉店里买肉的人都会多起来。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有“贴秋膘”的饮食习惯。到了立秋这一天,人们要按照习俗吃一些肥腻的食物,比如炖肉,补一补身体里缺乏的营养。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类似“贴秋膘”的习俗。
“贴秋膘”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为夏天天热,人的食欲较低,很多人在夏天吃得太过清淡,导致体重减轻,减了很多的“膘”。所以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习惯要吃一点好的,把失去的“膘”贴回来。有不少人认为,“贴秋膘”是秋冬进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贴秋膘”的时间也很重要,必须在立秋这一天吃,才能起到进补的效果。
我的邻居一家,就非常重视“贴秋膘”“咬秋”这一类习俗,他们家每年都严格地按照这些节气安排饮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吃固定的食物。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比较热,到了立秋的时候还是酷暑难耐,他们家照例做了一大锅肉来“贴秋膘”。但因为天气太热,家里人谁都吃不下,剩了很多,还给我家送了不少。可那几天实在是太热了,结果我家也断断续续地吃了好久。
一定要在立秋这一天“贴秋膘”吗?“贴秋膘”这一天一定要吃大肉吗?我认为不必。不光是我邻居这一家,“贴秋膘”的习俗在我们本地非常流行,也有别的老人向我询问该不该在立秋“贴秋膘”。我的回答是,合理的进补方法是循序渐进,慢慢进补,不要操之过急,也不用在立秋这一天急着“贴秋膘”。
有些老人不太同意,他们认为,既然“贴秋膘”是个传统习惯,那就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听总比不听好。
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贴秋膘”的习俗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合理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秋冬进补对养生很重要,将“贴秋膘”固定在一个具体的日子,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吃清淡寒凉食物的盛夏已经结束,进入立秋以后,应该逐渐增加温热的食物,开始进补。
另一方面,除了提醒的作用外,“贴秋膘”也有实际的用处。在夏天,人们为了祛暑,会多吃蔬菜瓜果之类的清淡食物。这类食物虽然可以中和暑热,但如果吃得太多,肉类又吃得太少,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均衡。肉食也是日常饮食营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肉食中含有大量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是蔬菜瓜果不能代替的。经过一个夏天偏重清淡的饮食后,很多人的身体缺少肉类的营养,那么到了立秋的时候,狠狠地吃一些肉,就能起到补充营养、维持身体平衡的效果。
“贴秋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立秋”这一天是在阳历8月7日到8月9日之间,这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转凉,气温还没有到适合进补的阶段。即便这个时候开始进补,也不应当进补过猛,而是要循序渐进,适当吃一些比较温和的补品,慢慢进补。大部分肉类都性质温热,如果在暑气仍未退去的时候就大吃肥肉,容易引发和湿热有关的疾病,非但不能进补,还可能生病。
“贴秋膘”的另一个问题是,立秋正值夏末,这段时期人的脾胃最容易虚弱,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吃肥腻的食物,脾胃难以消化,容易导致肠胃疾病。我见过不少老年人,因为在仍旧暑热难当的盛夏,坚持要和家人一起吃点肉,结果导致肠胃不消化,引发了腹泻一类的肠胃疾病。非但没能“贴秋膘”,反倒让本就脆弱的脾胃进一步受到伤害。
再者,老年人身体代谢较慢,对肉类的需求要比处于生长期的年轻人少一些。年轻人即便在盛夏,为了营养均衡,也应该多少吃一些肉。老人也需要吃肉,但不必忙着在立秋这一天吃,等天气转凉了再开始吃也不迟。况且,偏瘦的体型可以降低患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只要是处于健康的体重范围之内,老人家瘦一点比胖一点要更健康,就算夏天变瘦了一些,也没有必要急着“贴秋膘”。
老年人在初秋时节最好的进补办法是多食米粥和块茎食物。一边调养脾胃,一边缓缓滋补。吃大肉形式的“贴秋膘”,大可不必。
秋天进补叫“淡补”,口味应该清淡点
秋天适合“淡补”,不要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口味清淡的水果和蔬菜。
有一年快到秋天时,有位中年人来到我的门诊,要我给他开一些清热祛火的药。我看他健健康康的,并没有上火的迹象,就对他说:“药能不吃就尽量不吃,你身体这么健康,最好不要吃药。你要是真怕上火,我教你几个清热祛火的食疗方,靠饮食来祛火,怎么样?”
