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西绛州韩霖:一个柔情顾家的天主教徒,一个从容赴死的儒士硬汉

明朝山西绛州韩霖:一个柔情顾家的儒士,一个从容赴死的硬汉

在明朝末年的山西绛州有一位著名学者,他集思想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藏书家、天主教山西先行者,宗岳太极嫡系传承人于一身,蹉跎乱世让这位曾有文治武功的英雄智者被今人遗忘,他的名字叫韩霖。

1,生于书香门第,足迹遍及江南

韩霖(1596~1649),原名韩麟(谐音翰林)字雨公,号寓庵。原居绛州城内韩家巷(今新绛县城)明末战乱时期,举家迁居于稷山县马趵泉村。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和著名学者。

马趵泉村的韩氏民居

韩霖,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祖上曾是被誉为绛州二尚书”之一的韩重(曾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其父韩杰是位隐居学者,其母韩王氏(名叫王嶶)系太极拳圣”王宗岳的独生女。良好的家境家风培育出韩云、韩霖、韩霞三兄弟,当时人称“河东三韩”。三兄弟中韩霖最为著名,乃明末著名“东林党”的成员。韩霖自小聪明活泼,伶俐乖巧。受母影响,很小就背诵古诗词,坚持临帖习练书法,并从母学习道士太极拳”韩霖自幼勤奋好学,喜欢钻研,尤其喜欢看历史、人物、侠义、游记一类书籍。乡人称赞他少有大志,胸怀抱负。

明万历三十四年,韩霖追随兄长韩云到江苏游历,并以道德文章与当地文坛名人傅东勃、文太青等深交,黄道周、马世奇等名士也对其推崇备至。此后,韩霖又数下江南,足迹遍及江南,一方面收集购买典藏书籍,另一方面寻访名士贤达,曾先后拜访过科学家徐光启,学者董其昌、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并与他们结为良师益友。

2,藏书学识闻名于三晋,思想阅历驰名于江东

韩霖曾经在晋阳书院讲学

韩氏三兄弟韩云、韩霖、韩霞均好读书,好藏书,重学术。其中尤以韩霖为最,“先后购书万卷,购法贴数千卷。”在家乡建起了晚明时期山西著名的藏书楼——卅乘藏书楼,明代大文豪董其昌为韩氏藏书楼撰文题记。兄弟三人之重文在黄景昉的诗中有称:晋人往往夸三韩,仆婢都教读《尔雅》。反映了“三韩”在晋人中的文名。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统治阶级比较黑暗的时期,上层统治级内部的争权夺势,贪官污吏的横行,使明朝的统治极端腐朽。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把持朝政,许多廉治的官吏和一些品德高尚的贤士都受到排挤和打击。他仕途不畅,严酷的政治现实使他心灰意冷,于是,他放弃了再考取进士科举入仕的意愿,专心致志于著述和传播西学”返回故里,韩霖精心修筑一座书斋,取名卅乘楼”存放自己四外搜求来的大量书籍。

据《绛州志》载:“韩之先京兆司空多秘籍,鸿胪景伯(韩霖之兄韩云)继之合得万余卷,雨公悉推与景伯,而身则重购之四方。每游都邑及委巷小市,必穷其耳目之所未睹,或见之他所莫能得,则辗转抄录而后已。”由此可见韩霖好书、藏书的精神。他博览群书,招收弟子门人,自己亲自授教。他的学堂,书声朗朗,经年不断。

3,军事战守名重士林,农政救荒驰名朝野

韩霖最初实际上是以知军事而名重士林的。在明末天灾人祸肆虐、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韩霖对农政救荒等事项亦颇为关心,并可能从徐光启那里获益匪浅,尝撰《救荒全书》十二卷,15岁时尝习兵法于徐光启,学铳法于高则圣(即耶稣会士高一志),故有多种关于军事之著述行世如《守圉全书》十四卷、《慎守要录》二卷、《神器统谱》、《炮台图说》等。

请输入图片描述

韩霖曾有文治武功、辅佐皇帝,安邦定国,报效明王朝的巨大抱负。崇祯十六年,山西巡抚蔡懋德聘请魏权中、韩霖、桑拱阳、傅山等人至太原三立书院,分别“讲战、讲守、讲火攻、讲财用、讲河防”,韩霖主讲的为战守与火攻。崇祯十七年,与韩霖同于天启元年中山西乡试、且关系密切的大学士李建泰自请提兵攻打李自成,李建泰除了举用耶稣会士汤若望随行负责“火攻水利”之事外,还礼聘正在三立书院讲学的韩霖担任军前赞画,而韩霖却因故留在太原未赴任。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韩霖意识到明王朝气数已尽,故而观望不决。

4,学习西方科学以图强族;休妾受洗入教只为理想

同时,他深受热心西学的科学家徐光启影响。1625年,由传教士高一志介绍,接受,成为绛州最先受礼者,发展教徒200余人,并在会仙楼畔段家庄兴建教堂。他希望从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以达到强种强族的目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韩氏家族最早的皈依者可能是韩霖之兄韩云,其受洗时间早于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底,明末著名耶稣会士艾儒略应韩云之邀赴绛州宣教,随即为韩云之母和其二子二女授洗,韩霖应在此受洗者之列,据黄景昉在《鹿鸠詠·韩雨公幽香谷詠》中记载,韩霖曾为入教而休妾,即“学道特遣瑶姬”。约在天启七年(1627)左右,更有耶稣会士金尼阁赴绛州为韩氏家族的其他人授洗。可见,韩氏家族是明末集体皈依天主教的家族之一。此种集体性的皈依行为,再加上韩氏家族奉教虔诚,积极弘教,极大地推助了天主教在当地的传播。

据韩霖之师徐光启在《景教堂碑记》中的记载,韩家于天启七年捐资在绛州城东南购置两栋房屋,改建为天主堂,此为中国天主教徒在地方捐建天主堂之首例。此外,韩霖还曾先后于崇祯十二年和十五年分别协助耶稣会士高一志与金尼阁在平阳府城和太原购屋建堂。仅此数例,即足见韩霖在弘教方面之热心和积极。

请输入图片描述

5,一个柔情顾家的儒士,一个从容赴死的硬汉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山西,二月,李自成攻陷太原。韩霖投靠大顺政权为参谋,四月,清兵入关攻入北京,韩霖被封为李自成的记室,掌理书记,入京后,获授礼政府从事(相当于明之礼部主事)一职。在大顺王朝,韩霖救了不少明末文化名士使他们免遭屠戮,身心憔悴为保护当时文化做出了贡献。由此看来他虽然无力回天,但也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李自成撤离北京。韩霖不久脱离闯军,这段经历成为其一生所谓的污点。

请输入图片描述

那么他为什么要归顺李自成呢?

韩霖在明末才高望重,但其心中济世报国之志却未曾湮灭,遇到闯军,想以此进身仕途,施展抱负。这不过是他选择的济世报国的一条出路而已。

韩霖生不逢时,不甘心异族统治,想以降闯为捷径,时而加入反清斗争洪流,望以此实现济世救民之心。但无奈李闯政权朽木难扶,韩霖的抱负亦成泡影,并为此付出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韩霖被今人遗忘的关键。

但这不过是腐朽封建理念作祟而已,现在看来韩霖的选择无可非议。

最后,韩霖知道只有自己一死,家人才能摆脱追杀危险,他选择了舍弃自己,保全家人,顺治六年,韩霖被清军杀害于稷山后涧头村。

一个柔情顾家的儒士,一个从容赴死的硬汉。

(0)

相关推荐