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皮部
一、皮部的概念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二、关、阖、枢的概念
三、十二皮部的作用
十二皮部位属浅表,重点在于各经络脉之分布循行,病邪由外袭表入里或各经间传变影响,会导致十二皮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瘙痒、敏感、斑疹、划痕等异常反映,由此成为经络理论中诊断和判定病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素问·皮部论》讲:“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四、十二皮部分布
十二皮部在表皮上的分布,要比十二经脉广泛。十二经脉以线条状形式分布,而十二皮部是以片状或条状形式分布的。在头项中部与部分侧头部,主要为关枢;在颞颧部主要为枢持;在面部和颈部,主要为害蜚;在背部和腰部,只要为关枢;在胸部和腹部,为枢儒和害蜚;在侧胸部和侧腹部,主要为枢持;上肢伸侧从桡向尺,分别为害蜚、枢持、关枢;上肢屈侧从桡向尺,分别为关蛰、害肩、枢儒;下肢外侧从前向后,为害蜚、枢持;下肢内侧为关蛰、害肩、枢儒。下肢后侧为关枢。
手足同名经脉皮部按“上下同法”合而为六经,各有皮部专名:太阳为关枢,少阳为枢持、阳明为害蜚,太阴为关蛰,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
1、太阳皮部“关枢”
2、阳明皮部“害蜚”
3、少阳皮部“枢持”
4、太阴皮部“关蛰”
5、少阴皮部“枢儒”
6、厥阴皮部“害肩”
五、十二皮部的中医应用
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十二皮部又保护了十二经脉及其脉络,也保护了整个躯体深部各种器官和脏腑,随时把来自于体外环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体内,并针对外界变化实行自身调节和适应的功能起着卫外护内的作用。
皮毛为肺所主,皮部的卫外护内作用是靠肺脏宣发的卫气来温养;皮部的宣散作用又协助了肺的吸清呼浊功能。某些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卫气失调,外邪袭扰皮毛,或又通过络脉进而经脉,或最后深达六腑和五脏的结果。“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盛色变……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素问·皮部论篇》)
可见,皮部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屏障,是外邪入侵的突破孔,也是脏腑发病时由里及表反映证候的窗口。
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各种灸法、挑刺、拔罐、药物穴位贴敷和古代刺法以及近代兴起的耳针、头针、各种皮肤针等,均以皮部理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