那位中年人对我说:“我怕食疗没有用啊,我虽然现在不上火,可是一到秋天我就上火,特别在吃了几顿火锅以后,上火上得特别厉害,嗓子干,大便也干燥。我试过吃黄瓜、苦瓜什么的祛火,可是不管用啊。”
他这个情况该怎么治疗呢?要我看,很简单,秋天少吃两顿火锅就可以了。
进入秋天要多吃肉,这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天气刚一转凉,路边的火锅店、烤肉店就火爆起来。这符合人类的生物本能,在原始时代,大自然冬天缺少食物,人类必须在秋天多储存能量才能顺利过冬,所以天气一凉,人便食欲大开。民间习俗在立秋那一天“贴秋膘”,多吃一些肉食,也有类似的意思。
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很多人觉得,进入秋季以后,进补一定要吃油腻肥厚的食物,喜欢吃辣的人还会吃一些辛辣的食物祛除秋天的寒气。其实,这是对进补的误解。中医进补的食材范围很广,并不是只有吃油腻肥厚的食物才叫进补。譬如在夏天,因为天气炎热,暑气伤人,应该多吃一些绿豆、青菜以及水果等口味清淡、有祛暑生津功能的食品,这称为“清补”。
秋天也是一样,“燥”是秋天最大的特点,油腻、辛辣的食物容易生燥火,因而秋天进补不能吃太过油腻和辛辣的食物,而是应该吃一些清淡的食品,称为“淡补”。
“淡补”指的是,多吃素的补品,烹饪方法以蒸煮为主,口味以清淡为主。尽量不吃辛辣、油腻的食品。特别是像羊肉、牛肉这类性质温热、功效较强的补品,在初秋应该不吃或者少吃。有的人一到秋天就开始顿顿吃麻辣火锅,大盘羊肉下肚,加上辛辣的调料,有的甚至还会用枸杞子、桂圆、人参做成汤底,这么吃下去不上火才怪呢。
还有的人觉得,吃火锅上火了,那我再吃一些清热祛火的食物,或者吃一些祛火的药物,“抵消”掉火气,不就可以了吗?前面讲的那位中年人就是打算这么做的,其实是不对的。
“上火”和“祛火”,并非只是在做简单的加减法。所有的食物在人体中产生作用,都要经历复杂的生化反应,并不是两种性质相反的食物一吃,一抵消就完事了。同时吃“上火”和“祛火”的食物,比如同时吃羊肉和西瓜,结果并不是两者互相抵消,温凉平衡,而是会发生冲突,伤元气,还容易引起肠胃不适。需知道,所有的食物都要先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各种食物、药物进入人体后,都会给脾胃带来一定的负担。
秋季进补要求清淡还有一个原因。到了夏末的时候,人的脾胃虚弱,油腻、煎炸的食物难以消化,吃多了会加重脾胃的负担。油腻的食物积聚在胃中,还会加重体内积滞的热气,反过来加重身体的热证和燥证。那位找我要清热药物的中年男人,他还年轻,脾胃功能尚佳,秋天多吃一些羊肉还没有感觉到不舒服。假如是老年人,到了秋天像他这样吃,很容易感觉到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甚至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秋季适合口味清淡的“淡补”,冬季才适合油腻肥厚的“滋补”。从阳历8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里,进补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应当多吃莲藕、山药、大枣等食品。如民间谚语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藕便是适合秋季淡补的食材,蒸莲藕更是适合秋季进补的好食品。
莲藕
性味归经:味甘,生者性凉,熟者性微温,归心、脾、胃经。
进补功效:熟用补益脾胃,滋阴补血。
进补方式:蒸莲藕,糯米莲藕。
蒸莲藕
原料:新鲜莲藕1节,另备酱油、盐或白糖、蜂蜜、果酱等调味品。
做法:莲藕洗净、削皮、切片,装入盘中,置于蒸锅内,蒸到莲藕熟软即可,可以依个人口味随意调味。喜欢吃咸的,可以加入酱油、盐等调味品;喜欢吃甜的,可以用白糖、蜂蜜、果酱等调味品调味。
在蒸莲藕的时候,还可以在莲藕的孔洞中塞满食材,增加莲藕的味道和进补功效。如黑米、红枣、莲子、肉馅,都可以。以常见的糯米莲藕为例。
糯米莲藕
原料:新鲜莲藕1节,另备糯米、冰糖适量。
做法:莲藕洗净、削皮后,只将一头切掉,把提前淘洗浸泡好的糯米塞到莲藕的孔洞中,用筷子将糯米压实;将切下的莲藕头盖回去,用牙签固定,放入锅中蒸熟;熟后凉一凉,再切成片;在锅中放入冰糖,加半碗水,小火将冰糖熬化;将熬制好的糖水浇在莲藕上,也可以直接浇上现成的糖桂花。甜味的蒸莲藕,冰镇后食用味道更佳。可以提前做好放到冰箱里,等到食用时再取出来。
除了莲藕外,蒸山药、蒸红薯、凉拌蔬菜等爽口的菜肴,也适合在秋天食用。等到天气寒冷,进入冬季以后,再慢慢增加油腻的食物,适当调入辛辣的调料以祛除寒气。秋季也不是不能吃肉,但要注意用量,一次不要吃太多,尽量选择蒸煮的烹饪方法。想吃火锅的话,可以偶尔吃一顿,但要少吃一些肉,多吃一些蔬菜。如果食用后没有口干舌燥、头痛、咳嗽、长痤疮、大便干燥等症状,那隔一段时间再吃一顿也无妨。秋季食肉和年龄也有关,年轻人、肠胃好的人可以酌情多吃一些,年老体虚的人尽量不要吃肉,或者把肉蒸煮稀烂后再吃。
烹饪方式用错了,进补功效减一半
食疗进补,不仅要讲究食材,还要讲究烹饪的方式。适合秋冬饮食的烹饪方式有:蒸、炖、煮和凉拌。
有些退休了的老年患者,遇到门诊室没病人的时候,会留下来聊会儿天,我因此长了不少的知识。这些患者里,什么职业的都有,包括厨师。有一位做了几十年大师傅的老人,特别愿意和我聊关于烹饪的趣事。跟他聊天,我才知道煎炸食物不能随便蘸一下面粉,要有“四压三抖”的工序;才知道盐有好多种,吃海鲜要配海盐,吃禽畜要配岩盐。有一次聊到烹饪方法,他掰着手指头给我讲煎、炒、烹、炸、爆、熘、扒、烩,一边讲一边问我:“您吃饭最喜欢哪种做法?”
我回答说:“我哪种做法都不喜欢,因为这几种做法,全都不健康。”中国人最熟悉的煎、炒、烹、炸这几种烹饪方法,特点都是高温、高油脂,在烹饪的过程中会使食材流失许多营养,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大师傅做饭有煎、炒、烹、炸,我们中医食疗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蒸、煮、炖、拌。这几种烹饪方法才是食疗推荐的。
食疗进补,不仅要讲究食材,还要讲究烹饪的方式。如果烹饪方式不当,一些原本进补的食材可能会失去疗效,甚至对人体有害。蒸、煮、炖、拌是在食疗中特别推荐的四种烹饪方式。蒸,就是用水的热气把食物蒸熟;煮,就是把食物放在开水中煮熟;炖,也是煮的一种;拌,就是将熟食或蔬果切好后,加入调味品凉拌而成。
在四季进补中,这四种烹饪方式都是值得推荐的。不过具体来说,秋冬和春夏季节所适合的烹饪方式还有一些不同。
适合秋冬饮食的烹饪方式,首先是熬粥,其次是煲汤和凉拌,再次是蒸,最后是炖和煮。
先说熬粥。粥的主要食材是各类米,米最养肠胃。秋冬季节进补的食物,多是油腻、辛辣的食品,不容易让肠胃消化。
米粥可以照顾到肠胃,减少秋冬虚不受补的可能。米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和各种各样的食材搭配食用。后面介绍的很多菜肴和食物,都能够放入米粥中同煮。米粥相比米、面等主食,每餐摄入的能量更少一些。对于身体过胖的人,最好每天有一顿饭的主食以米粥为主,这样更有利于限制体重。不过,糖尿病患者要慎食米粥,因为米粥中含有大量溶解的淀粉,可能会引起血糖短时快速升高。
汤品也适合在秋冬食用,同样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汤更适合在夏季用来清补。在汤水中多放蔬菜瓜果,既清热祛火,又补充水分。但是到了秋冬季节,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因而营养丰富的米粥就比汤品更胜一筹。不过,在秋冬季节,饮用适量的汤品仍旧是必需的,这是因为秋天天气干燥,需要多补充水分。多饮用汤品,还能起到开胃助消化、减少正餐食量的作用。俗话说:“吃肉不如喝汤。”很多大补的食疗菜品,都是采用汤的形式,如鸡汤、鱼汤、牛肉汤等,都是常见的补品。中医的大部分药材,也都是采用水煎的方式加工。一些难以消化的肉食,做成汤品以后,能变得更容易吸收。如直接食用羊肉可能会不易消化,做成羊肉丸子冬瓜汤后,就容易消化多了。一般在秋冬季节,最好每餐之前都喝一碗汤。不过,有些汤品油脂比较多,尤其是用高汤烹调出来的汤,有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人不宜多喝。
凉拌菜和汤品的情况类似。凉拌是很健康的一种烹饪方式,但是因为温度比较低,更适合在秋天而不是冬天食用。冬天天气寒冷,脾胃容易感受寒邪,如果脾胃本身就不好,再吃了过凉的食物,就可能使脾胃受寒,出现腹痛、大便稀溏等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但秋冬季节也可以适当吃一点凉拌菜,特别是凉拌素菜。凉拌素菜是最营养的饮食方式,除了清洗和适当的水烫之外,凉拌素菜不对食物进行任何加工,保持食物最自然的状态,不会破坏其营养成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吃这种纯天然的食品。大部分情况下,这种饮食方式也是最保护脾胃的。冬季吃凉拌菜,应当和热菜配在一起吃,不宜空腹吃,也可以在吃热饭热菜的间隔里吃一些凉拌菜。
再次可以选择的烹饪方式,是蒸。蒸比炖煮更好的地方在于,蒸——严格说是隔水蒸——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炖煮的食物,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大量的营养都流失到了汤里。而且炖煮的菜肴,需要加入很多清水,为了调节味道,又要放盐,这样就增加了整个菜肴中的盐分。有的人喜欢喝汤,有的人害怕浪费营养,于是就把炖煮出的汤水全部喝掉,这样一来,人就吸收了过多的盐分。低盐饮食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好处,因而炖煮菜不如隔水蒸。如果要做炖煮菜,要注意少放水,少放盐、生抽、老抽等含盐的调料。
不过,和口味相比,在有些情况下,炖煮过程中流失的营养可以忽略不计。虽然炖煮会损失一些营养,但毕竟蒸菜的味道过于单调,很多美味的冬季进补饮食,如羊肉汤、炖牛肉,都免不了要采用炖煮的烹饪方式。只要烹饪的时候不放太多盐,食用时不要把油腻的菜汤全部喝掉,那么,采用炖煮的方式也没什么不好。
与炖煮相比,烹炒的危害就更大一些了。因为烹炒会添加较多油脂,增加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烹炒的温度很高,可能会破坏食材中部分营养价值。比烹炒更不利于健康的烹饪方式是煎炸、烧烤和熏制。煎炸会使用大量的油脂,烧烤和熏制则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这些都是营养学家不建议的烹饪方法。
我的建议是,秋冬季节比较寒冷,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选择烹炒的方式,但要注意少油。而煎炸、烧烤、熏制的食品,最好不要食用。此外,腌制的食品如火腿、腊肉、咸菜、酸菜等,由于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也尽量不要食用。在古代,腌菜是为了应对冬季食物短缺而不得不采取的保鲜手段,很多地区为了长期保存食物,都有在冬季到来之前制作腊肉、咸菜、酸菜的习惯。现在农业发达,冬季也有充足的新鲜食物,这种过时的食物加工方法,应该逐步淘汰。由于口味习惯,可能一时戒除不掉,但应该尽量遵守少吃的原则。
除了要注意烹饪方法外,在烹饪时,还要尽量制作精细。
准备食材的时候,尽量选择鲜嫩的食材;加工时能切得细一些就切得细一些,如果是剁馅,尽量剁的时间长一些;烹饪时,在不影响口感的情况下,烹饪的时间尽量长一些。比如煮粥,尽量多煮一会儿,米会更烂,粥会更黏稠,也更好吃。炖食物的时候,也多炖一会儿,食材会变得更烂,也更好消化。尤其是肉类,肉类由于含有坚韧的纤维,不容易咀嚼也不容易消化。如果能在加工的时候尽量切细,在烹饪的时候煮得烂一些,那么肉类就容易消化得多了,也就减轻了脾胃的负担。孔子也认为,肉食应该处理得越精细越好。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是指把肉切成薄片,“脍不厌细”也就是肉食切得越细越好。孔子的饮食主张,是符合中医养生原则的。
秋天进补,多吃润肺的食物
秋天进补和冬天进补是一回事吗?不是,秋天天气燥,秋天进补应该以润肺为主,多吃润肺的食物。
生梨、熟梨大不同,秋天应该吃熟梨
秋天天气干燥,秋季进补应当多吃预防燥邪的食物。俗话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不妨多吃蒸煮的梨。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离我们医院不远的地方,是某单位的家属楼。那时我年纪轻,精神足,还带着上学期间勤奋念书的习惯。只要上的是日班,我都会早晨六点多就来到医院,先在医院门口买好早餐,然后到附近的小花园里念上一个小时的英文,再早早地回医院接班。
早晨的公园,有不少老人在晨练。但随着天气转凉,晨练的人就慢慢减少了。入秋以后,早晨六点的公园基本上一个锻炼的人都没有了。但有一位老人不同,每天我夹着书本走进花园的时候,都会发现他正精神抖擞地在花园里锻炼。一来二去,我和老人熟络起来,攀谈中知道他是个退休老干部,职位还不低。按照他的级别,他可以在每年冬天,到南方温暖的疗养院度假。但是老人从来没去过,无论是深秋还是隆冬,都住在自己的单元房里。
老人虽然从来不去疗养院,不去享用各种特殊的医疗保健服务,但是他的身体比一般的老人都要好。到了秋天,其他老人并不是不愿意早起锻炼,只是秋冬季节天气干燥,不少老人锻炼的时候,容易出现干咳的情况,户外锻炼又会使呼吸相对比较剧烈,很多老人就受不了了。一进入秋天,宁愿多在家待一会儿,等到太阳出来,天气暖和的时候,才出来活动。
那段时间,我经常和那位老干部聊天。聊天的内容没限制,天南地北,什么都说,有时也说到他的养生之道。当时的我还意识不到他的身体比别的老人要好,只是在聊天的时候听他顺口说到,他特别喜欢吃梨。正巧秋天是梨成熟的季节,他每年秋天都要吃大量新鲜的梨。这个小事我当时没有注意,很多年后,我开始研究秋天进补的时候,才想到那位老干部喜欢吃梨的习惯,可能这正是他在秋天比别的老人身体更好的原因之一。
秋天万物凋零,树叶枯黄,空气中的湿度降低,天气干燥是秋天的特点。有的人到了秋天会出现皮肤皲裂、咽喉干燥、干咳、大便干结等症状,这些都属于燥证,大多是由于秋季燥邪入侵造成的。很多老年人在秋天不愿意外出运动,或者经常出现干咳、呼吸不畅等症状,大都和秋季气候干燥有关。
应对秋季干燥的一个好办法,便是吃梨。
梨味道甘甜,汁水多,有非常好的润喉的效果,民间经常用梨来治疗咽喉干痛。这是很有道理的。《本草纲目》说吃梨可以“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本草经疏》
也说“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日华子本草》说食用梨可以“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
不过,秋天吃梨也有要注意的地方。梨性寒,在盛夏的时候,吃梨正好可以用来祛除暑热。但是到了寒冷的秋冬季节再吃性寒的梨,就可能让身体虚弱的人感到不舒服了。性寒凉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脾胃疾病。夏末,很多人的脾胃偏虚,在这个时节如果吃太多梨,就可能伤及脾胃了。中医典籍中对此也多有论述。《本草经疏》说,吃梨可能会“肺寒咳嗽,脾虚泄泻……胃冷呕吐,法咸忌之”;《随息居饮食谱》说梨“中虚寒泻”;《饮食须知》则说,梨“多食令人寒中,损脾”。梨会损伤脾胃,不能多吃。所以《本草纲目》说:“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
那么,秋天怎么吃梨效果更好呢?首先要注意的是,梨一次不能吃太多,以一天最多吃两个为宜,脾胃不好的人更应该少吃。其次,虽然秋天可以吃梨,但最好只在天气暑热的时候吃,等天气转凉以后就不要吃了。天气热的时候,梨寒凉的性质正好可以中和暑气,避免秋季的燥邪和夏季的热邪,但在天气转凉之后,再吃梨就过于寒凉了。因而梨只适合在夏末和秋初食用。民间有句话叫:“七月核桃八月梨。”阴历八月属于初梨
性味归经:味甘、微酸,生者性寒,归肺、胃经。
进补功效:熟用滋阴润肺。
进补方式:川贝冰糖炖雪梨,梨膏,菊花雪梨茶。
秋时节,此时天气还没有完全转凉,在中国的部分地区还有不少暑气,此时吃梨最为合适。等到再晚一些,天气完全变凉的时候,脾胃不好的人就不应当再吃梨了。
避免梨损伤脾胃的另一个办法,是用煮制的方式改变梨的寒凉性质。《本草通玄》说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意思是说,生吃梨可以清热祛火,熟吃梨可以滋阴,两者的功效不同。经过加热煮熟的梨,没有了生梨寒凉的性质,避免了秋冬食梨伤及脾胃的可能。加之熟梨有滋阴的功效,秋冬是最适合补阴的季节,因此进入初秋后,梨最好煮熟来吃。
梨熟吃的做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办法是蒸煮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蜂蜜烹调。蜂蜜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等功效。中医有句话说:“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天适合多喝蜜。梨和蜂蜜一起烹饪,滋润的功效加倍。也可以不用蜂蜜,将川贝填入梨内部,做成川贝冰糖炖雪梨。
川贝冰糖炖雪梨
原料:雪花梨1个,川贝、冰糖适量。
做法:把梨柄周围的一小圈切掉,挖掉梨中间的核,填入川贝,加入一半高度的清水,再盖上刚才切下的部分,蒸熟后,可加入适量冰糖调味食用。
食用这种熟梨,对治疗干咳有较好的效果。还可以做梨膏。
梨膏原料:雪花梨1个,蜂蜜适量。
做法:将梨捣烂取汁,在小火上熬至浓稠,加入同比例的蜂蜜,搅匀煮沸,放凉储存。食用的时候,取少量梨膏,用温开水稀释服用,也有止咳的功效。
梨不光可以吃,还可以拿来泡茶喝。秋季在家可以尝试制作一壶菊花雪梨茶。这款茶中,雪梨可以生津,菊花可以清热,对预防秋季干燥很有好处,越容易上火的人,越应该喝一点。
菊花雪梨茶
原料:雪花梨1个,另备菊花、枸杞子、冰糖适量。
做法:雪梨洗净削皮,切成4厘米见方的方块;烧开水,将菊花放入水中,小火焖煮10分钟;打开锅盖,放入雪梨块、枸杞子和冰糖,盖上锅盖;烧开后,改小火煮制1小时左右。放凉以后,就可以饮用了。
梨是秋天避免燥证的好食物,但是因为性质寒凉,秋冬的时候不能多吃。好在秋冬可以用来解燥的食物不只有梨。《饮膳正要》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黑芝麻也是秋冬调理燥证的好食物。黑芝麻可以加入各种食物中,比如可以在每日饮用的米粥中加入适量的黑芝麻,增加味道的同时,也增加了米粥的进补功效。
关于黑芝麻进补,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昭明太子萧统在江阴顾山读书、编书时,由于用功过勤,饮食不饱,身子日渐消瘦。桃花庵的一位尼姑儒贞见了,用黑芝麻、蜂蜜、大蒜等原料烹制了一味药膳,叫做“御寒汤”,给萧统服用。萧统服用后,觉得身暖气爽,坚持服用不久,就恢复了气力。黑芝麻进补的功效可见一斑。
不过要注意的是,黑芝麻的油脂比较高,血脂高的人不能吃太多。因此,在选用黑芝麻进补的时候,不要选用芝麻糊等黑芝麻含量过多的食物,只要在平时的饮食中,有机会就放一些黑芝麻即可。比如喝粥的时候,在粥里撒一些黑芝麻;菜肴制成之后,也撒一些黑芝麻即可。
黑芝麻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
进补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进补方式:撒在米粥和菜肴上搭配食用。
秋天如果要吃肉,就吃鸭肉和鹅肉
秋季不宜多吃肉。俗话说:“七月半鸭。”如果要吃肉,可以吃有滋润功效的鸭肉和鹅肉。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些老年人脾胃不好,还喜欢吃肉,这样一来,脾胃就难以调养了。俗话说:“吃药不忌嘴,医生跑断腿。”有些老年患者来看病时,医生嘱咐平时要少吃点肉,多调养脾胃。特别是秋天这么干燥的季节,更应该忌口,少吃燥热的肉食。有的老年患者听了,冲医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也知道该忌口,可是年轻的时候天天吃肉吃惯了啊,天气一凉,我就特别想吃肉,管不住自己啊!”
对于这样的病人,我有个好法子。我告诉他们:“其实秋天也不是不能吃肉,但不要吃羊肉和牛肉,你吃鸭肉和鹅肉,既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又不用担心伤害身体。”
秋冬可以吃鸭肉和鹅肉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鸭肉和鹅肉都属于“白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符合现代营养学的饮食原则;第二个原因是,鸭肉和鹅肉都有止渴生津的功效。之前讲秋季养生应尽量少吃肉,是因为秋天干燥,很多肉都容易生燥火。当然,能够止渴生津的鸭肉和鹅肉就不在禁止之列了。
古人也认为,鸭肉适合秋季食用。《随息居饮食谱》说,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鸭肉有滋润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干燥。鸭肉性凉,在尚有暑热的初秋食用,可以祛除暑气,避免上火。
鸭子一般到了秋季最为肥美。民间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好吃。冯时行在《题杨氏清福亭》中说:“江平酒熟夜收钓,鸭肥稻香朝坦腹。”这两句话描写的也是鸭肥稻熟的丰收景象。秋天是鸭子最好吃的季节,想吃肉的时候,不如吃一些鸭肉,还可以防止秋燥。鸭子的烹饪方法很多,除了最着名的北京烤鸭外,炖、煮、烹、炒都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年岁大的人食用鸭子,可以选择炖煮的做法,煮得尽量稀烂一些,减少油腻,也易于消化。鸭肉山药粥就是一款容易消化、味道鲜美的进补食疗粥。
鸭肉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脾、胃、肺、肾经。
进补功效:滋阴养胃,利水消肿。
进补方式:鸭肉山药粥。
鸭肉山药粥
原料:鸭腿3个,粳米100克,山药250克,另备生姜片、葱段、盐适量。
做法:鸭腿洗净,切成小块;山药洗净削皮,切成小块;粳米淘洗干净;将鸭块放入凉水锅中,大火滚开后,用勺撇去浮沫;加入生姜片、葱段,盖上锅盖,中火煮30分钟;将生姜片、葱段取出,再将粳米、山药放入鸭汤中,适当用勺搅动,避免粘锅;水开后改为小火,焖煮20分钟后,加入少量盐调味即可。
这道菜中不仅有鸭肉,还有调养脾胃的山药和粳米,在进补肉食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对脾胃的保护,适合在秋季经常食用。
食用鸭子时要注意的是,鸭肉性凉,适合在气温较高时食用,等到天气转凉的时候,就要尽量少吃了。
秋天还可以吃鹅肉。《日华子本草》云:“白鹅,解五脏热,止渴。”
《随息居饮食谱》
说,鹅肉“补虚益气,暖胃生津”。民间俗语也说:“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鹅肉有非常好的止渴滋润的功效,炖、煮、炒都可以,烹饪也比较方便。前文说过,秋天适鹅肉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进补功效:益气补虚,和胃止渴。
进补方式:土豆炖鹅肉。
读客家庭健康必备书041合吃一些生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将土豆和鹅肉同炖,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吃法,做法也比较容易。
土豆炖鹅肉
原料:鹅肉500克,土豆500克,另备生姜、八角、葱段、鸡精、盐适量。
做法:鹅肉洗净,切成4厘米左右见方的小块,焯水后待用;土豆洗净,削皮,切成小块;将油锅烧热,放入生姜、八角、葱段爆香,然后放入鹅块炒一炒,加黄酒、糖和适量水,烧开后用中火烧大概半小时,其间要注意锅里的水,不要烧干;放入土豆块,再炖半小时,最后用大火收汁,加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这道菜中,土豆吸收了鹅肉的香味,也增加了汤汁的黏稠度,使得菜肴的味道恰到好处。土豆和鹅肉的搭配也丰富了这道菜的营养,使营养搭配更加合理。
不过,有皮肤病的患者应当少吃鹅肉。民间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朱元璋想要害死功臣徐达,却找不到借口。后来徐达生了背疮,朱元璋就赐徐达蒸鹅吃。因为鹅是“发物”,徐达吃后不久就病发身亡。《本草纲目》也说:“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莫此为甚,火熏者尤毒,曾目击其害。”
不过也不必恐慌,徐达吃过蒸鹅就病发身亡的说法在历史典籍里没有依据。从临床医学上讲,皮肤病很难直接致人死亡,就算此事是真的,恐怕也是因为皮肤破损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所致。在有了抗生素的今天,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因此,不用过分害怕吃鹅肉,有皮肤病的患者,少吃点就可以了。
秋分之前吃苹果,秋分之后吃核桃
秋天的燥分为温燥和凉燥。秋分之前多为温燥,进补的食物应偏向寒凉;秋分之后多为凉燥,进补的食物应偏向温热。
按照养生的原则,秋天要多吃滋润的食品防秋燥。然而同样是防秋燥,时节不同,食疗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以秋分为分割线。
每年阳历的9月22日到9月24日之间,是秋分的日子,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秋分前后会有较为明显的降温,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的时候。民间还有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时节温度变化较大,食疗养生的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整个秋天都有燥邪,但温燥和凉燥还不相同,秋分是前后两种燥证的分界线。秋分之前这段时间天气比较热,夏天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消散,人除了感受燥邪之外,还要承受热邪,表现为温燥;秋分之后,天气转凉,不再有热邪,反倒是凉邪逐渐加重,因而这段时间的燥表现为凉燥。
温燥的表现和凉燥的有所区别。温燥者身体发热,凉燥者基本不发热;有温燥的人不是很讨厌冷风,有凉燥的人特别不喜欢寒冷;温燥者鼻子中会有燥热的感觉,凉燥者鼻子发干,容易塞鼻子;温燥者易口渴,凉燥者口渴程度比温燥轻;温燥者少痰或者痰黏稠,凉燥者痰稀。
无论是治疗温燥还是凉燥,都需要滋润止咳的食物。区别是,调理温燥,食物应当偏向寒凉;调理凉燥,食物应当偏向温热。譬如梨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抵御秋燥,但是生梨性凉,只适合在秋分之前天气比较热的时候食用。过了秋分之后,天气逐渐变凉,应当改吃熟梨,以减少生梨中的寒凉。其他的秋冬进补品也是同理,在暑热时吃偏寒凉的食品,在天凉时吃偏温热的食品。
适合秋分之前吃的进补食物有生梨、橘子、苹果、葡萄、百合等。适合秋分之后吃的进补食物有熟梨、大枣、桂圆、荔枝、栗子、核桃、生姜等。
在烹饪方法上,秋分之前可以多吃一些凉拌的食物;秋分之后,则要多吃热乎乎的饭菜,少吃冰凉的食物。
我国地域广大,气温变化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区降温的标志不在秋分这一天,因而温燥和凉燥的划分也不必以秋分为准,而是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降温的时间来判断。只要遵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根据气温来改变食补的方案就可以了。
秋天养肺,应该多吃酸味食物
孙思邈说:“秋少辛增酸。”秋天应当多吃酸味的食物,少吃辣味的食物。
秋天天气干燥,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不断地咳嗽。有的患者在夏末的时候问我,秋天咳嗽太难受了,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止咳吗?我告诉他,秋天不是橘子成熟的季节吗?到处都有卖橘子的,想预防秋季干咳,就去市场上买些橘子回去吃。
不过,一般的橘子是不行的,挑橘子有一个秘诀。你要问小贩:“这个橘子甜吗?”大部分小贩肯定回答:“保甜!不甜不要钱!”得,这样的橘子您就别买啦。如果遇到小贩不好意思地说:“对不住您哪,这一堆橘子不太甜,您要想吃甜的我给您拿旁边的。”好啦,这算买对啦,你就买不甜的橘子,回去多吃就行了。
从感官上来说,咽喉干痛的人都喜欢吃甜的食物,吃完后嗓子会觉得很舒服。但对于滋养肺脏来说,甜味的食物并不如酸味的食物好。如果平时肺脏没有问题,呼吸绵长有力,那么选用橘子的时候可以随意,甜味和酸味的橘子都可以。如果平时肺脏不大好,呼吸短促,还经常干咳,那么到了秋天的时候,就应该多吃一些酸味的橘子了。
实际上不只是橘子,肺脏不太好的患者到了秋天,可以吃各种酸味的食物,这是秋天养肺最好的办法。
“燥易伤肺”,在特别干燥的秋季,燥邪容易侵犯肺脏,引发干咳、咽喉炎、气管炎等问题。因此,到了秋天,在饮食起居上要注意养肺。
《黄帝内经》云:“肺主秋。”在五行上,肺主金,秋天也主金,肺脏与金秋对应。根据五行理论,秋天是养肺的季节。民谚也说:“秋令时节,重养肺阴。”有些人平时气短,稍微运动就会气喘吁吁,说话声音小,还容易感冒、咳嗽、流鼻涕,这些都是肺气虚的表现。到了秋天,遇到干燥的气候,肺气虚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人会更不舒服一些,保养不当还可能会加重肺气亏虚。从另一方面来讲,秋天也是滋补肺脏的好机会,利用金秋时节多养肺,肺气虚的毛病就可以被早一点治好。
《黄帝内经》云:“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养生随笔》引孙思邈的话说:“秋少辛增酸。”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在秋天应当多吃。中国人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传说曹操有一次带兵打仗,军队走到半路,没有水源,士兵非常口渴。曹操急中生智,对士兵们讲:“你们看,前面不是一片梅子林吗?快点走到梅子林,我们就可以吃梅子了。”士兵们一听到“梅子”,就联想到梅子的酸味,口中分泌了很多口水,顿时不觉得口渴了。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酸味食物可以润喉、生津的道理。秋天适当食用酸味的食物,能抵挡秋季干燥的天气,保护肺脏。除了能够生津外,酸主收敛,酸味的食物可以收敛肺气,对养肺很有好处。
除了橘子外,其他酸味的食品还有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杏、水蜜桃、枇杷、番茄等。这些水果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制作成各种饮料和菜肴。如柚子就可以制作成常见的蜂蜜柚子茶。
蜂蜜柚子茶
原料:柚子1个,蜂蜜适量。
做法:将柚子清洗干净,把最外层的薄皮浅浅地削下来,切成细丝,放到盐水中浸泡1小时;取出柚子皮,放入开水中煮10分钟,去掉苦味,再把柚子的果肉取出,去掉柚子籽,把果肉捣烂;把柚子皮和果肉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熬煮;在煮制的过程中,要经常搅动,以免粘锅,直至熬成黏稠状为止;待柚子水凉后,放入蜂蜜搅拌均匀,然后冷藏储存即可。饮用时用温开水冲开服用。
柚子
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寒,归肝、脾经。
进补功效:消食和胃,理气化痰。
进补方式:蜂蜜柚子茶。
这道茶饮的好处是,可以随时随地饮用,不用拘泥于场合。这款茶饮的味道比较适合年轻人。不过,因其含有蜂蜜,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或者体形过胖的人饮用。
山楂也是秋天可以多吃的酸味食物。山楂本身就是一种不错的水果,除了吃鲜山楂外,还有很多用山楂制作的零食。在家里,可以自己用山楂制作一些粥羹,既滋补又健胃。比如山楂银耳羹,制作起来很简单。
山楂银耳羹原料:鲜山楂20个,银耳1朵,冰糖适量。
做法:鲜山楂洗净,去核;银耳泡开,撕成小片;将山楂和银耳放入锅中,加清水烧开后,改为小火炖煮60分钟,直到黏稠为止;加入适量冰糖,放凉后就可以食用了。
除了酸味食物,百合也是补肺的好东西。百合是比较常见的花卉,也是常用的药材。百合味甘,但“百合之甘敛,甚于五味之酸收也”,百合收敛的功效比常见的酸味食物还要好,是调补肺脏的佳品。百合的烹饪方式也比较简单,蒸制、熬粥都可以。秋季补肺,也不妨吃一些百合。
山楂
性味归经: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进补功效:消食和中、行气散瘀。
进补方式:山楂银耳羹。
“秋少辛增酸”,辛辣的食物有发散泻肺的作用,在主收敛的金秋不适合多吃。苦性燥,在干燥的秋季,也不适合吃味苦的食物。
秋天秋高气爽,是健身的好时节。肺气虚的人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进行户外锻炼。呼吸吐纳是养肺的一个好办法。可以选择空气清新、湿润,周围多花草树木的地方进行锻炼,大口呼吸,锻炼肺脏。锻炼要循序渐进,如果出现呼吸短促、胸闷气短的情况,需停止锻炼。如果停止锻炼后还没得到缓解,就要去医院检查了。
秋天早睡早起,再吃一些百合
秋天气候干燥,人不易安眠,应当多吃百合、大枣等可以安神的食物。
养生应当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这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和各个年龄层的患者讲养生的时候,我都建议他们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不要熬夜看深夜档的电视节目,每天早点睡觉。但是有些年纪大的人会跟我说,不是他们不想按时睡,而是睡不着。
到了夜里精神抖擞,要在床上翻转很久才能入睡。偶尔一两次没关系,如果长时间失眠,晚睡晚起,是不利于养生的。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患者的体质出现问题,如心脾两虚、气血两虚,都有可能造成失眠。老年人多身体虚弱,出现失眠并不奇怪。还有一种失眠是季节性的,因为秋季主燥,人们到了秋天,容易因为烦躁而失眠。有些人觉得奇怪:盛夏天气闷热,晚上经常热得睡不着,等到秋天天气凉爽了,为何我失眠的毛病反倒更厉害了呢?这其中的原因,便和秋燥有关。秋主收敛,秋季养生应该重视收敛神气,早睡早起,安神养气。失眠对于秋天养生尤其不利。加之秋燥容易让人失眠,在秋天安神就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对于秋季安神养生有专门的论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说的是,秋天养生的办法,是早睡早起,早晨鸡鸣的时候就应当起床;应该神智安宁,不急不躁,意志不为外界干扰。如果不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容易伤害肺气,生出各种疾病来。
要想按照《黄帝内经》所说的,“收敛神气”“早卧早起”,可以在秋季多吃一些安神的食物。
百合是秋季安神非常好的食物。
《日华子本草》说百合可以“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多吃百合能避免因秋燥导致的失眠、烦躁等症状。百合还有补肺的作用,《本草蒙筌》说百合可以“除时疫咳逆”,《医学入门》说百合可以“治肺痿,肺痈”。因此,多食百合不仅可以安神,还可以润肺止咳,非常适合秋季食用。
百合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经。
进补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进补方式:蜜蒸百合,百合粥。
关于百合,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很多村民被海盗挟持到一个孤岛上。后来海盗遭遇了大风,葬身海底。村民被困在孤岛上,眼看就要饿死了,只能靠挖野菜来谋生。有一次,他们发现一种草根,根肉肥厚,煮熟后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大家非常高兴,于是经常挖这种草根来充饥。后来,路过的船只发现了村民,把他们救了出来。附近的采药人听见村民的自述,又看到这些村民个个脸色红润,精神饱满,知道村民们发现的一定是一种很好的药材。采药人根据村民们的描述,果然找到了这种草根。因为被困的村民有一百人左右,是他们合力发现的这种草药,于是采药人就把这种新草药命名为“百合”。
如今百合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居民日常食用的菜肴之一。百合的食用方法有不少,最简单的做法是清蒸后食用。
蜜蒸百合
原料:百合50克,白糖、蜂蜜适量。
做法:百合洗净,剥片,放入碗中,小火蒸30分钟后取出;锅中放适量水,加入蜂蜜、白糖,熬成黏稠状,浇到蒸好的百合上即可。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烹饪方法是做成百合粥。米粥有养脾胃的功效,又可以补充津液、缓解秋燥,再加上百合安神和养肺的功效,可以说,百合粥是一款非常适合秋季养生的菜品。
百合粥
原料:百合30克,粳米100克,蜂蜜适量。
做法:百合洗净,剥片,和淘洗好的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炖煮至黏稠状即可食用。
不过,百合也有局限性。《本经逢原》说:“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百合性微寒,在不算严寒的秋季服用,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但是肠胃不好、容易腹泻的人,就不能吃太多百合了。
红枣也是安神的好食物。《神农本草经》说,红枣能“安中养神,助十二经”,《本草纲目》说,红枣能“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
有一道传统的滋补药膳“还阳枣”,传说来自于唐代名医孙思邈。据传说,隋末旭县孙家塬有一个农妇患病,久治不愈。孙思邈诊断后,认为农妇肚子里有虫子。孙思邈用药打下了虫子后,又用红枣等材料配药调养农妇的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红枣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
进补功效:补益脾胃,滋阴养血。
进补方式:还阳枣。
疗,农妇身体逐渐康复。因为农妇是被神医从阴曹地府里拉出来的,所以这副红枣配置的药,被人们称为“还阳枣”。
还阳枣是一种煎炸食品,油脂略多,但味道很好。
还阳枣
原料:红枣200克,糯米100克,核桃仁20克,面粉、食用油、冰糖、糖桂花适量。
做法:糯米洗净,用清水泡30分钟后,放到蒸锅上蒸熟;将核桃仁和冰糖碾碎;将核桃仁、冰糖、糖桂花、食用油一起搅拌成馅料;红枣洗净去核,把刚才的馅料填入红枣中,用蒸熟的糯米封好;把处理好的红枣裹上面粉,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炸好的红枣放入盘中,盖上糯米,用旺火蒸30分钟即可食用。
这道菜肴酥软可口,红枣、核桃仁都是滋补的佳品。由于是煎炸食品,不宜多吃,可以作为平时改善口味的小零食,偶尔食用。
除了百合、红枣外,安神的食物还有桂圆、银耳、莲子、核桃、枸杞子等。这些食材都可以加入到百合粥中,制成百合桂圆粥、百合银耳粥、百合莲子粥等。俗话说:“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百莲。”有轻度失眠的患者可以尝试服用这些食物,有不错的助眠功效。
秋天进补最简单的原则:多吃水果
民间俗语说:“春天吃花,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冬天吃根。”换着品种多吃水果,是秋季进补的好方法。
很多老年人对养生进补非常积极,没事就找医生询问每个季节养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有一些老年人,他们不是每个季节都来询问,而是每隔一两个星期就来询问,甚至为此专门挂一个号,除了让医生诊诊脉之外,便是问医生:“您看我最近应该吃点什么?”“这几天天凉了,我还能继续吃您前两天给我推荐的水果吗?”有的人每隔几天就问一次,可是给他们解答了之后,过几天他们又来询问同样的问题。
这也不怨老人家麻烦,实在是因为饮食进补这件事太麻烦了。中国地大物博,进补所涉及的食材多达数百种,每到一个季节,我就要告诉咨询进补的患者,这十几种食物应当多吃,那十几种食物要少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别说老年人,年轻人也记不下来。让老百姓们照着这份食谱去进补,实在是太麻烦了。其实,进补不需要一一记忆食材这么教条。如果对进补的要求不是很高,只需记住一两条简单的进补原则,就足以满足一般人的需要了。
遇到一些咨询秋天如何进补的患者,如果没有时间详细解答,我一般都是这么回答他们:“您哪,记住秋天多变着花样吃点水果,就行了!”多吃水果,这便是秋季进补最简单的原则。
民间俗语说:“春天吃花,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冬天吃根。”这句话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春天是植物播种发芽的季节,花朵是植物产生种子的器官,春天百花齐放,花朵最为娇艳,正好可以食用。夏天万物生长,植物的叶子最为茂盛,营养也最丰富,因此夏天适合吃叶,可以多吃一些绿叶蔬菜,对避免暑热有很好的作用。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营养精华都储存在果实中,因而秋天适合吃植物的果实。冬天万物凋零,植物的精华都藏于大地之中,因而冬天适合吃植物的根茎。
根据这句民间俗语,秋天养生的主要秘诀是多吃水果。这个做法也基本符合之前介绍过的几大秋天进补的原则。之前说过,秋季应当预防秋燥和调补肺脏。大部分水果都富含汁液,有助于滋补津液、润喉养肺。水果大多是甜的,有一定的润喉功效,嗓子干燥的时候吃一些比较舒服。秋天还应该多吃酸味的食物,很多水果也有一定的酸味,大部分水果都含有果酸,符合“秋少辛增酸”的进补原则。大部分水果还有降低血脂、清理肠胃、调理二便、滋润皮肤、补充果酸和维生素等功效,尤其对于平时过多食用油腻、辛辣食物的人来说,多吃水果的好处很大。
当然,这并不是说秋天进补只能吃水果,也不是说所有的水果都适合秋季食用。如果您工作繁忙,记不住秋季进补所需的种种食材名目,平时也没有时间为自己烹饪复杂的进补菜品,那不妨把“秋天吃果”当作秋季进补的基本原则,每天比平时多吃一个水果,就可以简单省事地实现秋天进补的目的了。
在秋天吃水果也要掌握一些技巧。
多吃当令水果。这个原则好理解,人体和自然相呼应,对于大部分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当令的水果、蔬菜是最适合食用的。如果您忘记了秋季具体应该吃哪种水果,可以到菜市场里随便观察,哪种水果的数量最多、价格最便宜,哪种就是当令水果,可以买一些回来吃。有些人迷信进口水果,看到进口的水果卖相好看、价格昂贵,就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认为进口水果的滋补效果一定会更好,专门买来吃。其实大可不必。国外的水土气候和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同,水果的种类也有差别。一般来说,还是本乡本土、种植位置最近的农作物,对人的滋补效果最好。进补不需迷信进口食物,买本地的物产就可以了。
还请注意,任何水果都不宜长期单一地食用,应当经常变换品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在秋天食用。如果您记不住到底哪些水果秋天可以吃,哪些水果不可以吃,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经常变换品种。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水果轮流吃,就可以避免误食秋冬忌食的水果了。
最好不要空腹吃水果。有些水果如柿子,是不能空腹食用的。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水果含有大量糖分,在食用前应该咨询医生,严格按照糖尿病人的饮食要求来食用。另外,水果在食用量上也有限制,每天以100克为宜,最多不宜超过200克,大便稀溏的人应该酌情减少食量。可以把水果作为饭后的加餐,在饮食半饱之后,适当吃100克左右的水果。但不要把水果当饭吃,那样会影响正餐营养成分的吸收。只要遵守这些原则,在秋天多吃水果就可以起到进补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